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玉,彭 芬
(湖北民族大學附屬民大醫院新生兒科,湖北 恩施 445099)
高膽紅素血癥在新生兒科較為常見,該病不僅延長患兒住院時間,嚴重者發生膽紅素腦病,導致腦癱、聽力障礙等嚴重后果[1-2]。新生兒換血術作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重要的治療方法,能迅速減輕溶血癥狀,其效果已得到臨床一致認可[3]。近年來,隨著新生兒換血術在臨床的推廣應用,有關其不良反應的報道逐漸增多,部分患兒可發生呼吸暫停、血小板減少等不良事件,引起臨床關注[4]。目前臨床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術后不良反應相關因素的研究較多,但對于術后不良反應的管理還以經驗性預防為主[5]。本研究收集100例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臨床資料,分析黃疸換血術后不良反應的相關因素,為臨床規范管理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湖北民族大學附屬民大醫院收治的100例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術后是否伴發不良反應分為發生組(46例,發生不良反應)和未發生組(54例,未發生不良反應)。發生組中男患兒27例,女患兒19例;順產25例,剖宮產21例;出生平均體質量(3.08±0.94)kg;高膽紅素血癥病因:ABO溶血癥30例,6-磷酸脫氫葡萄糖酶缺乏癥12例,不明原因4例。未發生組中男患兒34例,女患兒20例;順產33例,剖宮產21例;出生平均體質量(3.13±0.88)kg;高膽紅素血癥病因:ABO溶血癥34例,6-磷酸脫氫葡萄糖酶缺乏癥14例,不明原因6例。兩組患兒分娩方式、性別、出生體質量及病因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湖北民族大學附屬民大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均符合《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6]中有關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診斷標準;②根據Bhutani曲線,血清膽紅素超過95%;且在湖北民族大學附屬民大醫院接受黃疸換血術;③臨床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先天遺傳代謝性疾病者;②有先天性畸形者;③患兒家屬主動要求放棄治療或轉院者;④合并有惡性腫瘤者。
1.2 研究方法 比較兩組患兒黃疸換血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7],不良反應包括血小板減少癥(PLT<100×109/L)、低鈣血癥(血清總鈣<8 mg/dL或離子鈣<3.6 mg/dL)、代謝性酸中毒(血清重碳酸氫鹽<16 mmoL/L)、低血糖(血清葡萄糖<2.2 mmoL/L)、高血糖(血清葡萄糖>7.0 mmoL/L)、心律失常(心動過緩心率<80次/分或心動過速>180次/分或心律不齊)。分析影響不良反應的相關因素及所建立模型對不良反應判斷的價值。
1.3 觀察指標 ①分析患兒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②比較兩組患兒臨床特征相關指標,指標包括胎齡、新生兒并發癥、換血術后血紅蛋白(Hb)水平及單位時間換血量。③分析影響新生兒黃疸換血術后不良反應的相關因素。④分析所建立模型對新生兒黃疸換血術后不良反應的判斷價值。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相關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預測價值采用受試者工作曲線(ROC)分析,結果以曲線下面積(AUC)表示,以AUC>0.75為準確性高。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新生兒換血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分析 100例新生兒中,共46例發生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6.00%。其中血小板減少癥16例,心律失常11例,低鈣血癥9例,代謝性酸中毒5例,低血糖4例,高血糖1例。
2.2 新生兒換血術后不良反應單因素分析 發生組患兒中早產兒率、肺動脈高壓、新生兒窒息及合并感染等新生兒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高于未發生組,術后Hb水平顯著低于未發生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兒單位時間換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新生兒換血術后不良反應單因素分析
2.3 新生兒換血術后不良反應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將可能影響新生兒換血術后發生不良反應的相關因素賦值,見表2,將賦值后的指標納入Logistic多因素模型,分析結果顯示,早產、肺動脈高壓、合并感染是增加術后不良反應風險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術后Hb是降低術后不良反應的保護因素(P<0.05),見表3。

表2 新生兒換血術后不良反應相關因素賦值

表3 新生兒換血術后不良反應多因素Logistic分析
2.4 預測模型判斷新生兒換血術后不良反應的ROC分析 根據Logistic多因素模型分析結果建立預測模型:Y=1.128X1+1.027X2+1.356X4-0.637X5。依據賦值情況,以計算Y值為檢驗變量,以是否發生不良反應為狀態變量,繪制ROC曲線,結果顯示該模型判斷不良反應風險的AUC值為0.782(SE=0.067,95%CI=0.651~0.913,P=0.001),敏感度為0.870,特異度為0.630,見圖1。

圖1 預測模型判斷新生兒換血術后不良反應的ROC曲線
新生兒換血術已在臨床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中得到廣泛應用,能迅速解除高膽紅素血癥癥狀,對改善患兒預后具有重要價值[8-9]。血小板減少癥是換血術后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這可能是因高膽紅素血癥患兒血小板已被稀釋減少,且庫血中血小板也已被破壞,換血術操作還可造成血管阻塞,消耗血小板,進一步加重血小板減少癥[10]。心率失常是換血術中新生兒對手術操作產生的病理性應激性反應,應動態監測圍術期血流動力學水平變化,及早進行預防性干預,以降低風險[11]。血糖和血鈣指標水平異常在臨床也較為常見,血鈣異常可能是因血制品中含枸櫞酸鈉有關[12],但臨床也有報道顯示,部分患兒術后可能出現高鈣血癥,這可能是因換血期間過量補鈣所致[13]。因此,對于換血術患兒,應在心電圖和臨床檢查證實的基礎上謹慎補鈣。低血糖的出現則可能是因高濃度葡萄糖造成反跳性低血糖,而高血糖的發生可能與合并感染有關[14]。
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分析顯示,早產、肺動脈高壓、合并感染等并發癥是發生不良反應的獨立危險因素。早產和伴發各種并發癥的患兒機體功能弱,對圍術期血液和體液等動態變化反應更強烈,朱淑貞等[15]認為合并感染患兒,水、電解質紊亂,貧血更難以糾正,易出現低血糖和低鈣血癥。本研究顯示,術后Hb水平是發生不良反應的保護因素,提示術前適當增加紅細胞懸液劑量,并調整紅細胞和血漿比例將有助于改善Hb水平,防治貧血,降低術后不良反應風險。但研究發現,新生兒窒息并非獨立因素,這可能與發生新生兒窒息的比例較低有關。本研究結果顯示,該模型預測不良反應的AUC值為0.782,敏感度為0.870,提示該模型有助于篩查不良反應風險患兒,臨床可據此對新生兒進行早期管理,對新生兒并發癥進行早期預防和干預,積極治療貧血,這對于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綜上,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換血術后存在各種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的發生與早產、新生兒并發癥及Hb水平相關,臨床應加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