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簡介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破了高校生活的平靜。在黨和國家的號召下,全體大學生開始進行了“全員全覆蓋”式的線上每日健康信息線上填報。填報初期,我院很多同學由于怕麻煩、不理解等原因,使得每日的填報率很低,導致學校、學院無法精準掌握每名學生健康狀況,無法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經過一段時間探索和實踐,學院創造性地采用三級工作機制雙線監督法將每天的學生健康信息線上填報率鎖定在100%。
案例定性分析
此案例反映的是學生對疫情填報重要性的意識不夠和行動力不足等問題。
問題關鍵點
1.如何提高我院學生對疫情填報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
2.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做好每日健康信息線上填報,樹立責任意識,體現愛國情懷,鍛煉持之以恒的精神,實現全院學生100%填報的目標。
解決思路和實施辦法
1.建立三級工作機制,實行雙線監督。經過初始的幾次填報發現,僅靠一人之力無法完成全院1200多位同學填報督促工作。通過建立“學院-班長-宿舍長”三級負責,由宿舍這個最小單位的自我監督,到班級集體監督,最后到學院的最終把關,完成從由小單位到大單位的三級監督流程。同時學院每日向班主任、班長反饋各班級的填報率及各班未填報同學名單,通過公示填報率,公示每日的各班級填報率及排名,有利于提高集體榮譽感,實現良性競爭,這對填報工作起促進作用,從而實現雙線監督的目的。
2.利用多種形式開展,做到精準提醒。在每天的上午11點,將前一日各班級的填報人數、填報比例、年級排名、學院排名公示在班級負責人群里,班長轉發至班級群,完成第一次提醒。下午16點導出學院未填報同學名單,發至班級負責人,定向通知還未填報的同學,精準將每天填報信息傳達到每一位同學,完成二次提醒。晚間20點之后,再次導出仍未填報的同學名單,由班長一對一通知未填報的同學,實時反饋同學情況,完成信息填報。
3.加強填報的意義教育,增添填報趣味性。通過QQ群、微信公眾號等網絡途徑,普及新冠疫情防控的必要性和嚴肅性,鼓舞同學們以堅持填報疫情的方式展現對我國防疫工作的支持。利用支援湖北的醫務人員一線奮戰等鮮活案例,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利用清明節、醫護人員紀念日、七一、八一等時間節點,在填報率截圖中加印節日水印,弱化相同界面的枯燥感;年級填報率達100%的連續時長達10日、20日、30日等,更換公示界面色彩,起到突出標記作用增加新鮮感;上學期填報率100%的連續時間達到60日這天,恰逢也是中國共產黨的99歲生日,通過發布qq、微信等方式,將此成績作為全院學生向黨的獻禮。多種意義的賦予,讓填報工作變得更加鮮活有趣。
4.深入了解未填報原因,做好個別關懷教育。一個學院的人數眾多,每天難免會有個別學生出現不填報的“例外”。面對此種情況,一味的批評和高壓反而會激起學生的厭煩情緒,造成學生有意“失聯”或者假裝不在的情況。對于這類同學, 要主動與他們進行溝通,了解未填報的原因,掌握特殊學生假期作息互動規律。例如,有的同學利用假期時間做兼職或實習,白天上班期間不能用手機、下夜班時已經深夜,選擇下班后的時間段再次叮囑疫情,一方面可以確保填報,另一方面也是對這批特殊群體安全問題的重點關注。
經驗與啟示
1.化整為零,建立完備的工作機制。充分調動學生干部、班級積極性,發揮其能動作用,輔助以班主任老師強有力的配合,多方聯動,形成健康信息填報有機統一體。
2.兼顧“剛度”和“溫度”,靈活做好學生健康信息填報工作。健康信息填報100%的要求一成不變,沒有彈性,但我們面對學生個體還要做出“溫度”。對于這項持續性的填報工作,如果只把它當做一項客觀、機械的工作干癟地去布置,學生不僅不容易理解填報的意義,反而很容易因長期填報感到厭煩。在填報過程中注入趣味、注入情感,才能讓學生們理解填報、愿意填報、主動填報。
作者簡介
汪滿莎,女,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