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江蘇省蘇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獲立項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指向立德樹人的區域教科研整體改革實踐研究”為分析樣本,對教研與科研的融合展開深入研究。通過關注方向性的價值定位、系統化的整體設計、常態化的強力推進、工程化的專業協作、融合化的改革路徑,解決區域教科研整體融合改革的現實難題,為區域教科研機構提供可資借鑒的實踐參考。
【關鍵詞】教科研整體改革;破局關注點;區域樣本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34-0023-03
【作者簡介】吳永軍,南京師范大學(南京,210097)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眾所周知,科研是以探索教育規律、建構教育理論為旨歸,而教研則重在基于現實的教學問題,尤其是學科教學問題,探索解決問題之道,從而改善實踐。長期以來,中小學科研與教研“兩張皮”問題十分突出。尤為甚者,科研與教研都是重“術”輕“德”,“目中無人”,功利化傾向十分突出。那么,針對這些突出問題,如何響應黨和國家有關教育教學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時代召喚,教科研整體改革如何有效破局,形成科研與教研的實質性融合,共同服務于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就成為當前中小學教育改革中十分重大而又迫切的命題。
我們欣喜地看到,江蘇省蘇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蘇州教科院”)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規劃課題“指向立德樹人的區域教科研整體改革實踐研究”為抓手,進行了扎實有效的探索,為解決這樣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提供了區域性推進的經驗。
蘇州教科院的經驗,筆者認為以下五個方面值得關注。
一、方向性的價值定位
黨的十八大確立立德樹人作為國家教育戰略中的根本任務,標志著立德樹人成為我國所有教育教學工作,以及科研、教研等一系列工作的根本指向。2014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要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主要舉措。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蘇州教科院的研究者高瞻遠矚,從源頭和本質對教科研工作進行了形而上的終極性價值思考與判斷,確立了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指向,區域性推進教科研整體改革的重大命題。以這樣一個課題為引領,實實在在地推進了蘇州全域教科研改革工作,使得蘇州教科研發展在全省乃至全國占有一個分量很重的位置。
對于“立德樹人”與“教科研”的關系,蘇州教科院的研究者有著深刻的理解與把握。他們從厘清立德樹人理念在指導教科研整體改革方面的基本內涵及功能出發,重點探索了德性統領全面發展的教科研工作指導思想和主要策略。這里的立德樹人不是空洞的口號與標簽,其實質性的內容是以“全面育人的質量觀”為基點,最終服務于學校內涵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生全面發展。應當說,這樣的理解站位高、立意深,直抵教科研的本質和終極價值取向,為教科研的整體改革指明了正確的方向,進而為下一步的行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蘇州教科院的研究者沒有僅停留在認識層面,在行動層面也做得有聲有色,扎實有效地服務蘇州全域的教育教學工作。他們不僅制定了《指向立德樹人的教科研整體改革行動方案》,嘗試對教科研工作的立德樹人機制進行整體設計與架構,還積極探索了教科研融合發展的立德樹人改革路徑,即從事到人進行德性引領的改革,“扎根中國大地”,立足蘇州本土,在“立教研科研規范之德、樹專業學業發展之人”的實踐中,構建“服務+引領”的教科研隊伍。他們狠抓教科研人員隊伍建設,堅持“以德為先,以德為要”,通過“立教研科研規范之德,樹專業學業發展之人”,把立德樹人真正落到實處。
二、系統化的整體設計
區域性教科研整體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具有開放性、復雜性、多重性特征,涉及內外部諸多因素,為此,必須遵循系統化思維。所謂系統化思維,指的是人們在對復雜系統的研究與實踐中形成的一套基本的認知模式和方法論規范,是對系統進行整體思考與推進的一種思維方式。系統化思維將社會系統看成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在這一整體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發揮決定性作用,即各要素在整體系統中表現出在各自孤立狀態下所不具有的性質,各要素之間存在著非線性關系,必須以整合系統的思維方式來把握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
難能可貴的是,蘇州教科院的研究者把握住了整體推進教科研工作的本質特征,沒有只考慮本級教科研層面的改革,而是做了系統性的整體設計,以立德樹人為指向,融合科研與教研,統整市級、區級、學校三級教科研管理體系,系統化地整體推進改革工作。他們在改革伊始就出臺了《指向立德樹人的教科研整體改革行動方案》,建構“大教研”(教研+科研)發展模型,明確區域教科研整體改革必須具備的格局和視野。
應當肯定的是,這一系統化的整體設計與架構,考慮到了教科研改革的方方面面,涉及各方面、各層級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系,確保了市級、區級、校級層面相關人員(專兼職教科研人員及任課教師)與相關工作(科研與教研乃至一線教學工作)的一致性,從而整體推進蘇州市全域教科研的改革。
三、常態化的強力推進
當今時代,改革成為主旋律和高頻詞。但是有些地區或學校的改革工作只是一種“盆景化”的展現,改革的理念掛在墻上,喊在嘴邊,偶一為之,未能常態化實施。再好的設計如果不能常態化地運用于實際,其實踐性功效等于零。因此,教科研改革必須確立常態化思維。所謂常態化思維是指從現實情況出發,考慮事物能進行日常性、持續性實踐操作的思維取向,即在正常(常規)條件下,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中能夠持續性落實課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新舉措。常態化思維著重關注的是事物(行動)在一般性條件(正常條件)下能否經常性出現或被操作,其實質是從理論思維(理論邏輯)到實踐思維(實踐邏輯或工作邏輯)的轉化。我們經常談到建立長效機制,建立常規制度和落實機制,就是希望某項行為或實踐能夠常態化進行。
蘇州教科院的這項改革工作與“盆景化”改革截然不同,他們通過一系列有效的配套措施,確保了改革方案的常態化落實。比如,他們探索出“教科研結合的常態化調研機制”,在教研條線組織的各類調研中,引入科研部門人員參與,形成教科研結合的常態化調研機制,并使兩個部門共同服務學校、教師的發展??梢哉f,這一常態化調研機制具有一定程度的原創性,為科研與教研的融合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不可多得的成功經驗。
四、工程化的專業協作
教科研是一項高度專業化的工作,其區域性整體改革亦是一項高度專業化的工程,亟待用“工程化思維”來統整相關資源與力量,以“工程化”驅動“專業化”。在“工程化”的架構中,推動專業化人員進行團隊協作,正是我國長期以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體現。就我國而言,由政府及其相關的行政部門啟動的各類“工程”有著重要的價值。如各地教育部門實施的“名師工程”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它可以為成千上萬的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廣闊的平臺,具有激勵性、導向性作用。
同樣,我們欣喜地看到,“指向立德樹人的區域教科研整體改革實踐研究”就是由蘇州教科院策動、統領,由市級、區級、校級層面專兼職的科研、教研方面的專業人員團結協作、共享共進的改革工程。他們借助“教科研融合建設基地”,全面融合設區市教科院整體力量,與縣(市、區)教師發展中心聯合,建立“市區通聯”整體推進的合作機制,探索“共享+發展”的“大教研”創新路徑,形成跨學校、跨部門、跨區域的多元化協同創新機制。
五、融合化的改革路徑
“融合”是蘇州教科院區域教科研整體性改革的一大創新亮點,他們確立了改革的基本理路,即要有“扎根蘇州大地”進行教科研的格局和視野,要關注一線學校,實現上下貫通、區域協同,通過教研員與科研員的角色互換、教科研活動一體化的體制機制改革,探索出新時代區域教科研工作的可行路徑,形成了可資借鑒的、可供推廣的一般經驗。同時,通過構建“設區市(教科院)—縣市區(教研、科研)—學校(教務、教科)”—工作室(省市名師工作室)—共同體(協作聯盟)”“五位一體”的工作網絡,推進從點到面的整體融合改革,使教研、科研全面融入學校的實踐,并探索“課程—教學—評價”一體化改革的路徑,嘗試通過“教科研融合建設基地”的建設完善行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