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開中國版圖,在閩贛兩省之間,橫亙著一座延綿千里的武夷山脈,海拔2160.8米的主峰黃崗山聳立在山脈北部,成為華東第一高峰,號稱“華東屋脊”。1999年12月,武夷山以其秀美的丹霞地貌、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深厚的人文歷史成功入選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chǎn);2016年6月,武夷山又成為全國首批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之一,是我國唯一一個既是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qū),又是世界雙遺產(chǎn)的保護地;2021年10月12日,武夷山國家公園被列入第一批國家公園名單。
碧水丹山,奇秀甲東南
南朝詩人江淹曾用“碧水丹山”形容武夷山的形勝姿容。作為世界范圍內(nèi)極負盛名的丹霞名山,武夷山可以說是我國同類地貌中山體最秀、類型最多、景觀最集中、山水結(jié)合最好、視域景觀最佳的自然景觀區(qū)之一。
鬼斧神工的大自然,以億萬年的時光,精心雕琢了一片典型奇特的丹霞地貌。據(jù)科學(xué)考證,這里主要包含溪南壯年幼年丹霞地貌區(qū)和溪北壯年幼年丹霞地貌區(qū),囊括了溪、澗、泉、峰、石、洞等由丹霞地貌塑造的各種景致,成就了獨一無二的武夷山勝景。
武夷之美,在于山水交融,在于自然和諧。全長62.5千米的九曲溪連同其兩岸周邊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巖、七十二洞,集中展示了武夷山的精華。游人僅需憑借一葉竹筏,沿著九曲溪順流而下,在清風(fēng)拂面、溪水潺潺中,一幅自然天成的山水畫卷徐徐展開,加上艄公艄婆繪聲繪色娓娓道來的美麗傳說,談笑之間,便可以輕松閱盡武夷秀色。
武夷山丹霞的標志性景觀,當屬大王峰、玉女峰兩座巖峰,作為典型的單斜柱狀山,由崩塌及風(fēng)化作用形成。大王峰身姿偉岸,是武夷山三十六峰之首,因形似古代的紗帽,又被稱為紗帽巖,海拔526.8米,相對高差為350米,四周被赤壁丹崖所包圍,雄偉壯麗;玉女峰挺拔秀美,海拔313.1米,相對高差131米,是典型的巖柱。獨立的石柱周圍被丹崖包圍,巖壁秀潤光潔,宛如玉石雕就而成。
古往今來,大王、玉女遙遙相對,演繹著美麗動人的傳奇故事。由于被繪制在了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的中堂巨幅漆畫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重要會議和外事活動的電視畫面里,超高的出鏡率讓大王、玉女二峰成為福建的最佳“形象代言者”,為世人所熟知。
生物之窗,物種珍稀多樣
在地球生態(tài)圈中,北緯27°遍布著生物禁區(qū),然而,武夷山卻是一片森林覆蓋率高達96.72%、充滿勃勃生機的生命綠洲。
武夷山具有低緯度、高海拔、地形地貌多樣、臨近海洋等特點,得益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及氣候資源,為各類野生動物的繁衍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加上由于沒有受第四紀冰川影響,這里成為大量古老、珍稀植物物種的天然避難所,許多物種為中國特有。武夷山也成為中國單位面積上野生動物種類、數(shù)量最為豐富的地區(qū)之一,被稱為世界罕見的物種基因庫。
這里的動物世界精彩紛呈,經(jīng)統(tǒng)計,福建片區(qū)共記錄野生動物7407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7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84種;野生脊椎動物558種,其中,哺乳類79種,鳥類302種,爬行類80種,兩棲類35種,魚類62種;此外,已整理鑒定出昆蟲6849種,約占中國昆蟲種數(shù)的1/5,全世界34個綱目的昆蟲這里能找到31個。武夷山還是黑麂、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金斑喙鳳蝶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國內(nèi)重要的分布區(qū)。
這里的植物王國多姿多彩,被稱作“天然植物園”,福建片區(qū)分布有11個植被型,15個植被亞型,25個群系組,56個群系,170多個群叢組,幾乎囊括了中國亞熱帶地區(qū)所有植被類型。已記錄高等植物269科2799種,占全福建的52.22%;各類保護植物114種,包括銀杏、水松、水杉、南方紅豆杉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4種,香榧、鵝掌楸、厚樸、伯樂樹、閩楠、蛛網(wǎng)萼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20種。在武夷主峰黃崗山,1000多米的海拔落差中,從下往上垂直分布著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林、中山矮曲林、中山草甸等5種完全不同的植被類型,這些本來天各一方的植被類型,如同微縮景觀,出人意料地聚集在同一座山上,這對于研究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更值得一提的是,武夷山號稱“世界生物之窗”,可以說是每一位生物學(xué)家向往的科研圣地。早在19世紀中葉,武夷山的掛墩和大竹嵐便是聞名于世的“生物模式標本產(chǎn)地”。150年前,法國博物學(xué)家戴維采集了大量稀有的生物標本,這些標本在國外引起轟動,吸引各國學(xué)者紛至沓來。100多年來,中外生物學(xué)家已先后在此發(fā)現(xiàn)生物新種1000多種,包括植物如武夷粉背蕨、武夷鐵角蕨、掛墩鱗毛蕨、武夷小檗、武夷山石楠、武夷杜鵑、武夷山花楸、武夷玉山竹、福建櫻桃等,脊椎動物如兩棲類的崇安髭蟾,爬行類崇安地蜥、崇安斜鱗蛇,鳥類掛墩鴉雀等,昆蟲類新種更有數(shù)百種之多。
時至今日,武夷山仍然魅力不減,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更是驚喜連連,南京林業(yè)大學(xué)外籍教授凱文·梅辛杰博士團隊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廣義角蟾屬下的一個新物種——雨神角蟾,此外,各路科研人員還發(fā)現(xiàn)了福建天麻、武夷鳳仙花、武夷山對葉蘭、武夷山孩兒參、武夷林蛙、多形油囊蘑等6個新物種。武夷山如同一座奧妙無窮的綠色寶藏,等待著越來越多的生物學(xué)家和自然愛好者前來探秘尋寶。
朱子故里,人文底蘊深厚
武夷山是自然與文化和諧相融的典型代表。奇妙山水陶冶了人們的性情,啟迪了人們的智慧,也造就了一座文化積淀深厚的歷史文化名山。
早在新石器時期,古越人就已在此狩獵捕魚、繁衍生息。如今懸崖絕壁上遺留的“架壑船”和“虹橋板”,就是古越人特有的葬俗。“架壑船棺”的隨葬品中有中國迄今最早的棉紡織品實物,彌足珍貴。
武夷山作為儒、釋、道三教名山,自秦漢以來就為羽流禪家棲息之地。唐末列為道教第十六洞天,明清時期,武夷山佛教趨于興盛,清代成為佛教“華冑八名山”之一。如今,武夷山有古宮觀遺址64處、古寺廟遺址40余處,另有彭祖墓、漢祀壇、止止庵遺址、桃源觀、天心永樂禪寺等15處寺廟宮觀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武夷山是中國理學(xué)的搖籃,被儒家稱為“閩邦鄒魯”“道南理窟”。宋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一生與武夷山有著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他除了“仕官九載,歷朝四十六天”外,在武夷山度過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光陰。他筑室傳道、講學(xué)授徒,先后創(chuàng)辦“寒泉精舍”“武夷精舍”等影響深遠的書院。碧水丹山間,書聲瑯瑯,朱子理學(xué)播下思想的種子,流傳近千年,北宋以后不僅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正統(tǒng)的官方哲學(xué),也一度成為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家治國理政、教化育民的主流思想。
武夷山山水相依、動靜分明的詩意空間,一向是廣受文人雅士推崇的精神家園,他們或游覽、或隱居,在此留下了大量美篇墨寶,武夷山的丹崖絕壁于是也成為一座匯集中國歷代書法藝術(shù)的寶庫。如今,這里保留了歷代摩崖石刻450多方,包含了理學(xué)文化、宗教文化、茶文化、山水文化、官府法令、告示、坊刻、碑刻等類別,記載了自唐代以來武夷山的變遷和發(fā)展史,是武夷文化的精髓、輝煌歷史的見證,極具歷史和藝術(shù)研究價值。
茶藝之鄉(xiāng),巖韻飄香萬里
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相傳武夷有“三寶”,山奇、水秀、巖茶好。認識武夷山,很多人是從一杯香氣四溢的大紅袍茶開始的。
作為中國唯一的“茶文化藝術(shù)之鄉(xiāng)”,武夷山是世界烏龍茶和紅茶的發(fā)源地,茶文化源遠流長。這里的茶葉種植起于上古時代,興于唐代,宋代開始發(fā)展,元代正式成為貢茶,直至明清時期創(chuàng)制了武夷巖茶(烏龍茶)和小種紅茶工藝,隨著世界貿(mào)易的興起,武夷山茶也開創(chuàng)了“萬里茶道”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貿(mào)易傳奇,成為聯(lián)結(jié)世界經(jīng)濟和文化的紐帶。
歷史跨入新時代,社會物質(zhì)文化生活飛速發(fā)展,品茶的習(xí)慣已遍布整個中國,武夷茶由原來的貢茶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新潮流。
穿越千年文明,武夷山迎來國家公園建設(shè)的新機遇,成為祖國華東南地區(qū)一顆耀眼的明珠。國家公園建設(shè)不僅及時保住了武夷山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也守住了武夷山的文化之魂。武夷山,這片綠色家園,正在不斷描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