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廷賢
◆摘要:為了解盲人作者作品的出版狀況、前景,筆者以問卷調查、實物調查、網上調查的形式對其出版、流通狀況進行了調查,發現盲人作者作品受到盲人群體的高度關注,也得到市場的一定認可,同時盲人作者也熱衷于寫作,希望得到大眾認可。建議視障公益性出版機構加大對盲人作者、作品的關注力度,將其培養成視障公益出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希望盲人作者作品得到其他出版社的關注,使其更好地走向市場,走近普通讀者。
◆關鍵詞:盲人;作品;視障公益出版
中國盲文出版社(以下稱盲文社)是一家專為全國1700多萬視障讀者服務的公益性出版機構,長期以來擔負著盲文圖書的出版、印制、發行工作。近年來,盲文社更是開發、出版了大字版、有聲讀物、漢文電子版、盲文電子版、無障礙電影等,使產品結構、數量都上了新的臺階,多角度、多方位地應對視障讀者的需求。但筆者作為盲文社的一名編輯,仍不時聽到盲人作者、讀者發出這樣一個聲音:我們要出書,我們要讀盲人自己寫的書。
帶著這個疑問,筆者調查了盲人作者作品的出版狀況及盲人相應的閱讀需求。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及社里同仁的編輯實踐,淺談一下盲人作者作品的出版狀況及前景展望。
一、盲人作者作品的出版狀況
筆者針對中國盲協文學委員會微信群里的會員進行了有關盲人作者作品的問卷調查,還在盲文社大字版閱覽室或購買相關圖書進行了不完全的實物調查,同時還以盲人作者名、圖書名或作者名+圖書名為關鍵詞,在當當網上,包括當當網自營或其他店家銷售,調查了作品的出版社、銷售、流通狀況。
1. 出版社的構成。
調查發現出版過作品的盲人作者共19位,其中14位都曾在盲文社出版過作品,占盲人作者的近3/4;只有5位還沒在盲文社出版過作品,而同時在盲文社、他社出版過作品的有5位,也即在他社出版過作品的共有10位,占盲人作者的半數以上。而且以上大多數盲人作者的作品仍在當當網上銷售、流通。
由上可以看出,盲文社在盲人作者作品出版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盲人作者名副其實的“娘家人”,而一半以上的盲人作者在他社出版作品,也說明他們成功地找到了除盲文社以外的其他出版平臺,走向了更廣闊的天地,顯示出其市場潛力,其作品的市場出版完全有望與在盲文社的公益出版并駕齊驅。
2. 作品的形式
在盲文社出版的14位盲人作者的作品中(含1部共著),散文集數量最多,共13部,其次是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共6部,詩集、游記、報告文學集各一兩部。此外,還發現盲文社出版了盲人征文獲獎作品集,包括散文、詩歌、小小說等。
3. 作品的評價
此次調查發現的盲人作者作品中,由于時間限制,僅通讀了石成仁(尊稱省,下同)散文集《雪天米蘭花開了》(2020,盲文社)、陳佳勇散文集《鷓鴣聲聲》(2020,盲文社)、部分閱讀石成仁詩集《讓世界美麗》(2018,盲文社)、李東輝散文集《偶然與佳話》(2020,盲文社)、吳可彥長篇小說《星期八》(2014,海峽文藝出版社)、袁靚《一個盲童作家的內心獨白:袁靚作品選》。
從一個編輯審稿的角度來看,石成仁的散文有詩歌的語言、節奏、韻律和意境,無論是抒情還是敘事,都讓人籠罩在濃濃的詩意中。李東輝寫人記事狀景已臻自由境界,其《懷念一條小河》一文有景有物有人,是一首故鄉小河的四季歌,進得中小學教材,堪代代學子誦讀。70后作者陳佳勇的作品也散發出一種淡淡的氣息,仿佛隔著一層薄紗看遠處的風景、人和事,漾著對逝去流年的輕愁。他的筆調非常克制,行文舒緩,顯示出相當的音韻功底,對材料也有很好的駕馭能力,但《小貓良良》一文卻又真情流露,寫盡了良良的乖巧、聰明、貼心,都想讓小貓用收著指甲的毛爪子摸一下臉。90后作家吳可彥就不說了,已在他社出版4部作品,也有眾多公開的報道、評論,是文壇新秀,后勁十足,期待其更多佳作面世。
而閱讀當年盲童袁靚的作品,讓人既看到一顆童真的心,又看到一個少年老成的小作者。她的散文有內容,有真實情感,行文流利,是孩子作文不可多得的參考書,想來更會給盲生激勵。也希望編輯、出版社關注更多視障青少年的作文,也讓他們同齡人看見“自己人”的內心世界及其成長。
4. 作者的視力狀況
從16位盲人作者實物圖書(含2位他社出版作者)勒口的作者簡介中,筆者發現除3位作者是10歲前失明外,其余13位作者都為低視力或10歲以后失明,沒有發現先天失明的作者。是先天失明作者不太活躍,還是編輯、出版社的關注度不夠,以至于盲人作者作品中出現這樣一個大的空白?希望先天失明作者也發表作品,填補這項空白,讓其他盲人、明眼人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二、對盲人作者作品的閱讀、創作需求
1. 對盲人作者作品的關注
從問卷調查中發現,盲人不僅關注中外歷史上有名的盲人作者、作品,同時也關注活躍的當代盲人作者、作品或盲人題材的作品,表現出他們渴望了解“自己人”的迫切心情。
他們閱讀過有名盲人作者及其作品包括左丘明的《國語》《左傳》、古希臘荷馬的《荷馬史詩》、英國米爾頓的《失樂園》、蘇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博爾赫斯的小說、詩歌集等,以及當代盲人作者出版的作品,還有盲人作者活躍的重要陣地《盲人月刊》。
此外有多人表示閱讀過盲人題材作品《推拿》,盡管對其反映盲人境遇真實性的評價不一,但都表示使盲人群體的社會關注度得到提升。
2. 對盲人作者創作的期待
問卷調查發現,不少盲人表示寫作促進了自我成長,實現了與自己、世界的對話,有的甚至視寫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有的還表示通過作品的發表、出版提高了收入,增加了工作機會,有人甚至因為作品的發表而被一家廣播電臺錄取為正式職工。還有人表示盲人作者作品的發表、出版還有利于盲人群體更好地了解自身,同時引起社會對盲人群體的關注。
而對盲人作者、作品,有人表示應超越自身殘障、感悟,更廣泛地關注世界,在質量上也不要因為是盲人而降低標準,要與明眼人看齊,最好不要讓人看出是盲人寫的。有一位明確表示,“一方面要堅持寫盲人,盲人寫,另一方面要積極拓展視野,超越自身的殘障局限,從人類精神產品生產的高度來從事創作。”
還有人表示應積極扶持殘障文學,使其在文學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在形式上則不應局限于散文,囿于自己的經歷,可嘗試寫小說,講故事,更貼近讀者。
3. 盲人作者作品的意義
盲人包括盲和低視力,具有視覺功能障礙,看不清或看不見外面這個世界,因而不得不依靠視覺以外的其他感覺,如觸覺、聽覺、嗅覺、味覺、膚覺等來感知這個世界。視力的喪失或低下不僅影響了盲人的認知方式,甚至會對其人格、心理發育產生影響。而文學作品“具有普遍性,反映了人類社會的真實……也表現了作者本人的經歷,所處的社會、時代背景和大家共同關心的課題,展現了想象的奇妙和詩意的美”(筆者譯)。因此“自己人”以人物、情節、形象、心理描寫等直觀地表現內心世界的文學作品,自然就更容易走進他們的心靈,引發共鳴。盲人寫盲人,讓盲人了解“自己人”,讓社會了解盲人,正是盲人作者作品的意義所在吧。
三、促進盲人作者作品的公益出版
1. 盲人作者作品的出版標準
盡管盲人群體關注、閱讀盲人作者作品,盲人作者執著于創作,希望作品得到出版,但對出版物的出版標準,國家有明確的規定,如新聞出版署1998年發布的《圖書編輯基本規程》中就對審稿要求責編“必須逐字逐句認真審讀全稿,對書稿的政治傾向、思想品位、學術或藝術價值、科學性、知識性、結構體例、文字水平等各方面進行把關,對其質量、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進行評價,并提出取舍意見和修改建議”。因此,即便是盲人作者作品,考慮到作者的障礙情況、盲人讀者對作品的迫切需求等社會效益,進行公益出版,也不能因此而降低標準,也即盲人作者作品至少在內容、質量上要達到出版標準。
2. 發現、發掘盲人作者、作品
要促進盲人作者作品的出版,就需要高度關注、發掘盲人作者、作品,建立編輯與作者的日常溝通渠道,確保其暢通。創刊于1954年的《盲人月刊》是盲人了解政策法規、生活常識和學習知識的重要渠道,也是盲人作者活躍的舞臺,而肇始于2013年的中國盲協文學委員會也匯聚了盲人作者中的佼佼者。文學委員會每年積極開展各種征文活動,組織線上文學講座、培訓活動,會員群也上傳各種作品,展開討論,成為盲人作者互相交流、學習的平臺。作為視障公益性出版機構的編輯,更應積極關注盲人作者活躍的舞臺,從中發現優秀的盲人作者、作品,力爭為盲人讀者提供更多的“自己人”作品。
其次,建議視障公益性出版機構建立盲人作者、作品資源庫,作者可隨時登陸、上傳自己的信息或作品,編輯也可以隨時查看、關注最新進展,發現新的選題。對于達到出版標準的作品,即便因為資金限制,一時不能應出盡出,也可等待時機成熟,推出更多的優秀盲人作者作品,使出版社成為盲人作者走向更廣闊天地的起點,也成為其堅定不移的“娘家人”。
當然,也希望他社編輯、出版社積極關注、出版優秀盲人作者、作品,讓更多的盲人作者、作品借助其平臺走入公眾的視野,實現更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3. 加大盲人作者作品的宣傳力度
對紙質圖書的市場前景,不少盲人明確表示不看好,因為面臨著網絡、手機等電子內容的巨大沖擊,但也建議加大電子書、有聲書的出版,在微信公眾號、微信讀書等平臺發布盲人作者作品,還有人建議在殘聯系統、各級公共圖書館加強盲人作者作品的宣傳、推廣。有人還表示出版社、殘聯、社會團體應資助盲人作者作品的出版,并多組織線上線下培訓、交流等,幫助提高盲人作者的寫作水平。
四、結語
通過對盲人作者作品出版狀況的調查,筆者了解到盲人讀者希望閱讀盲人作者作品的迫切需求,也感受到盲人作者希望出版作品的強烈愿望,真心希望盲人作者作品成為視障公益出版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本次調查范圍較小,應答者人數、實物圖書部數都較小,得出的調查結果也只反映了盲人作者作品出版很小的一個方面。希望有更大規模的調查,對盲人作者作品的內容、特點、市場前景進行深入的研究,進一步促進盲人作者作品的出版。
參考文獻
[1]張偉. 中國盲文出版事業的回顧與參考. 中國出版史研究,2018(04):33-49.
[2]石成仁. 雪天米蘭花開了. 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2020.
[3]石成仁. 讓世界美麗. 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2018.
[4]陳佳勇. 鷓鴣聲聲. 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2020.
[5]李東輝. 偶然與佳話. 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2020.
[6]吳可彥. 星期八. 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4.
[7]袁靚. 一個盲童作家的內心獨白:袁靚作品選. 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