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威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旅游的需求不斷增加,河南作為農業大省及中華文明的起源地,充分挖掘河南旅游資源的文化價值,從而帶動我省農業經濟發展,提升河南文化軟實力,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本文分析了河南農業文旅融合發展的優勢,指出了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挖掘地方特色的農業文旅產品,充分整合農業、文化、旅游資源,增加基建設施投入,完善公共服務,加強項目宣傳與推介等對策。
◆關鍵詞:農業旅游;文旅融合;河南省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旅游消費人群也在不斷上升,人們對旅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新需求,現有的旅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如何創新我國旅游業成為了發展旅游經濟的首要難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綱要)的制定,為我國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提出了明確的政策指引,它強調要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發展,深入發展大眾旅游、智慧旅游、創新旅游,改善消費者旅游體驗。河南作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地和有著豐富農業資源的農業大省,將河南農業資源與文化旅游進行融合發展,通過旅游使我省農業產品走出去,通過文化的浸潤使我省旅游業富有內涵和靈性,通過旅游將我省文化得以傳承和弘揚,因此,探索符合我省實際的農業文旅融合發展路徑,對于提升我省文化軟實力、發展農業經濟、推動旅游產業發展,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河南農業文旅融合發展優勢分析
1.地理位置優越,農業資源豐富
河南省位于我國的中東部、黃河的中下游,它有著承東啟西、連通南北的地理區位優勢,國家鐵路及高速公路的“三縱三橫”貫穿整個河南省,形成了水陸空相互補充的立體交通網絡,為農業產品的輸出及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較為便利的交通條件。河南省四季氣候分明,兼具南北方之長,適宜多種農作物的生長,因此,河南省的很多地方都形成了地方農產品品牌,例如:新鄭大棗、靈寶蘋果、信陽毛尖、中牟西瓜、駐馬店白芝麻等50多種,河南的地理位置優勢也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后勤保障。
2.農業勞動力資源豐富,農業生產可規模化
眾說周知,河南是人口大省,農業勞動力資源豐富,且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加之河南優越的地勢及耕地環境,有利于多種農作物的優質量產,為農業生產規模化提供了保障,此外,我國相關政策的傾向為農業發展及農業加工企業提供了政策支持,這些企業崛起引領了鄉村產業的發展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了鄉村振興,實現了農民增收,推動了農業經濟發展。
3.文化底蘊深厚,旅游景區眾多
河南地處中原中心,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氣息,是中國的人文始祖文化代表“三皇五帝”的起源,中國的八大古都有四個在河南界內,是黃河文化的“根、干、魂”。它承載著黃河歷史文化精神及景點故事,例如: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河南還有著眾多歷史古跡及風景名勝地,例如,炎黃帝故里、龍門石窟、嵩山少林寺、焦作云臺山、嵖岈山(西游記拍攝地之一)等。歷史的沉淀造就了我省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成就了我省的文物收藏大館——河南博物院,它所藏文物數量高達17萬件,精品文物超過3000件,其中涵蓋了玉石器、青銅器和瓷器,是名副其實的文化藝術殿堂。這些名勝古跡、傳統文化為我省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了深厚基礎。
二、河南農業文旅融合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河南在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方面也做了大膽嘗試,積累了一些發展經驗,為旅游產業及文化產業的共同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由于產業起步較晚,加之文旅融合發展中存在一些問題,制約著這種旅游模式的發展。
1.產業融合深度不夠
河南的文旅融合還處于嘗試階段,在發展過程中缺少整體謀劃,文化資源并未完全融入旅游產業,反而牽制了旅游產業的發展。例如,文化宣傳不到位,融合產品單一、旅游形式缺乏新意等,這些問題使得文化的傳承流于形式,并未使文化與旅游產業的發展相得益彰。此外,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忽視了河南作為農業大省的這一天然優勢,未將農業、文化產業與旅游相關的“吃、住、行、游、購、娛”等各個環節進行融合,使得河南農產品走不出去,文化傳承不到位,旅游收入過低。
2.農業文旅項目缺乏創新
我省雖有著農業產品豐富、文化歷史厚重、旅游景點眾多的諸多優勢,但是由于農業文旅融合還處于探索階段,使得河南農業文旅融合項目存在諸多問題,比如,農業文旅項目與傳統旅游項目相比缺乏可行性,農業文旅發展缺少行業專業指導和服務,地方特色與文化元素融入不夠等。最終導致農業文旅項目建設不科學、規劃不合理、缺乏創新,過度的追求眼前經濟利益,使得項目難持續、難發展。
3.農業文旅項目配套設施不健全
旅游是人們欣賞大自然和享受人文熏陶的美好體驗過程,良好的體驗感受是提升農業文旅項目的關鍵所在。健全旅游區的配套設施及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對于更好的發展農業文旅項目至關重要。目前,我省的文化旅游景區基礎建設已完善,但是農村基礎建設相對滯后,例如,農旅地區交通不便,旅游旺季出現游客滯留、停車困難,景區衛生設施不健全,缺乏公共廁所,游客入廁排長龍,就餐休息價格高、體驗差等。這些問題導致即便是旅游項目吸引了大批游客,暫時拉動了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也很難長期實現旅游項目的經濟增長。
4.宣傳推介不到位,產業轉型能力不足
河南雖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眾多的名勝古跡和豐富的農產品資源,但是農業文旅項目上下游產業鏈并未得到有效銜接,整體吸引力不足,農業文化資源轉化為旅游優勢較為緩慢。農業文旅產業的發展過分的求全、求快,并未真正實現農業、文化、旅游的三位一體融合,使得游客體驗感較差,參與性極低。另外,新型旅游項目在宣傳推介方面,缺乏創意推介,無法利用現有的資源進行創新產品的開發,導致旅游產品不具創新力、科技含量低,農業文化資源很難轉換為旅游優勢,從而難以滿足游客對旅游項目多元化的需求。
三、促進河南農業文旅融合發展的對策
1.整合農業、文化、旅游資源,促進產業深度融合
整合資源提供經濟收入是國家對旅游業提出的更高層次的要求,農業文旅的融合不僅能夠傳承歷史文化,還能助力鄉村振興,發展農業經濟和帶動旅游業的創新發展。各個產業深度融合需要對河南省旅游發展進行總體規劃和農業旅游的專項規劃,對于專項規劃要不斷的進行完善和調整。另外,由于農業文旅融合發展是新型的發展模式,需要加強對相關項目人才進行指導和培訓學習,設定績效考核機制和激勵機制,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到農業文旅事業的發展中去。
2.挖掘地方特色,擴大精品農業文旅產品有效供給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旅游的消費欲望愈加強烈,同時人們對旅游項目的體驗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有的農業文旅項目大都缺乏新意,農業文化的元素全是生拉硬拽,導致很多項目體驗感較差,客戶滿意度不高,推薦指數較低。農業文旅項目要想提高品質,首先涉農產品的質量要精益求精,可以從農產品的生產周期、科技含量、培育方式、新鮮度等方面上下功夫,變單純采摘型旅游為科普知識、文化宣傳及農事體驗與一體的探索型旅游。
其次,由于各地的自然資源不同,須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項目,拒絕千篇一律的農家樂、土味民宿。最后,在文化宣傳方面,要講好歷史故事,將散落于鄉間的文化發出沁人心脾的聲音。
3.增加基建設施投入,完善公共服務
隨著農業旅游項目的不斷發展,眾多旅游項目的基建設施和公共服務已無法滿足旅游市場的需求。所以,進一步增加基礎配套設施是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當務之急。在交通方面,應合理規劃交通要道,增加景區的通達性,將城市公交延伸至旅游點,專設騎行或登山線路,建立臨時公共停車區域,對景區做好應急預案,保障旅游旺季交通順暢。在環境方面,將農村管理比肩先進城市,對垃圾進行科學分類,建立環境治理的長效管理機制,充分調動農村農民的環保意識。除此之外,對農村開展廁所革命,在景區廁所配置方面做到數量充足、布局合理、衛生整潔。
4.加強農業文旅項目的宣傳與推介
提高農業文旅項目的文化傳播效果是提升旅游業的關鍵所在,我們可以將河南省博物館、圖書館等進行整合,建立文化資源數據庫,應對文化傳播資源的匱乏。在項目宣傳方面,首先廣告要突出旅游項目的特點和新意,在宣傳手段上可以借助抖音短視頻、公眾號、公益廣告、互聯網技術等手段,有效融合分散的媒體宣傳力量,從而提高農業文旅項目的知名度。
四、結束語
河南農業文旅項目的發展,應整合農業、文化、旅游多方資源,促進產業的深度融合,深挖當地特色,擴大精品農業文旅產品有效供給,同時加大旅游區基礎建設的投入,加強農業文旅項目的宣傳推介,從而更好的發揮農業文旅項目在我省經濟發展中的助力作用。
參考文獻
[1]望慶玲,孫軍,顧敏.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的動力機制與發展路徑[J].科技和產業,2021,21(05):115-120.
[2]賈斐斐.新時代河南文旅融合發展路徑研究[J].當代旅游,2021,19(24):13-14.
[3]李孝敏.河南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探析[J].全國流通經濟,2021(19):143-145.
[4]徐望.文旅融合“大休閑產業”背景下的休閑美育之路探索[J].中國文化產業評論,2021,30(01).
[5]張朝枝,朱敏敏.文化和旅游融合:多層次關系內涵、挑戰與踐行路徑[J].旅游學刊,2020(03).
[6]李樹信,張海芹,郭仕利.文旅融合產業鏈構建與培育路徑研究[J].社科縱橫,2020(07).
[7]賀小榮,史珂珂.河南省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時空演變研究[J].經濟論壇,2019(11):125-135.
[8]謝珈,馬晉文,朱莉.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鄉村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思考[J].企業經濟,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