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斌,洪 瑜
(撫州市東鄉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江西 撫州 331800)
質子泵抑制劑(PPI)被廣泛用于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等常見疾??;幽門螺桿菌(HP)感染的消化性潰瘍疾病需PPI聯合抗生素治療,但長期使用PPI及聯合治療易造成HP誘發的慢性活動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漏診[1],從而導致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腺癌以及胃黏膜相關性淋巴瘤的風險增加[2],同時HP胃炎患者C14尿素呼氣試驗陽性率顯著降低,造成HP胃炎患者漏診。HP感染作為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及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被世界衛生組織歸類為Ⅰ類致癌物[3],如果HP胃炎漏診,由此會引發的一系列不良后果。本研究通過比較長期使用PPI治療與未使用過PPI治療HP胃炎患者C14尿素呼氣試驗陽性率及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和胃癌發生,探討長期使用PPI治療對HP胃炎診斷與胃病理性變化的影響,以期為改良PPI有效治療及HP胃炎診斷方法提供科學證據。
選擇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撫州市東鄉區人民醫院收治的HP胃炎患者61例,均胃鏡下診斷為慢性胃炎,經幽門螺桿菌抗體分型檢測及病理檢查確診為HP胃炎,排除反應性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患者。將61例患者按就診前是否使用過PPI治療分為觀察組31例(使用過PPI治療超過半年以上),其中男16例、女15例,年齡45~69歲;對照組30例(未使用過PPI治療),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43~69歲。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臨床表現、生活習慣、疾病史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1 C14尿素呼氣試驗
采用C14尿素呼氣試驗檢測儀(海得威牌HUBT-20P型C14幽門螺桿菌測試儀)囑受試者清晨空腹喝溫開水20 mL,完整吞服C14尿素呼氣試驗膠囊1粒,服藥后靜坐25 min,指導受試者用吹氣管向集氣管中吹氣1~3 min,直到瓶內CO2吸收劑紅色變為無色為止。將采集好的標本加入稀釋閃爍液4.5 mL,放氣試驗檢測儀上,儀器自動檢測并顯示結果,陽性≥100 dpm·mmol-1,陰性<100 dpm·mmol-1。
1.2.2 HP抗體分型檢測
操作按HP分型試劑盒說明書進行,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HP免疫球蛋白G(IgG)抗體,包括抗Vac A、抗Cag A、抗UreA及抗UreB抗體,檢測結果包括細胞毒素、空泡毒素、尿素酶A及尿素霉B,4項均陽性代表胃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并有致病性。
1.2.3 胃鏡及胃病理檢查
胃鏡下觀察患者胃黏膜狀態,對疑是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腺癌及胃黏膜相關性瘤可疑病變的進行活檢,標本行病理學檢查進一步確診。胃鏡檢查后禁食2 h,12 h內不喝酒,1 d內不吃辛辣食物。
比較2組C14尿素呼氣試驗陽性率、HP抗體分型陽性率、C14尿素呼氣試驗漏診率及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和胃癌發生率,分析觀察組患者胃病理變化與年齡、性別、生活習慣(吸煙、飲酒、鍛煉)、疾病史(高血壓、糖尿病)的關聯性。HP胃炎C14尿素呼氣試驗漏診率=抗體分型檢測陽性率-C14尿素呼氣試驗陽性率。
采用SPSS17.5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關聯性采用一元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C14尿素呼氣試驗漏診率為77.43%,對照組為-6.67%。觀察組C14尿素呼氣試驗陽性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01),腸上皮化生、萎縮性胃炎發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2組C14尿素呼氣試驗、HP抗體分型及病理檢查結果比較 n(%)
對觀察組有胃病理變化與無胃病理變化患者的年齡、性別、高血壓、糖尿病、吸煙、嗜酒、鍛煉等因素進行一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患者胃病理變化與年齡、嗜酒有顯著關聯性(P<0.05),見表3。

表3 觀察組一元Logistic回歸分析
PPI是成年人消化不良或胃食管反流病(GERD)長期維持治療的常用藥物。PPI還可以與治療HP感染的抗生素聯合用于消化性潰瘍疾病(PUD)、非甾體類消炎藥(NSAIDs)引起的胃十二指腸潰瘍和分泌過多的疾病,如Zollinger-Ellison綜合征[4]。由于其適應證廣泛,臨床應用越來越頻繁。
質子泵抑制劑是一種H+-K+-ATP酶抑制劑,這是阻止胃酸分泌的最終環節,但因其對酸深度抑制從而掩蓋慢性活動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疾病(主要因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5],導致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消化性疾病漏診,造成不良的后果。據報道[6],平均使用PPI 6.5 d可使幽門螺桿菌陽性受試者的尿素呼氣試驗(UBT)變為陰性,并且至少持續2周的時間需要使用該藥以避免UBT結果假陰性[7]。由于幽門螺桿菌感染或持續的幽門螺桿菌胃炎漏診可能導致萎縮性胃炎,并伴有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和胃腺癌以及胃黏膜相關性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風險增加[4]。另外,在幽門螺桿菌胃炎患者中使用PPIs會引起胃炎模式的改變,從胃竇性胃炎轉變為以胃體為主的胃炎[8],并增加上皮細胞增殖[9]。
為了驗證長期使用PPI引起的不良后果,本研究選擇確診的HP胃炎患者61例,分成長期使用PPI治療的觀察組和未使用PPI治療的對照組,觀察2組患者C14尿素呼氣試驗陽性率及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胃黏膜相關性淋瘤發生情況。為了避免其他影響因素,研究首先對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生活習慣(吸煙、飲酒、鍛煉)、疾病史(高血壓、糖尿病)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顯示差異無統計學(P>0.05),從而排除了年齡、性別、生活習慣(吸煙、飲酒、鍛煉)、疾病史(高血壓、糖尿病)對本研究結果的影響。本研究采用無創HP抗體分型檢測,檢測的結果觀察組患者HP感染的陽性率為93.55%,對照組的陽性率為90.00%;而觀察組C14尿素呼氣試驗陽性率為16.12%,對照組的陽性率為96.67%。結果表明長期使用PPI的患者采用C14尿素呼氣試驗漏診HP胃炎的比例高達77.43%。由于觀察組患者C14尿素呼氣試驗漏診,HP感染沒有得到及時的控制,從而導致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和胃癌發生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
張萃鰲等[10]的研究發現PPIs停藥后,部分患者會產生酸反跳現象,而老年患者、有吸煙飲酒史患者是高發人群。酸反跳后又容易誘發酸性疾病,最多見的是幽門螺桿菌胃炎,而患者C14尿素呼氣試驗往往呈陰性,造成漏診。谷鐵波等[11-12]報道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可引發胃嗜鉻細胞的異常增生以及形成類瘤,建議對這些患者應每年進行1次胃鏡檢查積極預防類瘤的形成。PPI可促進幽門螺桿菌的定植并導致高胃泌素血癥,導致胃腸道惡性腫瘤的風險[13],GARCA RODRGUEZ等[14]的研究發現,長期應用PPI的患者食管癌風險增加5倍,胃癌風險增加4倍。侯明明[15]的研究顯示質子泵抑制劑與抗生素聯合用藥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在治療窗窄的血藥濃度時,會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率升高。
本研究31例長期使用PPI的幽門螺桿菌胃炎患者C14尿素呼氣試驗的陽性率只有16.12%,而沒有使用PPI的患者,C14尿素呼氣試驗的陽性率為96.67%。由于C14尿素呼氣試驗的陽性率低,造成幽門螺桿菌胃炎的漏診是引起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和胃癌以及胃黏膜相關性瘤發生的原因。本研究還對長期使用PPI的幽門螺桿菌胃炎患者有無胃病理變化進行了年齡、性別、高血壓、糖尿病、吸煙、嗜酒、鍛煉的關聯性分析,結果表明,年齡、嗜酒與長期使用PPI幽門螺桿菌胃炎患者發生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和胃癌有密切的關聯性,這與張萃鰲等[10]結果相似,與NASSER等[16]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結果顯示,C14尿素呼氣試驗對診斷HP胃炎的陽性率高于HP抗體分型檢測,但長期使用PPI的患者,C14尿素呼氣試驗檢測的陽性率極低,造成HP胃炎的漏診,從而引發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建議PPI使用半年以上的患者采用C14尿素呼氣試驗后還需進一步采用HP抗體分型檢測,確保患者得到合理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