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兵,楊萬雙,曾維艷,徐顯兵,唐 思,羅 雋,邱 芳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對于冠心病的治療有著顯著效果,但行PCI的病人是對比劑腎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高發人群[1]。CIN是在治療過程中使用對比劑導致的醫源性腎功能損害,發病機制不明,至今沒有明確的特異性診療方法[2]。預防關鍵在于早期臨床診斷,并提出診療方案。對CIN的診斷,主要是通過檢測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和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但其在早期診斷中缺乏敏感性[3],需要尋找其他指標早期預測病人PCI術后CIN發生風險。對比劑的腎毒性、腎臟血流動力學變化、氧化應激反應、免疫應答紊亂、炎癥反應等多個因素都可能導致CIN[4]。目前使用較多的對比劑可刺激腎小管上皮細胞產生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5]。血清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TBIL)包括直接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是紅細胞衰老裂解的代謝產物。已有研究證明,TBIL在清除活性氧、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等方面有良好效果[6]。γ谷氨酰轉肽酶(GGT)與氧化應激和炎癥相關,并在疾病早期表現出較好的敏感性[7]。本研究旨在探討PCI術后病人TBIL和GGT水平變化及其早期預測對比劑腎病的價值,以改善PCI術病人的預后情況。
1.1 臨床資料 以2017年8月—2018年7月在我院心血管科行PCI的病人275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67.1±5.4)歲;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96例(34.9%),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132例(48.0%),不穩定型心絞痛(UA)47例(17.1%)。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病人的臨床資料。所有病人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具備PCI指證,擇期行PCI術;②年齡≥18歲。CIN診斷標準:注射對比劑后72 h內發生急性腎功能損傷,Scr水平相較于基線值上升25%或升高44.2 μmol/L以上,并無其他誘因。排除標準:①有基礎腎病、血液凈化治療的病人;②對含碘對比劑過敏病人;③有PCI及造影治療史的病人;④術前7 d至術后3 d服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二甲雙胍、非甾體抗炎藥或其他腎毒性藥物的病人;⑤孕期或哺乳期婦女;⑥有自身免疫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的病人。
1.3 方法 根據是否發生CIN,將病人分為CIN組和非CIN組,比較兩組臨床資料。行PCI術前進行血常規、肝腎功能等常規檢查,通過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空腹血糖(FPG)、尿素、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NLR)、超敏C-反應蛋白(hs-CRP)、TBIL、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GGT等。通過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檢測尿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NAGL)、血清胱抑素C(CysC)等指標。根據腎臟疾病飲食調整(MDRD)公式計算估測的腎小球濾過率(eGFR)。PCI術中對比劑選用等滲非離子型對比劑碘克沙醇。PCI術后即刻、24 h、48 h、72 h檢測TBIL和GGT水平。
2.1 CIN組與非CIN組臨床資料比較 PCI術后發生CIN的病人有23例(8.4%),未發生CIN的病人有252例(91.6%)。與非CIN組相比,CIN組年齡、FPG、尿素、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NLR、hs-CRP、GGT水平明顯升高,eGFR、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TBIL水平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CIN組與非CIN組臨床資料比較
(續表)
2.2 CIN組與非CIN組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及介入治療情況比較 CIN組與非CIN組冠狀動脈病變支數、支架數、支架總長度、支架直徑、對比劑使用劑量、對比劑接觸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CIN組與非CIN組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及介入治療情況比較(±s)
2.3 CIN組與非CIN組院內不良臨床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CIN組住院期間出現的院內不良事件發生率較非CIN組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CIN組與非CIN組院內不良臨床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單位:例(%)
2.4 兩組PCI術后不同時間點血清TBIL和GGT水平比較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兩組PCI術前后血清TBIL、GGT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術前比較,非CIN組術后即刻、術后24 h、術后48 h TBIL水平明顯降低(P<0.05),GGT水平明顯升高(P<0.05);術后72 h TBIL水平和GGT水平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CIN組術后即刻、24 h、48 h、72 h TBIL水平明顯降低(P<0.05),GGT水平明顯升高(P<0.05)。同一時間非CIN組和CIN組比較,非CIN組TBIL水平明顯高于CIN組,GGT水平明顯低于CIN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PCI術后不同時間點血清TBIL和GGT水平比較(±s)
2.5 TBIL與GGT的相關性分析 將術后即刻測得的TBIL與GGT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TBIL與GGT呈負相關(r=-0.803,P<0.001)。詳見圖1。
圖1 TBIL與GGT的相關性分析
2.6 Logistic回歸分析CIN發生的危險因素 對可能影響CIN發生的危險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NLR、hs-CRP、TBIL、GGT是PCI術后發生CIN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詳見表5。
表5 Logistic回歸分析CIN發生的危險因素
2.7 血清TBIL和GGT早期預測CIN的ROC曲線分析 通過ROC曲線分析TBIL與GGT對PCI術后發生CIN的預測價值,TBIL預測PCI術后發生CIN的曲線下面積(AUC)為0.718;TBIL為11.2 μmol/L時,預測CIN發生的敏感度為91.1%,特異度為55.5%;GGT預測PCI術后發生CIN的AUC為0.795,GGT為27.1 U/L時預測CIN發生的敏感度為78.3%,特異度為79.8%;TBIL和GGT聯合預測PCI后CIN發生的AUC為0.817,敏感度為96.2%,特異度為80.9%,兩者聯合預測的AUC大于單獨預測(P<0.001)。詳見圖2。
圖2 TBIL、GGT預測PCI后CIN發生的ROC曲線
影像學與介入診療技術在臨床上廣泛使用,并得到快速發展,隨著對比劑的使用增多,由此導致的CIN發病率也日趨上升。在臨床上,CIN診斷率低,難以治愈,可延長病人住院時間,增加治療費用,提高死亡率和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CIN的發病機制復雜,受到多種機制的影響,對比劑進入血管后,導致腎血管收縮,腎髓質缺血;直接損害腎小管上皮細胞;激活氧化應激系統,體內積累大量ROS,損傷組織;引起免疫反應,損傷線粒體,破壞漿膜;結合糖蛋白,阻塞腎小管等[8]。腎小管上皮細胞和腎血管內皮細胞結構和功能受到破壞,炎性細胞浸潤腎臟組織將加重腎損傷。CIN并無特效療法,對病人進行危險分層、優化水化方案、藥物干預保護、優化造影劑給藥與清除方式、及時診斷、盡早治療是目前的研究方向[9]。
TBIL在臨床上主要用于診斷肝臟、膽道等疾病。隨著對TBIL研究的深入,發現這是一種內源性的抗氧化劑,通過清除機體內的ROS和過氧化氫基團來抗氧化。Liu等[10]實驗中證明TBIL能抑制由氧化應激導致的損傷。在臨床上,支氣管肺發育不良、腦室內出血、壞死性結腸炎病人TBIL水平明顯低于健康人群,說明在氧化應激狀態下機體會消耗TBIL[11]。有研究對579例STEMI老年女性病人PCI術后發生CIN的獨立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低水平TBIL是CIN的獨立危險因素[12]。
GGT在腎臟、胰腺和肝臟等器官中廣泛分布,能促進胞外谷胱甘肽的裂解,協助氨基酸的轉運,維持谷胱甘肽在細胞質中的生理濃度,而且具有抗氧化應激的功能[13]。GGT水平升高反映機體內氧化應激反應和炎癥反應增加。已有研究通過對140例室性心律失常病人進行隨訪,生存分析顯示,高水平的GGT病人更易發生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和更多電除顫治療,高水平GGT是發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獨立危險因素[14]。有研究將420例行PCI治療的急性冠脈綜合征病人按GGT水平分為3組,高水平組術后死亡率明顯高于中低水平組[15]。有研究將667例膽汁淤積癥兒童根據膽道閉鎖情況進行分組,膽道閉鎖組患兒GGT水平和直接膽紅素水平明顯高于膽汁淤積組,ROC曲線分析顯示,二者對患兒發生膽道閉鎖有良好的診斷價值[16]。本研究結果表明,TBIL和GGT均是PCI術后發生CIN的獨立危險因素。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TBIL和GGT呈負相關,PCI術后,TBIL水平降低,GGT水平升高,且非CIN組術后72 h時,TBIL和GGT水平恢復正常;CIN組術后72 h時,TBIL和GGT水平與術前相比差異仍有統計學意義,且同一時間點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ROC曲線結果顯示,TBIL<11.2 μmol/L和GGT>27.1 U/L時對PCI術后發生CIN都有較好的預測價值,二者聯合預測的AUC大于兩者獨立預測,說明TBIL和GGTR聯合預測的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PCI術后TBIL水平降低,GGT水平升高,并且二者聯合檢測對于PCI術后早期預測CIN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