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建華,逯 儉
(1.北京市通州區郎府衛生院中醫科,北京 101108;2.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通州院區針灸科,北京 101121)
腦卒中主要包括西醫學的出血性和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中醫認為腦卒中的病機是氣血逆亂,上犯于腦,腦脈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主要與臟腑功能失調,氣血虧虛,憂思惱怒,飲食不節等因素而致痰濁、瘀血內生,從而發病。患病者主要表現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或偏身麻木等為主癥的一類病癥,致殘率較高,多數患者會遺留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的生活與工作,降低其生活質量[1]。中醫對于腦卒中的研究歷史悠久,各種獨特療法近年來受到臨床關注。以往給予必要的西藥治療的同時結合中醫常規針刺療法,雖療效較為顯著,但療程時間長,從而降低患者依從性。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通州院區針灸科逯儉主任醫師根據多年臨床經驗,總結出“微針強通法”,并大量應用于臨床。其中首尾穴為正經的首穴和尾穴,在既往的教材中,首尾穴的作用未被提及,且無相關闡述,但隨著臨床應用的不斷擴大,逯師發現首尾穴在通經活絡上效果拔群,遠超其他配穴方式[2]。中醫認為腦卒中恢復期多與氣虛血瘀,肝、腎不足為多,經絡瘀滯,應選取相應經絡的首尾穴強通,振奮和激發該經脈經氣,氣血運行得暢,從而達到疏通經絡之效[3]。對此本研究觀察在常規中西醫對癥治療的基礎上繼續給予針刺六經首尾穴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北京市通州區郎府衛生院收治的60例腦卒中恢復期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齡45~75歲,平均年齡(60.07±3.71)歲;病程14~30 d,平均病程(22.16±8.14)d。試驗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46~78歲,平均年齡(60.12±3.82)歲;病程14~35 d,平均病程(24.52±8.20)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北京市通州區郎府衛生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醫內科學》[4]中關于腦卒中的診斷標準;②均為初次發病;③生命體征穩定,病情處于恢復期。排除標準:①發病時間超過6個月;②合并運動功能障礙癥狀;③存在精神疾病史;④配合度和依從性較低;⑤存在明顯的腦外傷。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西藥對癥和常規中醫穴位針刺治療。取穴:百會、風池、肩髃、肩髎、肩貞、曲池、手三里、合谷、中脘、氣海、環跳、髀關、血海、梁丘、足三里、陽陵泉、懸鐘、三陰交、太沖(所有穴位均取患側)。選取0.3 mm×25 mm、0.3 mm×40 mm毫針(馬鞍山邦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進行操作,患者取仰臥位,進行常規消毒處理,進針后進行小幅度提插捻轉,針刺手法均為補法,得氣后,留針30 min,5次/周,治療3個月后評價療效。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針刺六經首尾穴,取穴:攢竹(攢竹代睛明)、至陰、四白(四白代承泣)、歷兌、瞳子髎、足竅陰、迎香、商陽、聽宮、少澤、絲竹空、關沖,因睛明穴與承泣穴易皮下出血,影響容貌,故用攢竹穴及四白穴代替,經反復臨床實踐,療效較滿意。針刺六經首尾穴,尾穴不必得氣,針入即可。余穴位和針刺手法均與對照組相同,留針30 min,5次/周,治療3個月后評價療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根據患者治療前后的美國國立衛生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差異計算減分率,減分率=(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以此評價患者的治療效果,以減分率≥80%為顯效,若減分率在35%~79%為有效,若減分率≤34%為無效[5],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近期療效于治療結束后3個月進行評價,遠期療效通過治療結束后1年進行隨訪獲得。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采用依從性指數[6](總分100分)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行為依從性,其中評分<60分表示不依從,評分60~80分表示部分依從,評分>80分表示完全依從。總依從率=(部分依從+完全依從)例數/總例數×100%。③比較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各癥狀分級量化記分,滿分為24分,分值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7]。④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8]評估患者生活能力,總分100分,得分越低患者依賴程度越嚴重。⑤分別于患者治療前和治療4周后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100)[9]評估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簡表包括26個條目,涵蓋4個領域的內容,即心理、生理、環境以及社會關系。每個條目打分為0分(很差)~5分(很好),總分26~130分,總評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試驗組患者近遠期治療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 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總依從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例(%)]
2.3 兩組患者ADL評分和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ADL評分高于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評分低于治療前,治療后試驗組患者ADL評分高于對照組,中醫證候積分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ADL評分和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x)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HOQOL-100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WHOQOL-100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WHOQOL-100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HOQOL-100評分比較(分,x)
腦卒中恢復期是腦卒中治療的關鍵時期,故本研究主要針對腦卒中恢復期患者在常規中西醫對癥治療的基礎上輔以微針強通法聯合治療。針灸治療是該疾病主要治療方法與手段之一,其臨床療效及優勢得到廣泛認可,且有效降低病死率及致殘率,降低腦卒中再發風險,極大程度減少家庭和社會負擔。通州區郎府地區地處偏遠農村,居民健康意識較差,多有不良飲食習慣及嗜好,基礎病多且控制不佳,早期就醫依從性差,所以發病率較高。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信息的通路系統,具有終而復始、如環無端的特點。《靈樞·經別》中記載:“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難也。”《靈樞·經脈》中也強調:“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由此而知,針刺經絡腧穴,激發經氣,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微針強通法是逯師熟讀經典,依據《靈樞·根結》理論,并結合多年臨床針灸經驗總結出的療法。脈氣所起為根,所歸為結。亦是經脈氣血始發于四肢末端井穴,終結于頭面軀干,使氣血在十二經脈中周流不息的運行,針刺手、足三陽經首尾穴可最大程度振奮和激發該條經脈經氣,以推動氣血運行,從而達到疏通經絡,通絡止痛的作用[10]。腦卒中恢復期間,患者因疾病發展及不當的康復訓練過程中,會反復出現不同程度肌肉和關節疼痛,給患者造成心理負擔,從而影響進一步康復與治療。應用微針強通法可明顯減少腦卒中患者治療期間的肢體疼痛癥狀,且能加快肢體神經功能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近遠期治療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和ADL評分、中醫證候積分均優于對照組,提示增加針刺六經首尾穴治療可有效提高恢復期康復效果,發揮具有活血通絡,補益氣血的功效,改善患者腦部及肢體的血液循環,加速患者神經恢復的進程,進而提高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并且試驗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可能與增加六經首尾穴治療后,能縮短治療療程,加快康復進度,增加患者及家屬信心有關。
綜上所述,針刺六經首尾穴治療腦卒中恢復期的近遠期療效顯著,可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有效改善其生活功能及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