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弛
◆摘? 要:批注,是學生語文學習的一種手段,旨在養成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讀書習慣,同時通過一邊閱讀一邊批注可以加深、豐富對文章的理解。通過批注,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的有效性,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最終有效學習語文,提升語文核心素養。文章以部編教材四年級上第六單元為例,分析如何在實踐中指導學生“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
◆關鍵詞:批注;學習策略;四年級上第六單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關于閱讀的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新的部編教材和以往教材不同,在閱讀教學中更為關注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在每一單元前面都寫明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在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六單元中首次專門引入了一個單元的批注策略教學。
此單元單元扉頁上寫清了本單元的3個語文要素,第1個單元語文要素就是“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那么,什么是批注呢?批注,指的就是閱讀時在文中空白處對文章進行評論和注解。批注,是學生語文學習的一種手段,旨在養成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讀書習慣,同時通過一邊閱讀一邊批注可以加深、豐富對文章的理解。通過批注,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的有效性,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最終有效學習語文,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利用這一單元教材,帶領學生學好本單元課文,同時掌握批注這一語文策略,引導學生深度閱讀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這幾方面著手。
一、立足學情,分析學生起點能力
雖然在部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第六單元中才首次引入“批注學習”這一策略,但學生此前對于批注學習并不是一無所知。從一年級的學習中,語文課堂上就一直在引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低段學習中,一年級時,教師就會要求學生去預習課文,給每個自然段標標序號,圈出本課要學的新的生字新詞等,這也可以說是學生最早接觸批注的一種初次嘗試。在部編版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青蛙寫詩》的課后有一道思考題:“青蛙寫的詩里有逗號和句號,請你圈出來。”可見在一年級已經從最簡單的動筆圈畫開始逐步滲透批注的意識。到了二年級,對批注的要求又有所提高,會要求學生按照課后題的要求畫一畫相關句子。
到了三年級,漸漸還會要求學生畫出自己覺得有新鮮感的詞句和關鍵語句等,三年級上冊則專門設置了一個“預測”閱讀策略單元,《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中課文旁邊小伙伴的思考過程就是一種旁批,在該單元接下來的安排中,則會逐步引導學生按照《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例文那樣,寫下自己對課文的預測,這也可以說是一種批注。進入四年級,在學習“批注”策略單元之前,之前還安排了一個“提問”策略單元,要求學生讀課文積極思考,想想自己可以提出什么問題。在后面的幾篇課文中,學習小伙伴在課題和課文旁邊的提問都可以算是批注的其中一種形式。
縱觀學生從低段到中段的學習經歷,我們可以發現對于學生來說,批注學習并不是憑空而降的,學生此前已有一部分學寫批注的基礎,從一年級的圈畫生字、標小節號到二年級的畫相關句子,直至三年級的學寫預測、四年級的不同角度提問,學生已經從不同角度初步接觸過批注這一學習形式。在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批注”策略學習中,教師要做的是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習基礎,幫助學生系統梳理批注的各種形式,同時教給學生一些新的知識和方法,讓學生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對于“批注”這一語文學習策略有一些增量和提升,能夠掌握學寫批注的幾種方法,通過批注這一語文學習策略,幫助自己進行深度閱讀,提升語文素養。
二、從扶到放,由淺入深學批注
(一)范例引路,學寫批注
本單元的第1篇課文是《牛和鵝》,該文講述了一個童趣十足的故事:“我”在放學回家途中,被鵝追趕、襲擊,嚇得驚慌失措,金奎叔幫“我”趕走了鵝,在他的幫助下,“我”改變了對牛和鵝的看法及態度。
《牛和鵝》作為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首篇課文,地位十分重要,在教學時,我將本篇課文作為學生系統學習批注策略的范例,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運用批注這一學習策略,最終幫助學生深度閱讀。
在課堂伊始,筆者就呈現《牛和鵝》的課文原文,引導學生關注《牛和鵝》這篇課文和我們以往學習的其他課文有什么不一樣。學生立馬就會發現在課文旁邊多了一些文字,比如在第1自然段的旁邊,有一行字:“事情真的是這樣嗎?”抓住這一契機,筆者順勢告知學生像這樣寫在課文空白處的文字就是批注,讓學生能夠初步直觀感知什么是批注,初步感知批注的作用。
在完成課文內容和常規教學內容任務后,再次引導學生關注課文的五處批注,讓學生思考這五處批注分別是從哪些角度給課文作的批注,通過學生自主思考和發言,教師最終歸納總結:批注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如文中第一處批注“事情真的是這樣嗎”涉及對課文內容的疑惑——遇到有疑問的地方,可以作批注。文中第二處批注:“逃跑——被鵝咬住——呼救,那種驚慌失措寫得很真實”——針對的是課文的寫法,除了可以對課文內容進行提問,還可以對文章寫法進行點評,文中第三處批注“鵝之前多神氣,現在多狼狽啊”——則是在課文內容體會較深的地方作批注,除此之外,文中第四處批注“‘掛著淚笑’,事情的變化對‘我’來說,太突然了”則是在寫自己的感受,文中第五處批注“看來鵝并不可怕!只要不怕它,鵝就不敢欺負人了。”則是在寫通過閱讀自己獲得的啟示。
通過這樣的范例引路,首先讓學生明晰可以像這樣從“有疑問”“寫得好”“有體會”“談感受”“有啟發”多個角度對課文進行批注,先給學生系統梳理寫批注的不同方法,搭建學習支架,降低之后學生自己學寫批注的難度。
接下來,在之后的教學環節中,筆者就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像課文旁邊的范例一樣,試著像這樣從不同角度給課文學寫批注,通過初步感知什么是“批注”——范例引路,認識批注的各個角度——再讀課文,多角度學寫批注這樣3個步驟,讓學生在第1課《牛和鵝》的學習中,初步獲得批注這一學習能力。
(二)鞏固運用,借助“批注”指向深度閱讀
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以“成長故事”為主題,編排了《牛和鵝》《一只窩囊的大老虎》《陀螺》三篇精讀課文,在《牛和鵝》這篇課文的學習中,學生初步獲得了批注這一學習能力,那么,在接下來的兩篇課文中,教材以留白的形式讓學生繼續練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以達到鞏固和運用“批注”這一學習策略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三篇課文教學中,教師需要適當放手,不必再手把手指導學生撰寫各個角度的批注,做到五個角度面面俱到,像《一只窩囊的大老虎》中,課后題提出的要求是“默讀課文,在你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并和同學交流。”《陀螺》這篇課文后,課后題提出的要求是“默讀課文,在你體會比較深的地方作批注”,教學環節中,應充分安排時間,讓學生自主閱讀、撰寫批注并充分交流,經過第一課的批注專項能力教學后,在這兩課中,慢慢由扶到放,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撰寫批注。
另外,批注只是一種語文學習的學習策略,教學中,要注意,不能只是為了學批注而學批注,為了教批注而教批注。本單元的第2個要素是“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體會人物的心情”。教學中,要注意將兩個單元語文要素結合起來,將批注與文本理解結合,通過批注豐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指向深度閱讀,也可以針對“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撰寫批注,體會人物心情,把握文章主旨,品評文章寫法。
(三)由淺入深,提升批注質量
在教學第二篇、第三篇課文時,教師還要關注學生所做批注的質量。教師要巡視觀察全班,相機指導學困生小組,了解學生批注的大概角度。同時可以看看哪些疑問是大家共有的,挖掘具有普遍意義和較高價值的問題,在課上一起答疑解惑。
另,如學習《陀螺》這一課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這句話就是一句揭示該文中心的句子,如果有學生針對這句話作了批注,可以讓學生在課上充分交流,說說自己的理解,最終教師再次歸納總結。在學生充分交流之后和精讀課文之后,可以讓學生再次整理、修訂自己的批注,豐富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提升自己的批注質量。
(四)巧用時間,多方安排促提升
本單元作為一個“批注”策略學習單元,在實際教學中,課堂上還是會出現非常多的問題,有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時間的安排。課堂上學生撰寫批注、同學間相互交流、再老師點評總結,這一環節下來,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而每節課只有40分鐘,一篇課文一般安排兩課時,在這兩課時的時間里面,還要兼顧課文內容的學習與常規教學任務,時間可以說是非常緊迫。
筆者認為,針對這一難題,在第二篇、第三篇課文的學習中,可以通過以下方法突破這一問題。
1.課前預習時,自主批注
由于學生已經在第一篇《牛和鵝》課文的學習中,初步習得批注這一專項能力,接下來教師就可以適當放手了。在教學《一只窩囊的大老虎》和《陀螺》前,可以讓學生先回顧已有的批注方法,在預習時就在課文旁邊記錄下自己的預習心得,寫寫自己的疑問、感受等。
2.課后階段,補充批注
經過課上的教學之后,同學之間相互分享了批注之后,有些批注里的疑問可能在課堂上得到了解決,通過生生交流、師生交流之后,借助批注這一策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得到了深化。此時,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預習階段、初讀感知階段相比一定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在布置回家作業時,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后再做一些補充批注,引導學生走向對文本內容的深度閱讀和理解,此時批注的思維含量相比之前一定會有一個提升。
三、重視交流互動和評價激勵
(一)搭建平臺,充分交流
新課標提倡的是一種探究性的、個性化的閱讀,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批注過程中,每個學生寫下的每一筆批注都是自己獨特的感受,是個人獨特的閱讀見解。
在課上,寫完批注之后,還要搭建平臺,讓學生能夠充分交流,可以先同桌交流互相寫的批注,接著也可以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最后還可以在班級內進行交流匯報,教師適時補充引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互相的交流和碰撞中,通過批注這一學習策略大家一起豐富、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下課后,還可以將學生寫得特別精彩的一些批注拍照打印,布置在班級的學習園地內,學生下課后參觀學習,互相借鑒,啟發學生有更多的角度去學寫批注、有更濃的興趣去繼續寫批注。
(二)評價激勵,提升閱讀有效性
人都是渴望被肯定和賞識的。在交流過程中,教師還要相繼對學生的批注進行評價。每個學生的閱讀感受都是獨特的,他們寫下的每一筆批注都是自己個性化閱讀的結果,基于此,也為了更好地激勵學生能夠持續運用批注法進行閱讀,教師的評價應以鼓勵性評價為主。不過,當學生的批注出現了背離主題、思維偏激等嚴重偏重時,教師需要適時引導。
此外,除了教師可以對學生的批注進行評價之外,還可以通過同桌互評、小組互評、班級互評等形式,拓展評價的主體。教師在評價時,不僅可以評價學生的批注內容,也可以關注學生做批注時的習慣、寫批注時體現出來的思維方法等。在筆者的課堂教學中,評價一般以口頭評價為主,而在課后的一些補充批注環節中,則可以通過書面點評等方式評價學生呈現上來的批注作業。
通過這樣的激勵評價和多種評價方式,最終更好地引領學生習得批注這一技能,提升閱讀有效性,指向深度閱讀,提高自身語文素養。
四、持之以恒,由課內走向課外,培養批注習慣
任何能力的習得都需要反復地鞏固和運用。僅僅依靠本單元區區3、4篇課文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為此,筆者在四上這學期還將批注這一閱讀方法與本學期的必讀書目教學結合在一起。在四年級上冊專門設計了《窗邊的小豆豆》整本書的閱讀這一堂閱讀指導課,推薦同學們去讀《窗邊的小豆豆》這一本書,通過批注的方法寫下自己的思考。在幾周之后,專門上了一堂閱讀指導課,讓同學們分享自己讀書過程中的思考和收獲等。
《窗邊的小豆豆》是日本作家、主持人黑柳徹子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這本書講述了作者上小學時的一段真實的故事:小豆豆(作者)因淘氣被原學校退學后,來到巴學園。在小林校長的愛護和引導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漸變成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巴學園里親切、隨和的教學方式使這里的孩子們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時光。
這本書的主人公和小學生年齡接近,文風質樸,內容有趣生動,讀起來興趣盎然,學生們讀得津津有味,閱讀時也有很多話可以寫下來和大家交流分享,下課時經常可以看見學生們三五成群一起看書的身影,也能看見讀到有趣處學生們及時提筆作批注的瞬間。
在閱讀指導課上,明顯可以看出通過作批注這一方式,學生們對故事內容的熟悉度提升了,也能漸漸獨立分析人物的形象、談對故事的感受等,不少批注都體現出學生獨特的見解。在課上,大家娓娓道來,互相交流分享,豐富和加深了對《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的理解,同時,這種一邊批注一邊看課外書的方式也為學生所喜愛,讓他們體會到了不一樣的閱讀方式,感受到了不一樣的閱讀樂趣。
在這一學期中,筆者也堅持鼓勵學生繼續持之以恒閱讀更多的課外書,并寫下自己獨特的感受,作好批注,并不定期抽查和展示優秀的課外批注成果。滴水穿石,日積月累,相信學生一定能將批注學習法內化為自己學習語文的一種內在行為,逐步提高自己作批注的能力,優化所做批注的質量。
五、結語
批注這種閱讀方法,不可能僅僅依靠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僅僅幾篇課文的教學,就讓學生短期掌握,方法的習得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之后的教學實踐中,教師也應該持之以恒地在課堂教學和課后練習中關注批注這一閱讀方法的實踐和運用,幫助學生有效閱讀,引導學生深度閱讀,堅持不懈地操作下來,相信學生一定能有所收獲,真正掌握批注這一閱讀方法,提升自己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劉英姿.整體思維觀照下的批注特色單元設計策略——以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為例[J].小學教學研究,2021(11).
[2]陳毅敏.統編教材批注要素落實四訣[J].天津教育,2021(27).
[3]顧婷.閱讀批注 實現有深度的閱讀——四年級閱讀批注方法教學的思考和探索[J].小學教學研究,20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