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國軍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最貼近學生真實生活,助力學生健康生活,培養責任擔當,引領生命成長的最有魅力的課程。道德與法治課堂須源自“真實”,基于學生的實際道德困惑和成長需求,創設有效的體驗活動情境,為其思維發展搭建臺階,引發學生真思考;營建輕松而寬容的氛圍,讓學生敢說真感受;呈現生活的復雜性,引領學生展開真探究,才能以“真體驗”促課堂真實效,引領學生道德真生長。
◆關鍵詞:深度體驗活動;道德與法治;課堂實效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指出:它的學習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主體活動或游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它是知與行相統一的過程,注重學生在體驗、探究和問題解決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實現社會性發展。因此,道德與法治課堂須源自“真實”,基于學生的實際道德困惑和成長需求,創設有效的體驗活動情境,為其思維發展搭建臺階,引發學生真思考;營建輕松而寬容的氛圍,讓學生敢說真感受;呈現生活的復雜性,引領學生展開真探究,才能以“真體驗”促課堂真實效,繼而引領學生道德真生長。
一、 創設活動情境,喚醒真思維
情境是德育課堂常常用的教學方式和載體。其創始人李吉林老師認為:“通過創設優化情境,能激起兒童熱烈的情緒,把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整合在一起。”學生年齡小,對道德事件的理解不夠深入,他們的生活經歷不夠豐富,如果課堂體驗活動設計思考不夠完善,或者體驗活動遠離學生的真實生活,情感體驗往往不夠真實與深刻,都會影響教學效果。如果讓他們站在旁觀者的立場靜態地分析別人的做法,雖然能讓學生知道應該怎樣,獲得理性的認識,但這種在知識學習中間接獲得的情感體驗絕不能等同于直接在實踐中獲得的情感體驗。這種缺乏內心觸動的情感只會讓學生成為“嘴里講道德、耳朵聽道德,而所作所為不合乎道德標準”的兩面人。而讓學生進行換位體驗這樣的活動情境創設,從對方的角度去體驗,感受就好理解了。
【案例】《如果我是他》教學片段:
在《園園的煩惱》這一環節中,園園因為太胖跑步慢被同學嘲笑,她很煩惱。如果只是按照課文提示的方式,用“如果我是他,我會——”這樣的方式來說一說,學生肯定會說:“如果我是她,我會很難過。”但他心里真的有難過的體驗嗎?未必有。所以光換位思考是不行的,還是得“換位體驗”。
準備一個煩惱盒,里面放著同學們生活中的煩惱。抽好一個,可以邀請4位同學來參與活動,站在這位同學兩側。一側說鼓勵的話,一側說嘲笑的話,讓學生一左一右聽過去。在兩種話語的交替沖擊下,學生的心情起起伏伏,不同的話帶來的忽而暖心忽而傷心的內心情感體驗肯定會讓學生印象深刻,也會更明白當別人有煩惱時,我們應該如何去對待。
學生通過這次換位體驗活動,將自我轉移,投入到煩惱對象中,從而進行直覺的情感體驗。在帶著自身情感的感受與理解中,學生自然而然與煩惱對象產生共鳴。這種共鳴會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激發學生對道德認知的理解,激發他們的道德情感,并內化為道德認識。
二、營建生活氛圍,體驗真感受
教材不是課堂的唯一資源,學生的生活世界、直觀經驗、感知體驗同樣也是十分重要的課堂教學資源。雖然,我們課堂上不可能帶學生親歷各種生活場景,但教師可以努力尋找合適的教學資源把他們請進來,比如各行業的家長、社區工作人員等,也是將真實的生活場景搬進了課堂,學生的體驗肯定是十分真實的。
【案例】《大自然,謝謝你》教學片段:
老師在上這一課內容時設計了將一位農民伯伯請進課堂的環節。
1. 農民伯伯向孩子們介紹了他在種植方面的成果、展示了農民伯伯勞作的手。
2. 他給孩子們講解稻谷種植的過程,并請同學參與了步驟排序的小游戲。
3. 最后的提問環節學生更是踴躍,把心里對農民、農業、農作物的疑問一股腦兒問了個遍,對農民伯伯和大自然的感謝也更加深刻了。
通過這樣的第二課堂體驗活動,就是要打破品德課堂過于理性化,片面強調道德觀念的灌輸和道德行為的訓練的模式,將學生的生活請進課堂,把品德教學從基本封閉的狀態轉向開放的狀態,使教學面向了學生的真實生活,獲得了真實的體驗。
三、呈現學生需求,引領真探究
《道德與法治》教材更注重學生行為的訓練,因為行為習慣的養成不能靠記,要通過道德行為的指導和反復操練,使其習慣成自然。正如約翰·洛克提出的著名的紳士教育理論,他把未成年人道德行為養成教育稱為紳士教育的靈魂,其他教育都是為之服務的。
【案例】《吃飯有講究》教學片段:
吃飯有講究一課有一個環節是飯前衛生,教師在課上這樣指導學生“七步洗手法”:
1.跟著老師邊學口訣,邊一步一步洗,2遍。
2.和老師一起連起來,邊說口訣邊洗。
3.請兩個學生到臺上用上水洗,邊洗邊說口訣。
4.四人小組用免洗酒精,邊說口訣邊洗。
通過多形式、反復的操練,“七步洗手法”已經深入人心。當課后學生飯前要洗手時一定會想起這“七步法”。當學生切實感到課堂上的學習能夠教給他們在生活中所需要的技能,能解決他們在生活中產生的困惑時,他們就會從內心深處產生學習的興趣,引領他們對生活事物的真探究。這樣基于學生生活經驗和學習需要的課堂教學新技能就真實成為學生真探究發展的橋梁,實現了課程是“為了生活”這樣一個根本的目的。
德育課堂教學開展深度體驗活動是一種追求。創設活動情境、營建生活氛圍、呈現學生需求就是為了促成學生的真思維、真感受、真探究,這樣才能以“真體驗”促課堂真實效,引領學生道德真生長。
參考文獻
[1]陳秀. 道德與法治情境體驗反饋引導研析——以“讓我試試看”單元教學為例? 中小學德育[M] .2021.
[2]李佩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優化策略探尋? ?課程教育研究[M].2019.
[3]邢華東.剖析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當代家庭教育[M].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