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輩子順風順水是家長期盼孩子擁有的理想生活狀態,然而,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小到一次考試失誤、被老師批評、被上司冤枉,大到家庭變故、失業破產、毀滅性的災難以及不可抗拒的遭遇等,我們不可能為孩子鋪平一生的道路。當他們面對如此境遇,其態度和行為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取決于他們的心理素質,即復原力是否強大。正因如此,復原力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筆財富。
復原力,即心理彈性、心理韌性,指個體面對逆境、失敗、創傷、悲劇、威脅、重大壓力或其他不利因素,以及某些無法抗拒的災難時,能夠較快適應、重新振作起來的能力。復原力強的孩子,承受負面情緒的能力更強,他們思維方式積極,能直面困難和挫折,也更愿意主動迎接挑戰,通過實際行動改善現狀。相反,復原力差的孩子則容易喪失希望,一蹶不振,甚至精神崩潰,其人生發展也會受限。
研究發現,內在保護因子和外在保護因子決定了一個人的復原力,前者指個體自身所具備的某些特質,能調節或緩和危機帶來的影響,比如,遺傳因素中的性格特點、樂觀程度、積極性傾向、行動力等;后者指個體所處的環境具有能夠促進個體成功調適,并改善危機帶來影響的因子。對兒童青少年而言,包括溫暖的親子關系,家庭的支持性與凝聚力,如給予孩子穩定的、持續的愛與支持,或者即便父母離異,家庭中祖父母也能為孩子提供溫暖有愛、穩定的生活等;家庭以外的人際關系,如在學校的成功或快樂的積極體驗,與老師同學的良好關系;另外,還有社會支持、社區的資源和支持等。這些都將促進孩子復原力的發展。
毫無疑問,復原力強的孩子更能在充滿未知與挑戰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遠。那么,在家庭教育中,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復原力?
首先,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們面臨來自學業、家庭、人際關系等多方面的壓力,容易產生傷心、失望、生氣等不良情緒。面對這種狀況,有安全感的孩子,更容易從中“復原”,而安全感最初來源于孩子至少與一位家人保持長久的、安全的、積極的依戀關系。因此,家長中至少有一人要和孩子有足夠的日常互動,對孩子的各種情緒和行為作出積極的回應,讓他感到自己并不孤單。
其次,當孩子傾吐心中的郁悶時,家長要能陪伴在孩子身邊,靜靜地聽他把內心的不快表達甚至宣泄出來,接納、尊重、理解孩子的負面情緒,積極回應他,引導孩子把心中的不良情緒充分釋放出來,等他內心平靜下來,再一起商討應對策略。
第三,家長要教孩子用正確的方式排解情緒,告訴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和家人聊聊,找好朋友說說,如果實在不愿意講出來,就做些讓自己放松的事,比如,跑步、打球、跳舞、唱歌、聽音樂,把自己當時的感受寫下來,想一些開心的事,也可以捶捶枕頭、摔發泄球……如果孩子每一次表達情緒都能得到家長的接納、理解和支持,就容易學會正確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并從不良情緒中“復原”。
第四,家長需要幫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比如,孩子數學成績差,家長可以說:“你只是沒有理解這部分內容,這并不代表你永遠學不好數學。我們可以花一些時間補習相關基礎知識,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過段時間,你肯定會有明顯的進步。”家長包容的態度和發展的眼光,能使孩子在面對挫折時很快調整好心態,從而養成成長型心智。
第五,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對生活有一種掌控感,他就容易走出困境。這就需要家長盡早放手,讓孩子從小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平時多給他獨立做事、思考、作決定、解決問題的機會,適當讓孩子吃點苦、受點委屈、承擔后果。同時,引導孩子學習接受改變,將每個危機都視為挑戰自己潛能、激勵自己學習的機會。
最后,換個視角看自己、看困境,盡量往好處想,也是建構復原力的重要一環。家長首先不要把孩子遇到的危機看成無法逾越的鴻溝,而是認真分析當下棘手的事件,和孩子一起找出能夠帶來轉機的因素,樂觀地展望未來。家長樂觀的心境和積極的嘗試,有助于孩子找到解決當下難題的突破口,逐漸從逆境中跋涉出來。
培養孩子的復原力,是家長的遠見,也是給孩子的一筆寶貴人生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