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鴻鷗,魏秀清
(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婦科,四川 成都 610074)
無排卵型月經失調是女性常見疾病,因機體激素分泌紊亂所致,對女性生殖系統造成明顯影響。該病的發病機制復雜,與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反饋功能調節異常、靶器官效應異常、內分泌異常、代謝性疾病、年齡、生殖系統疾病、卵巢功能異常及環境、生活習慣等均存在密切關聯。機體卵泡不能成熟排卵,故不能產生正常孕激素水平,雌激素分泌異常,刺激子宮內膜生長,最終引發月經失調[1]。女性正常的生理周期需要雌孕激素的共同維持,如子宮內膜長期受單一雌激素刺激,無孕激素拮抗和撤退,可導致子宮內膜無法剝脫而造成閉經、不孕、子宮內膜異常增生,雌激素波動引起突破性出血引發子宮大量出血、不規則陰道流血、經期延長、貧血等,造成月經失調[2-3]。臨床研究顯示,黃體酮是由卵巢黃體釋放的天然孕激素,能夠將子宮內膜增生期細胞轉化為分泌期細胞,促進子宮內膜正常剝脫,達到保護子宮內膜的作用[4]。因此,臨床治療主要通過補充外源性孕激素來治療。黃體酮膠囊口服后可補充機體孕激素水平,對于孕激素缺乏的月經失調等婦科疾病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但臨床對黃體酮膠囊的使用劑量與臨床療效之間的關系仍存在爭議[5]。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不同劑量孕激素治療無排卵型月經失調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收治的117例無排卵型月經失調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不同劑量孕激素治療方案分為A組、B組和C組,每組39例。A組患者年齡19~42歲,平均年齡(30.20±6.51)歲;病程40 d~24個月,平均病程(12.73±4.12)個月;未婚18例,已婚21例。B組患者年齡20~41歲,平均年齡(30.63±6.22)歲;病程40 d~26個月,平均病程(13.17±4.41)個月;未婚17例,已婚22例。C組患者年齡18~41歲,平均年齡(29.91±6.44)歲;病程40 d~25個月,平均病程(12.95±4.52)個月;未婚16例,已婚23例。3組患者年齡、病程、婚姻情況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婦產科內分泌治療學》[6]中無排卵型月經失調診斷標準;②B超顯示子宮內膜厚度>0.5 cm,血清孕酮(P)檢查顯示<2.5 ng/mL,停經時間≥40 d;③意識清晰,溝通交流順暢,能清楚描述自身病情,主動配合治療,且生命體征平穩。排除標準:①妊娠、高泌乳血癥或其他疾病所致月經失調;②先天性子宮發育不全、子宮及附件器質性病變;③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④對本研究藥物過敏等。
1.2 治療方法 3組患者均口服黃體酮膠囊(浙江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982,規格:100 mg/片)進行治療。A組患者劑量:100 mg/次,1次/d,夜晚睡前服用。B組患者劑量:100 mg/次,2次/d,早晚服用。C組患者劑量:100 mg/次,3次/d。3組患者均連續治療12 d后評價臨床療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3組患者臨床療效。顯效:陰道出血量、月經周期以及經期均恢復正常,B超檢查顯示子宮內膜厚度正常;有效:陰道出血量基本減少,但仍高于正常范圍,月經周期及經期有所恢復,B超檢查顯示子宮內膜厚度變薄,但未恢復正常;無效:陰道出血量仍較多,月經周期及經期仍失調,B超檢查子宮內膜厚度未變薄[7]。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比較3組患者治療指標。記錄陰道出血量、持續出血時間、治療時間;采用稱重法測定陰道出血量,陰道出血量=測血巾測量總重/1.05;評估陰道流血量評分,根據Higham提出的月經失血圖(PBAC)進行評估,按染血面積評估,輕度1分,中度5分,重度20分。按血塊大小評估,<1元硬幣為1分,≥1元硬幣為5分。總分>100分為陰道流血量過多,總分<25分為陰道流血量少[8]。③比較3組患者治療前后子宮內膜厚度。治療前后檢測B超,于月經結束后第3天進行檢查,有性生活史者行陰道B超,無性生活史者行腹部B超,測定子宮內膜厚度。④比較3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頭暈、惡心、嘔吐、腹痛、乳房脹痛等。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例(%)]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Bonferroni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3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3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3組患者治療指標比較 3組患者陰道出血量、陰道流血量評分、持續出血時間、治療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患者治療指標比較(x)
2.3 3組患者治療前后子宮內膜厚度比較 3組患者治療后子宮內膜厚度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3組患者治療后子宮內膜厚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組患者治療前后子宮內膜厚度比較(mm,x)
2.4 3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C組患者頭暈、惡心、嘔吐、腹痛、乳房脹痛等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A組、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3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無排卵型月經失調在女性各個年段均可發病,以育齡期女性較為多見,常表現為陰道出血量多、月經周期不規律等,容易繼發不孕、貧血等,嚴重影響女性健康。該病發病與機體內分泌紊亂密切相關,隨著女性生活及工作壓力增大,熬夜、失眠、肥胖、飲食不規律、精神或情緒異常等因素均可對卵巢軸調節功能造成損傷,導致激素分泌紊亂,卵泡發育異常,排卵障礙,孕激素不能正常產生,而子宮內膜在單一雌激素的刺激下,可發生異常增生及異常突破性出血,導致月經量多、月經不調等癥狀[9]。
近年來,無排卵型月經失調發病呈年輕化趨勢,越來越多的未婚年輕女性患病,嚴重影響女性生殖系統健康,也給患者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還可并發閉經、不孕、宮內膜病變等病癥,進一步增加治療難度[10]。無排卵型月經失調患者體內缺乏周期性孕激素作用,因此,臨床治療多從外源性補充孕激素入手,以期糾正孕激素水平。
臨床研究顯示,黃體酮是卵巢黃體分泌的一種天然孕激素,有助于維持機體內分泌平衡,可促進增生期子宮內膜細胞轉化為分泌期子宮內膜細胞,可抑制子宮內膜過度增生,周期性黃體酮撤退時,宮內膜周期性剝脫,達到保護子宮內膜、糾正異常出血的作用[11]。本研究使用的黃體酮膠囊,屬于天然孕酮類藥物,是臨床治療無排卵型月經失調的常用藥物,能夠起到與天然黃體相似的作用,可提高機體孕激素水平,抑制子宮內膜過度增生及異常剝脫,減少陰道出血量,促進生殖內分泌軸的調節及月經周期的恢復。但臨床對黃體酮藥物劑量的選擇仍存在爭議,也是臨床研究的熱點[12]。本研究結果顯示,3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陰道出血量、陰道流血量評分、持續出血時間、治療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低、中、高劑量的黃體酮膠囊均可獲得較好的療效,且均能明顯改善臨床癥狀,減少陰道出血量,縮短陰道出血時間及治療時間。
進一步對比顯示,3組患者治療后子宮內膜厚度均低于治療前,但3組患者治療后子宮內膜厚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C組患者頭暈、惡心、嘔吐、腹痛、乳房脹痛等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A組、B組。低劑量黃體酮可在月經中期增強雌激素對垂體LH排卵峰的正反饋作用,而高劑量黃體酮負反饋作用于下丘腦反饋機制,抑制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且對排卵有一定抑制作用,導致對無排卵的糾正效果不及低劑量黃體酮[13]。
臨床應做好黃體期監測,若黃體期<10 d,則提示黃體功能不全,臨床在給藥時間上應保持在10 d或以上,只有達到足夠的黃體酮用藥時間后,才能維持黃體功能穩定,但黃體酮在達到一定劑量后,即使再增加劑量也不會提升療效[14]。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還應做好健康指導,也有助于恢復月經周期,糾正月經失調。
綜上所述,低、中、高劑量孕激素治療無排卵型月經失調均可獲得較好的臨床療效,但小劑量黃體酮的安全性更好,能夠避免高劑量黃體酮對排卵的抑制作用可優先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