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豐智,劉建華,劉 慧
(鎮江市丹徒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江蘇 鎮江 212028)
腦梗死為臨床常見的神經內科疾病,為各種因素導致的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發病率、致殘率及死亡率均較高,是目前臨床研究的熱點。腦梗死后患者腦組織會受損傷,主要表現為自由基及一氧化碳、興奮性氨基酸堆積、細胞內鈣離子超載,因此改善腦梗死患者的腦組織血液供應對促進神經功能與認知功能恢復有重要意義[1]。尤瑞克林為選擇性腦血管擴張劑,可改善微循環,增加腦血流儲備,改善神經功能,而依達拉奉為自由基清除劑,有較好的神經保護作用,二者均是治療腦梗死的常用藥物[2]。本研究主要分析尤瑞克林與依達拉奉聯合治療腦梗死的臨床療效及對梗死區血液供應、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及中樞神經特異蛋白(S100)的影響,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鎮江市丹徒區人民醫院收治的70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分為觀察組(予以尤瑞克林聯合依達拉奉治療)和對照組(予以依達拉奉治療),各35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齡44~55歲,平均年齡(50.27±5.18)歲;病程20~25 h,平均病程(22.41±2.26)h;梗死灶數目:單發31例,多發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齡45~54歲,平均年齡(50.34±5.09)歲;病程19~26 h,平均病程(22.48±2.23)h;梗死灶數目:單發30例,多發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鎮江市丹徒區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其家屬對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中國腦梗死中西醫結合診治指南(2017)》[3]中腦梗死的診斷標準,且經腦部CT及磁共振等檢查后確診;②均屬于初次發病,且于發病3 d內積極接受相關治療,藥物耐受性較好;③病歷資料完整,可供分析。排除標準:①顱內存在腫瘤或動脈瘤發生畸形病例;②合并嚴重的肝、腎、脾等臟器器質性改變病例;③合并出血性腦梗死或腦出血者。
1.2 治療方法 采用抗血小板治療、穩定斑塊、腦保護治療、活血化瘀治療、改善微循環治療、促進側枝循環建立及防治并發癥等,予以阿司匹林腸溶片(Bayer S.p.A.,注冊證號H20160684,規格:100 mg/片)100 mg+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深圳信立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20000542,規格:25 mg/片)75 mg,口服,1次/d,抗血小板聚集治療。對于并發糖尿病病變、高血壓、高脂血癥者予以降糖、調壓、降血脂干預。對照組患者予以依達拉奉注射液(南京先聲東元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342,規格:5 mL∶10 mg)治療,30 mg溶于10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2次/d。觀察組患者予以尤瑞克林(廣東天普生化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065,規格:0.15 PNA/瓶)聯合依達拉奉治療,依達拉奉用法及療程同對照組,尤瑞克林0.15 PNA溶解在100 mL的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60 min內全部滴完,1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基本痊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降低>90%;顯效:治療后NIHSS評分下降45%~90%;有效:治療后NIHSS評分下降18%~44%;無效:治療后NIHSS評分下降<18%[4];總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患者梗死區血液供應情況。在治療前與治療結束后2周,予以頭顱MR灌注成像(PWI),參數:層厚=6 mm,間隔=0.6 mm,層數=18,矩陣=96×98,視野為224 mm×224 mm,將PWI原始圖像經過相應的后處理軟件處理后獲得梗死區局部血流量(rCBF)圖,選擇感興趣區計算該區域的rCBF及相對局部血流量(rrCBF),rrCBF=梗死區rCBF/鏡像區rCBF。③比較兩組患者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中樞神經特異蛋白S100水平。于治療前與治療后7 d,采集兩組患者空腹肘靜脈血5 mL,室溫放置1 h后,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收集血清,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患者的血清NSE及S100水平,試劑盒購自美國的羅氏公司。④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行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1.4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1.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梗死區血液供應情況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梗死區rCBF、rrCBF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梗死區血液供應情況比較(x)
2.3 兩組患者血清NSE及S100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NSE、S100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NSE及S100水平比較(x)
2.4 治療相關不良反應情況 兩組均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及心肝腎功能損害。其中觀察組患者中出現發熱臉紅癥狀1例,在調整滴數后復常,頭暈2例,發熱1例,血壓下降1例,均在停藥后癥狀逐漸消失;對照組患者中出現腹部不適2例,發熱1例,食欲不振1例,均在停藥后癥狀逐漸消失。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14.29%(5/35)、11.43%(4/35),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28,P>0.05)。
腦梗死形成血栓后導致的血管腔狹窄/閉塞為腦梗死主要病因,治療期間需將改善梗死區域血液循環、神經功能放在首位,促進其血流灌注恢復,減少缺血性再灌注引起的損傷,保護缺血區半暗帶。依達拉奉屬于自由基清除劑,能有效地清除腦部多余氧自由基,緩解腦缺血溶栓再灌注后氧自由基對神經細胞的損傷,與尤瑞克林均是近年來上市的新型藥物,可起到保護神經的作用,尤瑞克林可促進血管舒張素生成,顯著改善腦部血管血液循環,因此兩者聯用后能進一步提高療效,明顯改善腦缺血區域的腦灌注,對腦梗死患者有較好療效[5]。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治療總有效率達91.4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43%,與司見庭[6]報道的結果相似,表明尤瑞克林聯合依達拉奉治療腦梗死有較好療效,較單用依達拉奉時明顯提高。尤瑞克林屬于蛋白水解酶,可將激肽原轉化為激肽、血管舒張素,也能選擇性地擴張腦梗死區域的血管,并改善梗死區血流灌注從而促進血管的再生;而依達拉奉屬于自由基捕獲劑,能有效清除羥自由基并能較好地發揮抗氧化的作用,對于腦梗死病例,能及時有效地清除自由基并明顯減少腦組織損傷,因此尤瑞克林與依達拉奉聯用后效果更明顯[7]。
rCBF是磁共振組織灌注成像的主要參數,其可較好地反映通過局部腦組織的血液流量,本次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梗死區rCBF、rrCBF均高于對照組,證實尤瑞克林聯合依達拉奉可有效改善腦梗死患者梗死區血液供應。靜注尤瑞克林后,可增加機體的腦部血流量,從而降低梗死面積,改善腦組織對于葡萄糖及氧的攝取能力,調節葡萄糖代謝,對自發性皮層腦電圖異常也有改善作用[8],而依達拉奉可明顯地抑制黃嘌呤氧化酶和次黃嘌呤氧化酶的活性,也能有效誘導前列腺素的生成,減少炎性介質釋放,較好地消除和降低自由基濃度,減少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改善腦梗死區血液供應,因此聯合用藥后存在協同增效作用,兩藥聯用可明顯抑制血栓擴大,減輕腦組織損傷,改善神經功能與認知功能[9]。
NSE為神經元與外周神經內分泌細胞分泌的高度特異性物質,神經元損傷后NSE自細胞質中漏出,經血腦屏障進入體循環,S100則為酸性鈣結合蛋白,腦梗死早期患者S100可在腦組織損傷后大量釋放進入腦脊液或血液循環[10]。本研究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NSE、S100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尤瑞克林聯合依達拉奉治療腦梗死可明顯改善其神經細胞因子水平。經多種動物試驗證實尤瑞克林具有良好的促進缺血組織血管形成,并減輕炎癥、神經細胞凋亡的作用,繼而增加局部組織血流灌注量,其主要成分為人尿激肽原酶,可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改善顱內盜血現象;依達拉奉則為腦保護劑,可有效抑制梗死周圍局部腦血流量減少,并輔助尤瑞克林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繼而緩解血管內皮細胞、腦細胞損傷,兩者聯合后能有效改善腦部血流灌注,促進腦血管儲備功能提升。敖金江等[11]的研究也發現,尤瑞克林與依達拉奉聯合治療急性腦梗死后,能顯著地改善其腦血管儲備能力,同時清除體內的自由基,對缺血后再灌注引起的神經損傷可發揮較好的保護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余敏燕[12]的報道相近,證實尤瑞克林和依達拉奉聯合治療腦梗死安全有效,不會導致不良反應明顯增加。
綜上,尤瑞克林與依達拉奉聯合治療腦梗死的療效較滿意,能較明顯地改善患者的梗死區血液供應,調節患者血清神經細胞因子,且安全性較高,具有臨床推廣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