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琛

語文學科教育包括閱讀和寫作。閱讀是學好漢語的基礎,寫作是輸出漢語知識的最佳途徑。語文教學采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可以同時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活動中,不僅要幫助學生吸收文章中的知識,還要教授學生學習寫作技巧,積累豐富的寫作材料,為學生寫作的應用打下良好的基礎。
小學語文讀寫教學現狀分析
隨著教材改革和學科整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課文教學空間越來越大,學生閱讀量越來越大,閱讀方式也越來越多。然而,許多小學生的寫作水平仍然不理想,有些學生甚至對寫作感到害怕和厭惡。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主要是閱讀和寫作教學過程缺乏充分整合。在閱讀課上,我們不難發現,大部分學生不做筆記,他們只抄黑板上的課文。而在寫作課上,學生存在寫作思路不清晰等問題。閱讀和寫作都是鍛煉漢語能力的重要途徑,他們的共同目標是通過理解和積累,讓學生更好地運用語言。由于兩者密不可分,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應結合閱讀和寫作,減少高分低效的發生。
讀寫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通過閱讀,學生可以積累寫作材料,掌握寫作方法,鍛煉語言表達能力、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促進學生養成“學有所用”的應用意識和實踐意識,并促進“讀寫組合模式”的建立。在傳統的漢語教學模式中,閱讀和寫作是兩個獨立的部分。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或課外閱讀時,大多數老師只是讓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學習課文中的新詞,并掌握作者的思想和感受,他們很少指導學生從語言使用的角度學習課文。在寫作指導方面,僅教給學生一些修辭方法,例如修辭、語境等,而沒有鼓勵學生閱讀更多內容并從閱讀中找到寫作方法。這可能導致閱讀和寫作分離,導致寫作使用的語句不暢、句子雜亂、單詞使用不準確以及寫作中缺乏真實感。可以看出,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的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大多數中國教師擺脫這一困境,從單純專注于閱讀與寫作教學到專注于閱讀與寫作結合。在教學實踐中,讀寫結合是拓寬學生閱讀視野、鍛煉學生表達能力、促進學生漢語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手段,這也是提高閱讀和寫作教學效率的重要措施。正是因為如此,大多數漢語教師越來越重視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的研究。
讀寫教學的理論基礎
課程改革前的中文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中閱讀是主流,這種教學模式對我國的教育水平有很大的影響。讀寫結合課具有和諧而活躍的學習氛圍。文字強調詞匯的積累,但缺點是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如果學生無法理解文章的內容,就無法以書面形式表達他們的理解。過去,學生會以自己的個性來形成獨立的閱讀方式,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是膚淺的。在普通寫作教學中,教師注重敘事練習,而忽略了其他形式的寫作,導致語文教學效率低下。
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優勢分析
讀寫是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閱讀為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通過閱讀大量積累的知識和經驗,我們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而寫作將閱讀的知識結合在一起。如果兩者之間的連接斷開,將忽略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中文閱讀的重要地位將被忽略,學生們就無法積累深厚的文化底蘊。將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將擴大教科書的內容,引導學生從文本內涵和寫作觀念兩個角度探討文本的寫作方法和寫作角度,可以使學生理解文本內涵并為其寫作實踐提供參考。
讀寫結合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
讀寫教學模式符合學生對語言知識的認知過程。小學生對漢語認知規律一般是從知識認知到應用再到認知應用,將知識的感性知識升級為理性知識。學生掌握中文知識時,必須先通讀文章,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和知識,并努力練習寫作;逐步鞏固知識,然后理解應用,加深知識,逐步將其應用到寫作中,通過不斷應用來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梢钥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和寫作的應用非常適合培養小學生的漢語思維,閱讀和寫作相結合的方式也發展了學生的智力。
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探究
激發學生思維的活力
閱讀和寫作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和相互統一的兩個相互矛盾的方面。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看到兩者之間的關系。在適當的情況下,采用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著眼于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積極思考閱讀的內容,并充分挖掘可用于寫作的部分。起初,他們可以通過默認模仿來寫作。當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寫作技巧和成熟的寫作方式后,他們可以有針對性地閱讀,以提高閱讀的效率。通過良好的指導和歸納方法,教師可以鼓勵和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在教學中,學生可以分為討論小組,在閱讀教科書時交換不同的想法。例如,在學習《觀潮》一文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與學生分享錢塘江漲潮的視頻和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錢塘江漲潮的情景,進而引導學生觀潮。這樣,能夠加深學生對《觀潮》寫作技巧的理解,最終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寫作技巧進行練習。教師在安排練習時應注意質量要求,練習量不宜過多,以免給學生造成太大壓力,影響學習興趣。
適應語文學科的特點
漢語的學習主要是語言的應用,通過詞語的識別學習閱讀,逐步發展寫作技巧,這些是漢語教學中需要講授的內容。學習漢語最基本的就是閱讀和理解漢字,語文素養是學習閱讀的基礎。當學生識字時,他們首先要理解詞語,然后理解詞語的含義,并知道如何使用它們。但是,寫作是通過使用書面學習的詞匯來進行的,詞匯的含義需要在寫作語境中反映。閱讀與寫作有效結合能夠推動學生語言組織能力的提高,幫助學生夯實語文閱讀寫作的基礎,推動學生語文涵養的提升。
注意對學生資料分類和排列的指導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如何對資料進行分類和排列。首先,幫助學生理解寫作中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積累作文材料。例如,有些學生由于缺乏材料而導致文章沒有亮點,因此在閱讀學習中,必須注意積累詞匯和句子。寫作的應用不僅可以反映學生對中文文字內容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文字應用的質量和水平。9F123229-A051-40AA-A3CA-34C40092A3C2
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繼續教學活動
小學生的想象力更加豐富,在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下,小學語文教師應把握學生的年齡特點,引導學生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繼續寫作,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如果學生要完成任務,就必須對閱讀課文有深刻的理解,以掌握文章的精髓。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發人深省的內容,可作為小學生繼續寫作的素材。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從閱讀文本開始,指導學生繼續寫作,從而提高他們的綜合漢語學習能力。例如,當老師指導學生閱讀《魯濱遜漂流記》的文字時,文字的重點是魯濱遜漂流在島上的生活,但沒有描述他回國后的生活。根據課文的特點,老師可以讓學生繼續根據自己的想象來講故事。不同的學生在寫作思想和故事內容的方向上有一定的差異。繼續寫作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寫作思維和創造能力,還可以使他們逐漸找到寫作的樂趣。
培養學生在閱讀后記錄自己感受的習慣
在小學低年級,學生在閱讀中可以接觸到許多新事物,這可以促進他們判斷是非觀念的形成。對于低水平的學生,教師可以將一些寓言和散文作為主要的閱讀內容,這有利于加強學生對事物的理解。在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僅要注意課堂上對閱讀內容的講解和分析,而且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逐步形成閱讀后記錄情感的習慣,記錄學生閱讀后的感受,這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和理解閱讀內容的能力。例如,當老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烏鴉喝水》時,老師會引導學生分析在課堂上從烏鴉身上學到了什么。老師要求學生寫下他們對這個故事的感受。這是學生反復思考閱讀內容、鍛煉文學能力的過程,有利于優化閱讀教學效果。
優化小學漢語閱讀教學的課堂組織水平
在組織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更加重視課堂活動的效果,使作品的閱讀性質更加完整和成熟,為語境創造提供支持,并更好體現出語境以及閱讀理解活動的價值。為了給課堂教學活動提供更高級的內容,閱讀活動的設計應能夠滿足實際工作的需求。在組織特定課堂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加強對活動組織效果的調查,并根據不同時期教學活動的效果進行設計,從而滿足閱讀教學的實際需求,并確保課堂活動可以為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提供更完整的支持。
在許多情況下,由于對教學節奏的掌握不充分,課堂即將結束,教學內容尚未完成,教師的教學倉促結束是家常便飯,不能指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不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調整。如果在課堂教學之初充滿激情,但在即將下課時草草了事,很容易對教學效果產生負面影響,并使學生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消失。相反,在教學結束時,如果學生仍然沉浸在老師創造的情境中,無論是開心還是悲傷,如果老師能夠在此時渲染情境,那肯定會觸發學生的持久情感。例如,在學習《恐龍的滅絕》文章之后,我們在課堂的結尾討論了恐龍的滅絕,提到了幾個想法:許多動物不斷地偷恐龍蛋并殺死恐龍;傳染病的爆發使恐龍滅絕了等等。這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此時,教師不應對學生的思想施加壓力,簡單讓學生判斷是非,而應充分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思想勇敢表達。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教材內容進行持續的寫作訓練,使學生能夠隨心所欲地寫作和表達自己。這樣學生的想象力在不斷發展中不斷提高,從而促進學生綜合寫作和表達能力的發展,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
簡而言之,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導。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應用,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水平,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不斷提高閱讀能力,持續練習寫作,從而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茖W合理運用閱讀與寫作教學模式可以側重于閱讀與寫作的實踐,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創新能力和漢語知識水平。這種結合可以為學生的寫作打下堅實基礎。這也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9F123229-A051-40AA-A3CA-34C40092A3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