假設你跟朋友去吃自助餐。這家店里的食材都很新鮮,味道很好。你們吃得很飽。當你們起身準備走的時候,每桌限量一份的黑松露鵝肝,送到了你的面前,你會怎么做?
我們大多數人,會心甘情愿做一個“吃飽了撐的”的人,即使吃飽了,也要塞下那一份鵝肝。即使會撐得難受,甚至因此影響到接下來的逛街、電影等休閑項目。因為它們很貴、限量,我們付了自助餐的錢,不想虧本啊。
類似的場景,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我們可以用一個經濟學詞匯來解釋——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指的是那些發生在過去,我們無法去收回或改變的付出。這些付出,包括且不限于金錢、時間、精力、感情等等。
沉沒成本考驗的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恐懼和自尊
我們都害怕,被證明自己是錯的。否認過去的選擇,就等于是在否定過去的自己。為了緩解這種痛苦,我們寧愿繼續堅持當初錯誤的決定。這是一種最原始的本能。這種本能的恐懼,導致了“損失厭惡效應”——相比于“獲得”的快樂,我們對“損失”更加敏感。
生活中,因為“損失厭惡”,為了彌補過去的錯誤,我們會傾向于繼續加碼,把更多時間,耗在希望不大的事情上。除此之外,我們也常常給堅持的事情,套上“擁有物光環”。
社會心理學家西奧迪尼,在《影響力》中提到過一個現象:賽馬場的人們下注之前,會在眾多馬匹之間猶豫不決;可是一旦下注了某一匹馬,這匹馬在他們心中,獲勝的幾率便會大大增加。因為我們希望,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這種愿望,會讓我們高估這個選項的未來價值和事件發生的概率。因為你已經花了錢在它上面,你不愿意放棄它。
這兩種情況,最終都是我們自我防御的本能占了上風,最終影響了我們決策的正確性。為了證明我們是對的、有價值的,我們寧愿投入很多當下的精力,去給過去填坑;去“合理化”每一個過去的選擇。于是我們的理性思考能力,徹底失去了用武之地。
接受錯誤,才能避免更大的損失
不能將視線從過去的事情上移開,將會讓我們錯過接下來無數次止損的機會。電信詐騙大家都知道吧。騙子們先利用人們不勞而獲的心理,許諾大家未來能拿到大錢,讓大家交個一百兩百的小錢;然后利用這部分沉沒成本,一點一點收線,哄騙對方交更多的錢,達成詐騙的目的。如果人們一開始,意識到不對就抽身退出,而不是盯著已經打了水漂的錢,就不會有后面更大的悲劇了。
當然了,不止騙子會用,手握更多資源的商家,更是用“沉沒成本”設計套路的好手。最常見的,就是交定金了。買車、買保險等很多時候,我們總會對產品或服務的某個部分有疑慮,不夠滿意,只差最后刷卡這一步,遲遲無法下決定。而商家讓我們先交一部分小額的錢,用這部分沉沒成本將我們鎖定,最終完成大額的交易。
及時放棄,是一種智慧。能幫助我們避免更大的損失,明晰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
做未來的主人,你該考慮的是機會成本
如果說,沉沒成本決定了人們如何看待過去;那么機會成本,則決定了人們如何面對未來。什么是機會成本呢?這個經濟學概念是指:我現在選了選項A,如果我轉而選擇其他B、C、D、E中的某一個,它們所能帶給我最高價值。
相比于沉沒成本,機會成本才是決定我們未來幸福的那一個。但卻也是在沉沒成本面前,被我們忽略的那一個。
柯達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上個世紀,柯達是膠片時代的霸主,但很多人卻不知道,它才是第一個發明數碼相機的公司。可是他們面對數碼相機潛力無限的機會成本,卻死守過去膠片時代,技術和市場占有率的優勢,放不下投入的人力物力的沉沒成本。最后在數碼時代的浪潮下,巨輪傾覆。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作選擇時,都要問自己兩個問題:我現在做的事情,對未來能否產生持續積極的影響?我現在的決策,有沒有被過去的付出所左右?想好這兩個問題,將會影響我們當下和未來的幸福水平。恰到好處的放棄,才讓我們有機會更快接近撥云見日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