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文獻解讀與研究框架

2022-06-06 03:40:20周小亮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 2022年3期
關鍵詞:高質量綠色發展

□周小亮

[福州大學 福州 350116]

引言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建設的根本目標,產業高質量發展既是實現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內容,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與前提。高質量發展是指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目標,通過以人為中心變革生產方式,協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與沖突,進而提高勞動與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高質量發展體現的是一種實現經濟、社會與自然三大系統相協調的包容性綠色增長模式。產業高質量發展是通過轉變產業發展方式,培育和完善產業發展新動能,建立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組織結構合理化、產業鏈智能現代化、產業生產方式與生產過程綠色民本化,并提供更高程度滿足社會需求的高品質產品的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產業高質量發展既要落實創新驅動下塑造和培育基于創新要素的內生動態比較優勢,也要賦予優化產業與消費經濟結構、要素分工與收入分配、區域分工結構與縮小區域差距、注重生態文明發展與生態環境改善等新功能,從而補齊增長主體新動能、產業結構優化、區域發展平衡、收入分配合理、資源環境優美等方面的短板,從而體現包容性綠色經濟增長的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新時代要求。

因此,在人類社會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中國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歷史背景下,如何依據包容性綠色發展的目標要求,正確處理產業發展中人的主體地位,以及自然、經濟和社會之間的相互協調與共生包容,培育構建體現包容性綠色增長本質特征與目標導向的現代化產業新體系與新動能,有效解決產業轉型發展中的各種民生“包容性”與“綠色化”缺失問題,進而推動以人為中心的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社會公平與機會平等,扭轉黑色工業文明下產業發展中的生態、資源與環境困局,是我國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推動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中所必須著力研究與有效解決的課題。

因此,很有必要以實體產業經濟為落腳點,運用唯物史觀下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的整體分析范式,以有效激勵勞動主體為導向的產業生產方式變革為邏輯基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實踐主線,依據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約束—產業勞動主體素質提升與潛能激發—產業發展動能轉換—產業發展路徑選擇—產業發展質量提升的現實邏輯傳導關系,將宏觀經濟增長范式轉變-微觀企業行為變革-中觀產業轉型發展統一起來,通過對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導向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闡釋、動能轉換機制設計、實踐路徑選擇、績效測評體系構建以及制度治理和政策體系設計的研究,來構建一個體現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導向的高質量產業發展分析體系框架,以求解推動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民生綠色化轉型,邁向高質量發展中理論與實踐難題。

一、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導向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不同文獻解讀

(一)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及實踐要求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根本要求,是體現新發展理念,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高效性、包容性與綠色化相統一的新發展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經濟高質量發展是能夠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發展,也應是生產要素投入少、資源配置效率高、環境污染成本低、經濟社會效益好的發展。

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宏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1]。由于產業經濟學主要是由產業組織理論和產業結構理論兩部分組成,因此,研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及其實踐要求,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主要可以從產業組織理論和產業結構理論來分析提煉。

產業組織理論是20世紀30年代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以揭示特定產業內部的市場結構、行為和績效及其內在聯系,進而揭示產業組織活動的內在規律性,并為現實經濟活動參與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決策建議的一門微觀應用經濟學。1936年張伯倫和羅賓遜提出了著名壟斷競爭理論,認為由于產品差異性的存在,導致現實當中市場結構并非完全競爭,而是壟斷競爭[2]。壟斷競爭理論在一定程度上糾正與發展了西方微觀經濟理論,同時也為產業組織理論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3]。基于壟斷競爭理論,引發了經濟學者對政府應該用什么樣的管制方法才能減少壟斷勢力,什么樣的市場結構才能保持適度競爭,市場結構合理化的評價標準是什么等問題的思考,進而促發了產業組織理論的產生與發展,并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三個主要學派:(1)哈佛大學的梅森、貝恩,以壟斷競爭理論為基礎,最早對產業組織理論進行了系統闡釋。哈佛學派以實證分析方法推導出企業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之間存在一種單向的因果聯系,并產生了“結構-行為-績效”即SCP分析范式[4]。按照這一分析范式,產業要想獲得定價與利潤、生產與分配效率、公平、產品質量、技術進步等理想績效,最重要的是要通過管制等公共政策來調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場結構,限制壟斷力量的發展,保持市場適度競爭,以引導相關企業的研發、定價與投資等行為[5]。(2)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以斯蒂格勒為代表的“芝加哥學派”,提出產業組織問題應該透過完全競爭理論而不是壟斷競爭理論來加以說明[6]。他們提出以規模經濟理論來分析企業規模擴大與資源利用效率之間的關系問題,認為企業的規模經濟范圍隨技術水平的提高而不斷擴大,平均成本也隨之而不斷降低,并推斷企業規模的擴大不僅不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反而會因平均成本的降低而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據此,可推論要提高產業發展績效,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則必須使企業的規模經濟范圍隨技術水平的提高而擴大,以提供資源利用效率。(3)20世紀80年代以來,科斯和威廉姆森等以交易費用理論為基礎提出了新產業組織理論[7]。他們運用交易費用分析法研究企業的策略性行為,提出企業的適度邊界不單純由技術因素決定,而是由技術、交易費用和組織費用等因素共同決定。新產業組織理論認為,要研究企業規模經濟與產業范圍經濟問題,則必須探究現代企業的內部組織問題,特別是代理人目標偏離問題的影響及治理問題。據此,可以推斷企業、產業發展及績效的提升,必須完善治理結構,需要在企業和市場這兩種治理結構間尋找一種合理的結合方式,以防控機會主義行為,降低交易費用。

從產業結構理論來看,(1)20 世紀30年代大危機開始后引起了工業和服務業占比關系和產業結構的變化,為此,新西蘭經濟學家費希爾以統計數據為依據,首次提出了關于三次產業的劃分方法,使產業結構理論初具雛形[8]。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對工業結構演變規律作了開拓性的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霍夫曼定理[9]。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總結了勞動力在三次產業中的結構變化與人均國民收入提高之間的規律性(被稱之為配第-克拉克定律),即就業結構的中心將按照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再由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的規律,該定理通過工業化過程中勞動力由生產率低的部門向生產率高的部門轉移,反映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過程,表明就業結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階段的重要標志[10]。從配第-克拉克定律可以推知: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導向下的產業高質量發展,應涵蓋了優化就業與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內涵特征。(2)二戰后,以里昂惕夫、庫茲涅茨、劉易斯、赫希曼、羅斯托、錢納里、霍夫曼為主要代表的產業結構理論研究者,推動了產業結構理論的發展,并形成了基于經濟增長的產業結構理論、基于發展經濟學的產業結構理論和基于產業政策的產業結構理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庫茲涅茨等對經濟增長過程中產業結構變動的分析,錢納里對工業化過程中產業結構及產業發展規律的研究[11]。庫茲涅茨認為,在結構變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中,首要問題是經濟總量的增長,只有總量的高速增長才能推動結構的快速演變,若總量沒有足夠的變化,結構變化的可能性就會極大地受到限制;而與庫茲涅茨的觀點相反,羅斯托則認為現代經濟增長本質上是一個主導部門不斷更替的過程[12]。在關于如何推動結構調整的問題中,庫茲涅茨在進一步證明“配第-克拉克定律”時發現,結構變動受到人均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而羅斯托則認為,主導部門的擴張及其擴散效應是影響結構調整的關鍵。錢納里在其與賽爾昆合著的《發展的型式:1950~1970》一書中,構建了著名的“跨國模型”,并由該模型整理出一個關于產業的“標準結構”模型,運用該模型可以分析一個國家產業結構處于哪一個階段,從而為不同國家或地區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提供一個標準的產業結構樣本和產業政策制定的理論依據[13]。這些產業結構理論對于分析工業化與經濟結構轉型條件下,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與經濟增長和發展之間的內在關聯特征,具有理論參照意義。(3)20世紀80年代信息產業和互聯網智能產業以及工業綠色轉型的發展,促進了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和工業制造業的融合和現有產業體系與產業發展形態的變革,并形成了諸多的產業結構變革新問題,由此而形成了產業融合與發展理論、產業鏈整合理論、產業模塊化理論、產業發展中的知識共享與知識產權理論、產業綠色轉型等各種新型產業結構理論,這些理論對于產業高質量發展,賦予了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新的時代內涵與特征。

中國學者早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提出要重視產業和產業組織的效率問題。如周叔蓮等主編的《產業政策問題研究》,王慧炯、李泊溪、周林主編的《中國部門產業政策研究》,以及王慧炯、陳小洪主編的《產業組織及有效競爭—中國產業組織的初步研究》,對當時的政府產業政策的導向、實施手段以及產業政策與其他產業政策的協調性進行了探討。20世紀90年代以后,馬建堂主筆的《結構與行為—中國產業組織研究》,對我國的市場結構、行業集中度和利潤率作了實證研究,并提出了提高產業績效產業升級、改進企業行為實現產業升級的政策建議。此外,王慧炯和陳小洪[14]、殷醒民[15]、戚聿東[16]等從不同側面分析了中國企業規模發展的深層原因,強調政府政策應當鼓勵資源自由流動、促進企業規模在競爭中不斷擴大,從而促進中國制造業能夠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21世紀以來,我國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眾多學者圍繞反壟斷、產業競爭力等話題進行了探索。如劉小玄發現國有產權結構變量對于產業績效具有明顯的負效應,而產業集中率和規模變量則具有正效應;同時,競爭市場與較低的國有產權結構的結合產生了良好的績效,而競爭市場與較高的國有產權結構的不相容性則產生了不良的績效結果[17]。

目前,國內部分學者基于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背景與內涵特征分析,結合產業經濟發展方式轉型中的問題與目標要求,對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進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如涂人猛認為,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是指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更高程度滿足社會需求的發展,通過轉變產業發展方式,培育完善產業發展新動能,建立具有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組織結構合理化以及產業產品高品質、高附加值、高復雜性、高個性化等一系列特點的產業發展新體系[18]。與傳統產業發展方式相比較,高質量的產業發展方式有了較大的變化。在產業發展目標上,由過去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和超越,以提高產業發展附加值和國際競爭力為目標,更注重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產業價值鏈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的全面攀升;在增長動力上,從以勞動力、土地、資源、能源等要素驅動為主轉向以數據、知識、技術等創新驅動為主,通過創新驅動促進新技術、新產業形態、新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并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生物技術等新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在產業結構上,從以資源密集、勞動密集型的低附加值傳統產業為主轉向高附加值的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推動產業結構高級化和合理化,實現經濟的良性循環和綠色經濟的快速發展。柳天恩與武義青指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本質是對產業發展合意性進行價值判斷,要求形成新的發展理念、發展目標、發展動力、評價體系、支撐環境、運行機制和制度保障[19]。趙劍波等從產業層面理解,提出高質量發展是指產業規模壯大、結構優化、創新驅動轉型升級、質量效益不斷提升等維度,主要內容包括重點產業競爭力提升、產業內大企業數量不斷增加等;產業發展還應以創新為動力,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和提升發展效益,從而促進經濟高質量增長[1]。

綜合上述有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不同理論與現實闡釋,主要基于產業組織和產業結構理論,并結合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與產業組織及結構的現實變化,側重從現實問題的求解而進行分析與闡釋,但缺乏唯物史觀下的系統分析與闡釋,特別是沒有從作為未來發展趨勢的包容性綠色增長的視角進行有理論深度和現實解釋力的分析與闡釋。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中心內容,是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提升國際經濟話語權的現實需要。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不僅要求進一步提升生產力水平,還要求協同推動生產方式演進和生產關系變革。應從生產力、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的整體把握推動產業高質量的豐富內涵。為此,產業高質量發展,界定為是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依據第四次工業革命下社會生產力智能化與綠色化發展態勢,并結合包容性綠色增長的目標導向要求,通過產業生產方式和以社會生產關系為中心的制度治理體系的變革與優化,以提供更高程度滿足社會需求的高品質產品,并具有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組織結構合理化、產業鏈智能現代化、產業生產方式與生產過程綠色民生化等一系列特點的產業發展新方式、新動能與新體系。我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價值判斷標準是“以人為本”,觀念基礎是“五大新發展理念”,現實依據是“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其特征要求包括“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等多方面。概括性地說,產業高質量發展應更自覺地主攻能夠更直接體現人民向往目標和經濟發展本真目的的包容性綠色發展戰略目標方向,科學處理產業發展中的自然、經濟和社會之間的相互協調與共生包容關系。還需要指出的是,產業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動態的、與時俱進的包含價值判斷的綜合性概念,具有內涵多維性、表現形式多樣性、判斷標準復雜性、發展目標多元性、發展路徑多樣性和戰略選擇靈活性等特征。任何產業發展都是為了滿足人類現在或未來的需求,而人類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因此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也在動態演進。

(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動能源泉

從驅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來看,主要有創新、制度和結構新動能。圍繞這三大新動能,國內外相關研究主要有:(1)創新新動能。如Solow[20]、Romer[21]、Grossman和Helpman[22]等認為,產業技術水平提高或質量改善主要依靠技術進步,尤其是原始創新性技術進步提升產業技術和質量,從而實現經濟穩定增長。孫早和許薛璐提出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時代,若無進一步產業創新支撐,要素配置效率改善帶來的凈收益增長空間將快速收窄,只有堅定推行以誘導產業自主創新為核心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使消費升級,才能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23]。(2)制度新動能。任何產業的發展都是基于一定的制度背景、制度環境下發生的,不可能脫離制度背景而獨立發展[24]。如任保平和李禹墨提出,制度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保障,通過各種制度的改革來保障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中堅作用,刺激發揮各部門的外溢效應,在彌補市場失靈、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發力,提升企業產出水平,促進產業的持續升級[25]。(3)結構新動能。結構調整有利于擴大生產可能性邊界,是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如任保平認為,第一,經濟高質量發展要破解產業結構低端鎖定的困境,應進行存量調整,通過產業結構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第二,通過升級要素投入結構,以要素供給質量的提高實現高質量發展。一方面,改善勞動力的供給結構提高高端勞動力的報酬,引導高端勞動力供給的增加。另一方面,優化資本投入結構。將資本投資從過剩產能行業轉向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型業態和體現技術進步的先進制造業[26]。余東華指出,創新動力、改革動力和人才支撐力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內生性核心動力,屬于內源動力機制。進一步,從結構優化升級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要求提升制造業供給水平和供給能力,優化制造業產業結構,從長期與短期、宏觀與微觀、總量與結構、全局與局部等多個維度化解制造業供需錯配問題,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美好生活需求[24]。

上述有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制度、結構新動能的研究,為研究包容性綠色增長視角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動能來源提供了有益參照。但是,如何緊扣包容性綠色增長方式的價值取向和目標要求,并依據第四次工業革命下社會生產力智能化與綠色化發展態勢,從生產力、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的整體系統結構中,去探尋能夠體現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組織結構合理化、產業鏈智能現代化、產業生產方式與生產過程綠色民生化等特征,從而有利于推動產業高發展的動能轉換機制及其新動能體系的特征、結構及內在邏輯關系,尚未作出系統的理論解讀。

(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內容及衡量標準

傳統產業理論中多數學者基于結構演進的視角探索并明晰了產業發展的基本內容與衡量標準。如費希爾提出的三次產業的劃分方法、霍夫曼提出工業結構演變規律及霍夫曼比例或系數、克拉克總結出的勞動力在三次產業中的結構變化與人均國民收入提高之間的規律性(即配第-克拉克定律),這些理論從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解釋了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產業結構變化與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趨勢及其重要標志。

二戰后,以里昂惕夫、庫茲涅茨、劉易斯、赫希曼、羅斯托、錢納里、霍夫曼及一批日本學者為主要代表的產業結構理論研究者,對于產業發展的基本內容與衡量標準作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義的闡釋。其中,羅斯托在其著作《經濟增長的階段》中對于產業發展的闡釋比較具有代表性。他指出結構調整的原動力來自于主導部門的擴張,而主導部門的擴張又將對其他部門產生影響。依據其內涵可以發現,產業發展的根本原因應當是“主導部門”在各個經濟發展階段中的不斷演進,同時這些“主導部門”的演進與發展也應當符合各個經濟發展階段中的生產力水平、消費結構與需求特征。因此,羅斯托等上述學者,從結構調整、主導部門的擴展及其擴散效應等方面,討論了產業結構優化與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內容與衡量標準。目前,學界通常是運用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衡量產業發展的質量與水平。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實質是產業結構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既可以充分利用系統內外各種資源,又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具體衡量標準是:(1)產業間及產業內的比例是否協調發展;(2)產業結構能否適應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3)資源能否在產業之間進行合理配置。產業結構高級化就是產業結構的升級過程,即從低級的產業結構狀態向高級形式轉化的過程,其衡量標準是產值結構的高級化、就業結構高級化、勞動生產率高級化。

產業鏈現代化是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方面與必然要求,是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的必然結果,也是大國經濟參與國際分工和產業競爭中的內生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提出了“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重要方針。為此,我國學者緊扣時代特征,著力從產業鏈現代化角度研究了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特色內容。如羅仲偉和孟艷華提出,產業鏈現代化是產業現代化內涵的延伸、細化,其實質是用當代科學技術和先進產業組織方式武裝、改造產業鏈,使產業鏈具備高端鏈接能力、自主可控能力和領先于全球市場的競爭力水平[27]。高智和梁世雷提出,產業鏈現代化就是要實現基礎產業高級化、加強上下游企業之間技術經濟的關聯性、增強區域間產業的協同性、提高產業鏈與創新鏈、資金鏈和人才鏈嵌入的緊密度,由此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高供給體系質量[28]。劉志彪認為,可以從研發和技術創新能力、企業鏈、創造價值的能力、現代產業體系要素協同角度等方面來理解產業鏈現代化[29]。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根本要求,而產業高質量發展又是實現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與前提。為此,有學者結合新時代背景,從產業集聚水平、產業融合發展水平與產業協同發展水平等方面,闡述了產業高質量發展基本內容及衡量標準。如涂人猛認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內容與衡量標準應當包括以下幾部分:(1)產業發展創新驅動水平,即改變過去依靠勞動力、土地、資源、能源等要素投入為主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轉向以數據、知識、技術等創新驅動為主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2)產業集聚發展水平,即強調通過促進產業區域集約集群化發展,以提高經濟效率、體現綠色發展從而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3)產業融合發展水平,即通過提高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提升生產率和產業競爭力;(4)產業協同發展水平,即充分發揮各產業和企業的優勢,通過多種形式的合作,突出特色、錯位互補協同發展,達到各方共同發展和社會共同繁榮的多贏效果[18]。還有學者通過對產業體系重構的動力機制、內在機理及關鍵路徑,來探討現代高質量產業體系的基本內容:(1)現代高質量的產業體系應當具有促進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升級的經濟結構優化功能,從而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率以促進高質量發展;(2)現代產業體系具有優化要素分工結構、充分體現要素收益的收入分配調節功能,從而提升經濟增長的公平性以促進高質量發展[30];(3)現代產業體系具有注重生態文明發展、體現環境友好特征的生態環境改善功能,從而提升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以促進高質量發展[31]。

通過對上述文獻的梳理,我們發現,多數學者認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內容主要聚焦于產業結構合理化、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鏈重構等方面,同時指出能夠從產業發展創新驅動水平、產業集聚發展水平、產業融合發展水平與產業協同發展水平幾大維度度量產業高質量發展。但不容忽視的是,過去粗放型產業發展方式及其財政約束下地方政府對產業粗放發展方式的呵護,引發了產業技術創新動力不足,以及一系列社會不包容與生態環境惡化等負外部性問題。因此,在我國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關鍵時期,探討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方面需要強調應緊扣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特征與發展態勢,強化產業技術創新特別是產業自主性技術創新,推進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快以農業與工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和傳統制造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著力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另一方面,更應樹立包容性綠色發展理念,以糾正經濟系統的非包容性、非綠色發展現象為目標導向,將綠色民生化納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內容與衡量標準框架體系中,以克服自然、經濟和社會的非包容性、非綠色增長即廣義失衡現象,從而實現經濟、社會與自然三大系統包容性綠色發展,最終推動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四)構建產業高質量發展發展體系

朱孟曉和楊蕙馨提煉出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的關鍵路徑,即從創新驅動、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結構升級和組織創新四個視角構建新體系。他們認為,我國新的產業發展體系需要通過創新驅動、信息技術滲透和融合、結構優化升級和組織形態創新等路徑,綜合解決或突破日益趨緊的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增大的產業國際競爭壓力、日益深化的信息技術產業融合等問題,實現產業增長效應和提質效應的統一[32]。高建昆和程恩富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正確處理的一系列重要關系。產業體系建設要處理好自主創新與引進發展、實體經濟與金融發展的關系;市場體系建設要處理好有效競爭與適度壟斷的關系;城鄉區域體系建設要處理好協同發展與自身發展的關系;綠色發展體系建設要處理好經濟發展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開放體系建設要處理好對等高效開放與經濟安全、人民福利之間的關系;經濟調節體系要處理好市場決定作用與政府主導作用的關系;產權體系建設要處理好公有經濟主體與非公經濟輔體的關系;分配體系建設要處理好按勞分配主體與按資分配輔體的關系[33]。杜宇瑋提出,高質量發展要求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關鍵在于,以實體經濟發展為導向,不斷完善優化科技創新、現代金融與人力資源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三位一體”協同機制[31]。盛朝迅認為,應從體制機制、要素培育、企業主體和產業發展四個層面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倒逼企業加速轉型升級,促進產業和要素資源配置更加協同,加快構建“創新引領、要素協同、鏈條完整、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從現行產業體系到現代產業體系躍升[34]。芮明杰認為,中國現代產業體系應該是當代領先且面向未來的、基于新技術和新比較優勢基礎的、可持續的具有長期國際競爭力的新型產業體系,具體表現為新業態、新模式、新動力、新關聯、開放先進等特征[35]。劉文勇指出,中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基本路徑是以和諧觀、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合理的產業、區域規劃為引導,以協同創新和自主創新為主線,以創新成果在產業和空間的擴散、有效的市場競爭秩序、高效的企業管理與運作流程、有針對性的產業扶持政策等為內容的技術創新、制度創新與產業創新的協同發展、協同推進與協同互動過程[36]。顧乃華和唐榮認為,構建與現代化經濟體系相適應的協同發展產業體系,就是要以現代產業文明為引領,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發展理念,以創新驅動發展為核心戰略,構建價值鏈高端化、組織結構高度活躍、制造與服務高度融合、空間布局一體化為基本特點的產業新體系[37]。涂人猛從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出發,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思路,是構建一個具有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現代服務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綠色生態鏈與產業鏈相協調、產業鏈與政策鏈有機融合的,融創新型、現代服務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型、新生態型于一體的產業新體系[18]。高培勇等認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是社會經濟系統的綜合轉型,是中國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在產業體系上則要從工業主導轉向服務業主導,產業內部結構從低端轉向高級化[38]。趙天翊等提出,結合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特征,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競爭力、控制力、發展力、環境角度作為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所需的產業發展體系的一級指標[39]。

通過對上述文獻的梳理,我們發現,目前對構建產業高質量發展發展體系的研究,主要從高質量發展目標導向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視角開展,但既沒有依據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動能轉換機制及新動能體系特征,緊扣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組織結構合理化、產業鏈智能現代化、產業生產方式與生產過程綠色民生化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特征,探討產業高質量發展體系的實踐路徑,更缺乏依據包容性綠色增長的目標導向去探索如何構建產業高質量發展體系。

二、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框架設計

(一)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中的問題

1.從研究視角來看,目前國內外文獻對產業高質量發展問題的研究,雖有部分文獻涉及產業綠色轉型和產業發展需要注意包容公平導向問題,但主要是從產業組織理論和產業結構理論來分析提煉產業發展的相關內容,并側重于產業結構合理化、產業結構高級化和產業鏈重構與產業鏈現代化角度去分析如何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但是,中國過去粗放型產業發展方式,不僅引發了產業技術創新動力不足,而且引發了一系列社會不包容與生態環境惡化等負外部性問題。因此,在人類社會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背景下,中國必須踐行既能促進公平性經濟增長,又能優化自然生態系統這一包容性綠色增長方式和可持續發展模式,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此,在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和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的新時代,對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有必要以包容性綠色增長為研究視角,體現包容性綠色增長的目標導向,以有效解決產業轉型與發展中的各種“包容性”與“綠色化”缺失問題,進而揭示新時代賦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內涵與新要求,并找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標準和新路徑。

2.從研究的理論分析架構與分析范式來看,縱觀目前有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有研究,現有文獻主要是基于現代產業經濟理論,去研究我國產業組織優化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即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外延、特征表現、動能轉換、內容構成、影響因素、衡量標準、實踐路徑等理論與實踐問題。十九大以來,隨著高質量發展命題的提出,也有學者結合產業數字智能化和綠色轉型的新問題,對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進行了有價值的探索。但是,總的來看,目前國內外關于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系統性學術理論研究還比較缺乏,亟待提升理論層面的系統研究。特別是對于包容性綠色增長視角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界定、價值取向、目標要求、動能轉換機制、測度評價、實踐路徑等方面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基本問題的系統理論闡釋不夠全面,理論分析構架不成熟。而且,對包容性綠色發展目標導向下產業高質量發展問題的研究,不能簡單地套用現有西方產業經濟理論的研究范式,需要緊扣第四次工業革命下社會生產力智能化與綠色化發展態勢,以及包容性綠色增長方式的本質特征及目標導向,研究更高程度滿足社會需求的發展,并體現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組織結構合理化、產業鏈智能現代化、產業生產方式與生產過程綠色民生化等特征的產業高質量的新方式、新動能與新體系。

3.從利益協調與研究的廣度來看,包容性綠色增長是經濟增長、社會公平和生態環境保護三方之間的利益博弈。而現有相關研究,多數側重于其中兩兩之間利益博弈的協調,側重于產業綠色轉型與發展研究,聚焦于產業經濟發展中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即人與自然之間利益矛盾的協調,忽視了產業發展中就業、勞動者收入與民生福利增長、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等包容性問題。較少將產業高質量發展分析的視野拓展到分析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系統之間如何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進而解決產業發展效率和社會包容性與低碳綠色化相兼容等問題。而20世紀90年代以來,生態馬克思主義和生態經濟學等前沿學科的迅猛發展,表明經濟系統是生態母系統的一部分,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關系從“相互協調”論,逐漸演變到“子系統不應該超越母系統持續發展的合理上限”論。因此,研究產業高質量發展應將經濟發展的包容共享理念和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理念相互結合起來,探討可以有效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生態、經濟和社會之間的相互協調與兼容問題,這是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和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的新時代下,完整求解產業高質量發展問題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也是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導向下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中心議題。

4.研究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理論與實踐,在指導思想上,必須將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生態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及其驅動中國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導向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戰略規劃與部署起來,創新分析范式與理論分析框架,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借鑒西方現代產業經濟學和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以及近年來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去研究中國踐行包容性綠色發展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問題。

(二)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解決路徑

1.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范式及框架設計。當前研究雖然都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但具有科學性、創新性,特別是多領域、綜合性、深層次的系統研究與論證和整體性表述的學術成果不足,缺乏符合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和向生態文明轉型要求、具有理論和實踐創新特征、有利于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視角、分析范式及框架設計。為此,需要基于唯物史觀分析范式,引入包容性綠色增長的目標導向與要求,從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的整體系統結構中,拓展產業發展的研究高度、深度和廣度,以增強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導向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后續研究活力和學術增長力。

2.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動能機制設計。需要在推進目前有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技術、制度、結構新動能的有關理論闡釋基礎上,緊扣包容性綠色增長方式的價值取向和目標要求,拓展生態創新新動能維度,并從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的整體系統結構中,去探尋能夠體現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組織結構合理化、產業鏈智能現代化、產業生產方式與生產過程綠色民生化等特征,以期有利于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動能轉換機制及其新動能體系的生成,進而求解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現條件。

3.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探索。需要圍繞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待解的關鍵問題,擇取與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導向較為密切關聯的農業、工業制造業和資源性行業為主要研究對象,以調整優化產品結構、促進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有效融合、推進傳統產業數字智能化改造、促進現代產業體系的整體發展效應為主攻方向,側重從提升包容性研發創新能力、優化經濟主體的行為價值取向、提升產業轉型升級生態社會效益、完善產品要素定價機制和生態治理體系等方面,探索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

4.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績效測度體系構建及應用研究。需要整合科學發展、包容發展、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要求,構建一個綜合反映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導向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外延和特征,并能夠提升產業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的測度評價體現,并對我國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實踐進行檢測評估。

(三)構建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框架和具體問題

構建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框架,在總體上,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結合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時代背景,以及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和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新變化,準確把握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推進的新發展格局,緊扣我國經濟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常態邏輯和產業發展中包容綠色創新能力不足等突出問題,以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導向為研究視角,以唯物史觀中的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的整體系統結構為分析范式,來闡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核心問題、影響因素、理論基礎等基本理論問題。在此基礎上,探析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導向下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動能轉換機制設計和新動能體系的構建,進而研究如何以變革、優化產業生產方式為邏輯基礎,來探索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導向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選擇、績效測評體系的構建及應用、制度治理和政策體系設計等實踐問題。需要破解的中心問題是:如何緊扣第四次工業革命下社會生產力智能化與綠色化發展態勢,以推動實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為落腳點,運用唯物史觀下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的整體分析范式,以產業生產方式的變革為邏輯主線,將宏觀經濟增長范式轉變-微觀企業行為變革-中觀產業轉型發展有機統一起來,探索如何通過變革產業發展觀念與經濟主體行為取向、優化生產方式(著力點是提升產業綠色包容研發創新能力與構建智能綠色化產業生產力結構,完善企業與產業發展中的生產關系與制度治理體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破點是調整優化產業與產品結構、推進傳統產業數字智能化改造、完善要素市場定價結構、變革科技創新體制、優化生態治理與環境規制),以協調產業發展、環境保護與社會公平目標之間的矛盾沖突,從而糾正產業非包容性非綠色發展。在此基礎上,探索如何遵循產業發展的科學規律、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要求,推進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組織結構合理化、產業鏈智能現代化、產業生產方式與生產過程綠色民生化,從而構建現代化的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方式、新動能與新體系,以及產業發展、社會公平與生態創新相統一的產業發展新模式,最終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圖1)。

圖1 中心問題

依據上述需要破解的中心問題,我們設計了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的總體研究框架(圖2)。

圖2 總體邏輯框架

1.在理論上,基于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要求進一步提升生產力水平,協同推動生產方式演進和生產關系變革這一基本實踐邏輯,厘清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闡釋包容性綠色增長導向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問題、影響因素、形成機制等基本理論問題,進而探索如何構建一個包容性綠色目標導向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分析框架。具體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有:

(1)包容性綠色增長的內涵特征及其對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導向要求。應緊扣包容性與綠色化的兩大目標要求,側重從促進經濟、社會與自然三大系統協同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方式或模式角度,來界定包容性綠色增長的內涵特征,進而緊扣追求經濟增長、生態環境和社會公平相協調這一包容性綠色增長的基本要義,從產業發展過程平等參與、發展內容全面協調、發展主體公平競爭、發展方式生態環保、發展成果福祉提升等方面,闡釋包容性綠色增長視角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導向要求。

(2)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導向下產業高質量發展基本問題的理論闡釋。依據包容性經濟增長目標導向—企業包容綠色創新行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邏輯思路,以企業包容綠色創新行為為中介調節變量,闡釋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導向與產業高質量發展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并實證研究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導向對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效應。在此基礎上,結合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方位和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的客觀要求,以及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中心任務,從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的整體變革中,分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內涵;從如何協調產業發展、環境保護與社會公平目標之間矛盾沖突的角度,緊扣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組織結構合理化、產業鏈智能現代化、產業生產方式與生產過程綠色民生化等“四化”要求,側重從結構調整、創新驅動、要素市場定價公平、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等四大維度,闡釋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導向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特征、核心問題、影響因素;最后,研究包容性經濟增長目標導向—企業包容綠色創新行為—產業高質量發展之間的互動演化機制,進而推導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形成機制。

(3)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闡釋。一方面,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導,以馬克思主義產業發展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為理論基礎,結合新時代,綜述馬克思《資本論》中的剩余價值生產、流通和再生產理論,重點評述與產業可持續發展緊密相關的剩余價值生產方法、資本有機構成、資本循環周轉、社會資本再生產條件、平均利潤率、生產關系與分配關系等理論,以及馬克思主義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和公平正義思想,并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有關經濟與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歷史演變,闡釋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基礎。另一方面,應在評述西方產業經濟理論的歷史發展,特別是現代產業組織與產業結構理論及其發展態勢基礎上,并結合西方經濟思想史中有關包容性綠色增長的理論脈絡分析,對包容性綠色增長的前沿趨勢分析,以及不同西方學者對包容性綠色增長的理論解讀,闡釋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西方經濟理論基礎。

(4)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分析框架探索。即應以生產方式與產業結構綠色包容性轉型為基礎,闡釋中國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以契合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高速經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時代背景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探索并闡釋中國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邏輯。在此基礎上,運用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的整體結構分析范式,以產業生產方式的變革為邏輯主線,將微觀企業行為-中觀產業發展-宏觀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有機統一去起來,探索具有時代創新與國情特色的中國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分析框架。

2.應緊扣包容性綠色增長方式的目標要求,制約產業高質量發展動能轉換的突出問題,并結合促進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推進新發展格局的新要求、新任務,以及就業、分配、消費、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民生祈求,特別是結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促進企業經濟行為與產業發展綠色民生化轉型的重點任務,依據第四次工業革命下社會生產力智能化與綠色化發展態勢,從生產力、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的整體系統結構中,側重從優化結構、創新驅動、制度公平、生態治理四大維度,去探尋能夠體現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組織結構合理化、產業鏈智能現代化、產業生產方式與生產過程綠色民生化等特征,從而有利于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動能機制設計及其新動能體系問題。具有需要研究的問題有:

(1)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的內在矛盾與瓶頸機制。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社會再生產理論,以及使用價值與價值的辯證關系為基礎,分析我國出現產業結構扭曲的基本狀況、體制成因,及其對新舊動能轉換的抑制機理;并從要素、技術、結構、制度、環境治理等方面找出制約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舊動能轉換的主要問題所在;最后,側重從價值鏈和技術創新雙向維度,科技創新、現代金融、高素質人力資源培養、政府產業政策規制等方面,研究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一般歷史規律及其新動能支撐系統,并側重從體制機制方面,探討如何消除相關制約因素,驅動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組織合理化、產業鏈現代化、生產方式綠色民生化轉型發展的新動能。

(2)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導向、產業轉型發展動能轉換取向與產業高質量發展之間的因果邏輯關系。從生產力、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的整體系統結構中,借鑒新制度經濟學的制度變遷與經濟發展動能轉換理論,以及阿西莫格魯等提出的包容性經濟發展的制度分析框架,以目標偏好-行為取向-動能轉換-發展績效為分析主線,研究宏觀綠色經濟目標偏好導向及政策激勵-企業和消費者經濟行為包容綠色取向-產業發展動能轉換-產業包容綠色轉型發展之間的因果邏輯關系與相互作用機理,在此基礎上,探索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動能轉換機制設計的內在邏輯依據與理論假說,進而探尋體現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組織結構合理化、產業鏈智能現代化、產業生產方式與生產過程綠色民生化等特征,從而有利于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動能機制設計思路。

(3)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動能轉換的實現機制及條件。從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素資源扭曲錯配、技術進步創新不足和產業高污染的外部性等方面剖析制約我國產業高質量發展動能轉換的體制機制障礙;結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新時代背景,依據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產業轉型與發展的歷史,實證分析中國產業發展動能轉換與變動的趨勢特征,闡明驅動產業高發展動能轉換的主攻方向。借鑒復雜系統演化分析框架,將產業技術鏈改造機制與價值鏈躍升機制結合起來,探討促進產業優化升級與高質量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的實現機制及條件。

(4)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體系的構成及其內在邏輯關系。緊扣產業結構合理化、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數字智能與綠色化改造升級、“兩業融合”(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趨勢及規律、產業鏈重構與現代產業鏈提升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內容與任務,從提升產業發展創新、集聚、融合、協同發展水平的角度,以改善產業廣大生產經營者與勞動者的幸福指數為價值導向,側重從技術創新、結構優化、制度公平、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等四大維度,研究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體系的構成及其內在互動邏輯關系,并以此為基礎,構建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評價指數,以測度我國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指數的構成情況及變化態勢。

(5)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的基本方向、基本原則和重要戰略。依據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內容和任務,以及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舊動能轉換條件及其新動能源泉體系的理論分析,緊扣產業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攻方向和構建現代化治理體系的實踐要求,以要素規模投入轉向創新驅動、以傳統動能轉向包容性綠色新動能為導向,以提高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為主線,側重從有利于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和有利于產業技術鏈改造、價值鏈升級、制度公平、環境保護、結構優化的角度,以實施新網絡、新技術、新安全、新融合,以及構建技術創新、互聯網服務、就業與再就業及人才服務、低碳循環公共服務等產業升級平臺為抓手,提出促進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組織合理化、產業鏈現代化、生產方式綠色民生化的新舊動能轉換的基本方向和關鍵環節。

3.需要結合包容性綠色增長的人本目標導向,以及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動能機制設計的研究,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去探索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并對實踐績效進行科學評估。主要研究的問題有:

(1)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任務與關鍵問題。應實證分析我國在資本利潤驅使下產業粗放型擴張方式所產生的非包容與綠色缺失問題,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對產業勞動主體素質提升與潛能發揮以及產業發展質量的負面影響,并從技術與制度、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結合的角度剖析其成因所在;與此同時,從促進經濟、人與社會以及自然三大系統相輔相成、協同發展,有利于驅動產業勞動主體素質提升與潛能發揮角度,探尋中國推進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任務,并依據全面提升產業經濟發展質量,促進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等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攻方向的實踐要求,研究包容性綠色導向下產業高質量發展所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2)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實踐路徑的設計思路。應結合包容性綠色增長宏觀目標導向,以及企業經濟行為包容綠色轉型的價值轉型與驅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實踐要求,緊扣產業發展的包容綠色缺失問題,及其對產業勞動主體素質提升與潛能發揮的制約,依據社會生產力智能綠色發展的趨勢特征,以推進實體產業生產方式包容綠色轉型為價值取向,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實踐主線,從增強包容性綠色研發與技術創新能力、推進產業鏈智能綠色與產業升級生產方式、完善市場結構與定價機制、推進生態資源保護與治理等四大方面,研究如何設計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實踐路徑的總體思路。比如對于傳統制造業,應通過勞動收入占比、勞資收入差距、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工業污染物排放達標率、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指標,實證測算分析我國制造業在“兩頭在外、要素驅動”規模擴張階段所產生等不包容與綠色缺失問題;并從質量、結構、效率和動能等方面,分析我國制造業發展質量不高、結構不平衡、低端無效供給過剩與高端有效供給不足并存、自主創新能力較弱、能源消耗較大、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的基本狀況及原因所在。最后,依據包容性綠色增長的目標導向,以推動“兩業深度融合、集成智能制造、綠色集約轉型”新型制造業為方向,圍繞產品、工業設備、生產方式、管理、服務等環節,從加強制造業關鍵勞動偏向性核心技術研發和包容性綠色技術創新及推廣;提升以“產業鏈完整性、供應鏈安全性、產業基礎高級化、價值鏈高端化”為主要內容的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水平,著力推進傳統產業鏈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實現生產方式根本變革;以人為本培育、完善自然資源、人力資本、技術與數據等要素市場產權制度和定價制度,著力化解各種形式的要素價格扭曲,深化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激發科技創新人才、產業技術人員和廣大職工群眾的潛能,提升公平營商環境;明確企業環保與生態治理責任,健全制造業綠色發展的市場化機制,增強環境規制、完善生態治理體系等四大方面,研究如何設計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

(3)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實踐績效測度評價。應依據前面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動能機制設計的理論分析,以及實踐中需要解決的重點任務、關鍵問題和路徑方向的分析,通過拓展產業經濟學中不同流派有關產業結構與組織發展績效的測評體系,并綜合借鑒近年來我國宏觀經濟高質量測評體系、包容性綠色增長測評體系的設計思路與測評方法,以人為本,探索納入平等共享(主要是財富分配變量)和生態代價等要素、能夠體現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組織合理化、產業鏈智能現代化、產業生產方式與生產過程綠色民本化等特征要求的產業高質量發展實踐績效測評價系的構建思路、維度設置及指標設計原則,進而從異質性、差異化的角度,運用此測度評價體系,對產業發展方式轉變與推動高質量過程中的實踐績效,進行實證評價及預測。

4.綜合上述有關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導向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基礎、動能設計、實踐選擇及績效測評研究,并聚焦第四次工業革命下社會生產力智能化與綠色化發展態勢,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包容性綠色制度的系統、配套、互補建設與創新,提升產業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方向,探索如何以人為中心來構建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制度治理與政策支撐體系。主要需要研究的問題有:

(1)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制度基礎與制度環境。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社會生產方式與社會經濟結構理論為基礎,研究如何遵循經濟、社會與自然協調發展規律,將使用自然財富、商品財富和知識財富統一起來,確立以人為中心產業高質量發展觀念,以有效激勵勞動主體為導向的產業生產方式變革為邏輯基礎,從完善有利于激發各類經濟主體勞動創造性,提高全員創新效率和勞動生產率的所有制結構,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的公平產權制度;構建有利于推動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效率與公平相兼容的收入分配體制;探索勞資兩利的生產制度結構與共享利潤分配制度的構建;將市場在一般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與政府在重要產業發展戰略和綠色民生資源配置中的導向性作用統一起來,健全、發展市場經濟結構及其市場經濟體制,完善公平競爭制度等方面,研究如何健全、完善、夯實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制度基礎與制度環境。

(2)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制度治理體系的主要內容構成及其相互關系。緊扣實體產業發展中出現的包容綠色缺失問題,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對產業勞動主體素質提升與潛能發揮的制約與束縛問題,從完善包容性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拓展科技創新者的財富發展空間,實現各要素所有者合理分享產業創新成果;構建企業與產業智能綠色生產流程、產業鏈現代化提升、產品服務結構升級等方面的標準體系與法律法規;完善產業要素市場與定價機制,深化商事制度與投融資制度改革,提升公平競爭營商環境;完善生態資源產權制度、生態資源高效利用體制機制及其生態資源修復與保護體制機制,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制度環境與制度安排等方面,研究推動產業生產方式人本轉型與高質量發展制度治理體系的主要內容構成,并從提升制度治理體系協調性、配套性、互補性、銜接性等方面,探索其互動關系。

(3)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制度治理體系的設計原則及構建思路。依據智能化、民生化、綠色化等多重任務濃縮在產業結構深度調整、變革與升級的關鍵歷史時期,以及謀劃以“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時代要求,緊扣實體產業主體的素質及其潛能亟待提升與激發,產業關鍵技術與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發展不平衡、民生綠色短板急需彌補等產業轉型發展中的迫切破解問題,借鑒系統工程理論與方法,從克服制度治理缺失、過剩與漏洞并存,增強制度治理體系的完備性、協調性、互補配套性、銜接性,加強制度構建能力和制度執行能力,避免制度治理碎片化等方面,以制度建設推動產業發展各領域改革的聯動和集成,以提升產業制度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總體效果為目標,將價值觀念、正式規制體系和治理實施機制有機統一起來,設計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制度治理體系的基本原則,并促進產業發展方式綠色民本化轉型,產業發展呈現“四化”特征來設計構建思路。

(4)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設計。依據包容性綠色增長的目標要求,從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完善生態資源要素定價體系和生態治理及環境保護制度、建設包容性綠色創新體制、構建產業變革與消費升級激勵體制、完善企業競爭環境、完善政府公共治理等方面,并綜合考量農業、制造業與資源行業的產業結構、稟賦特征、環境影響等因素,提出優化宏觀發展環境、促發產業主體素質提升與潛能發揮、實現產業人本導向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支撐體系。

三、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重點問題

(一)構建研究范式及框架設計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導,以馬克思主義產業發展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為理論基礎,并綜合現代西方不同產業經濟理論及其發展的前沿趨勢,以及包容性綠色增長與發展理論、新結構經濟學、環境與生態經濟學等相關經濟理論的前沿趨勢研究,運用唯物史觀下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的整體分析范式,基于包容性綠色增長的分析視角,以產業生產方式的變革為邏輯主線,探索構建一個有特色并有現實解釋力的新的理論分析框架。

(二)科學設計動能機制,有效構建新動能體系

即依據推動產業“四化”轉型與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并結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科學破解宏觀綠色經濟目標偏好導向-企業經濟行為包容綠色取向-產業發展動能轉換-產業包容綠色轉型發展之間的因果邏輯關系與相互作用機理,探索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動能機制設計思路及其實現條件,進而,從優化結構、創新驅動、制度公平、生態治理四大維度,探索如何構建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體系。

(三)厘清并選準具有中國特色的產業高質量發展實踐路徑

依據對粗放型產業發展方式下非包容與綠色缺失問題及其成因的實證研判與剖析,科學總結、提煉產業包容綠色轉型發展的典型實踐經驗,找出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任務與關鍵問題。并運用唯物史觀下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的整體分析范式,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角,以推進實體產業生產方式包容綠色轉型為價值取向,由總而分地研究:如何從增強包容性研發與技術創新能力、推進產業鏈智能綠色與產業升級生產方式、完善市場結構與定價機制、推進生態資源保護與治理等四個方面探索包容性綠色增長的具體路徑。

(四)構建測評體系

按照推進傳統增長方式向包容性綠色增長轉型的總體目標要求,拓展產業經濟學中不同流派有關產業結構與組織發展績效的測評體系,并綜合借鑒近年來我國宏觀經濟高質量測評體系和不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測評體系與方法,探索納入平等共享和生態代價等要素、體現產業“四化”轉型發展特征要求的產業高質量發展實踐績效測評價系的構建思路、維度設置及指標設計原則,進而從異質性、差異化的角度,運用此測度評價體系對農業、制造業、資源型產業等產業,在發展方式轉變與推動高質量過程中的實踐績效,進行實證評價及預測,并相應政策效果進行評估與檢驗,從而有效解決產業高質量發展實踐績效的量化評價及其相應政策效果問題。

(五)完善制度與政策體系

依據黨的十九大四中全會《決定》的總體目標與相關內容要求,將社會生產力與產業發展方式轉型和相應的制度治理體系完善統一起來,依據提高產業發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綠色可持續性的價值取向,研究如何以人民為中心,完善推進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制度基礎與制度環境;在此基礎上,依據產業發展智能化、民生化、綠色化等多重任務與目標要求,聚焦第四次工業革命下社會生產力智能化與綠色化發展態勢,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包容性綠色制度的系統、配套、互補建設與創新,提升產業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方向,探索如何構建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制度治理與政策支撐體系。

從重點問題來看,主要是:(1)如何結合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與新發展格局的時代背景要求,并依據包容性綠色增長的目標導向,探索如何激勵企業轉變經濟行為取向、優化生產方式、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而驅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提高產業發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綠色生態性,進而構建產業發展、環境保護、資源節約與民生福利相統一的產業高質量發展模式。(2)如何以促進經濟、社會與自然三大系統相輔相成、協同發展為問題導向,科學闡釋包容性綠色增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及其辯證關系,進而厘清、闡釋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問題、影響因素、形成機制、動能體系、主攻方向、約束條件等基本理論問題。(3)如何依據對粗放型產業發展方式下非包容與綠色缺失問題及其成因的實證研判與剖析,科學總結產業包容綠色轉型發展的典型實踐經驗,找準包容性綠色增長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任務與實踐路徑。(4)如何依據包容性綠色增長的目標導向要求,結合我國產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科學設計有利于促進產業呈現“四化”特征轉型發展的績效評價體系,并通過產業發展方式轉變與推動高質量過程中的實踐績效的實證評價,找出我國產業宏觀調控政策中的偏差問題與完善方向。(5)如何依據“五位一體”戰略部署與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綠色化與包容性轉型的目標要求,側重從實踐實施層面,剖析并科學設計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制度治理與政策支撐體系。

猜你喜歡
高質量綠色發展
綠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2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高質量項目 高質量發展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02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
當代陜西(2020年20期)2020-11-27 01:43:10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海峽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三部曲”促數學復習課高質量互動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汽車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一级毛片网| 一级毛片基地| 国产99免费视频| 91精选国产大片|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亚洲综合第一区|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午夜a级毛片| 狼友视频国产精品首页|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视屏| 欧美在线伊人| 激情综合激情| 国产嫖妓91东北老熟女久久一|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青青久久91|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热伊人99re久久精品最新地| 玖玖精品在线|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伊人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国产一区自拍视频|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欧美笫一页| 在线观看亚洲国产| 91福利片|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搞黄网站免费观看| 久久成人免费|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日韩在线网址| 91成人在线观看|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91久久大香线蕉|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午夜啪啪网| 亚洲二区视频| 国产日本一线在线观看免费|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综合| 婷婷六月色| 亚洲第一成网站| 不卡无码网|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色婷婷在线播放| 色综合成人|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无码|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无码内射在线|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地址二永久伊甸园| 97国产在线播放| 免费无遮挡AV| 久久99国产视频|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欧美国产三级|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