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瑾
(江西財經大學醫院內科,南昌 330013)
癔癥,即分離障礙,是一類由精神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礙[1]152。起病與明顯的心理社會因素相關,可由各類壓力、刺激、暗示誘發[2]。大學生還處于心智尚不成熟時期,但必須經受各種社會現實考驗,學習、就業、社交等壓力巨大,心理困惑與問題導致本病近年來發病增多,給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很大危害。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江西財經大學醫院近年來收治的40例癔癥患者資料,提供臨床參考。
2013年5月至2021年5月本院急診收治的40例癔癥患者,均為江西財經大學在校學生,均符合癔癥診斷標準。其中女生38例(95%),男生2例(5%),年齡18~26歲,平均20.6歲。
1)抽搐和痙攣15例:一般在有人場合發作,癥狀可帶有痛苦等感情色彩,倒地動作緩慢,肢體抖動,雙手呈抓鉤狀,呼之不應,無口舌咬傷、二便失禁。查體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無縮小或擴大,對光反射存在,神經系統檢查陰性。暗示可暫停發作。2)淺快或過度換氣、惡心嘔吐、胸悶、呼吸困難等植物神經系統和內臟機能障礙13例(實驗室及其他客觀檢查無異常)。3)肢體癱瘓5例:表現為偏癱、截癱。查體肌力、肌張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4)情感暴發4例:打滾、哭喊、撕扯衣物、經安慰后可逐漸平靜。5)感覺障礙2例:四肢麻木、針刺感。6)聽覺障礙1例:雙耳突然失去聽力,但對背后的聲音可有瞬目反應,客觀檢查無陽性發現。40例患者發病均與受到各種精神刺激有關,主要由人際關系(15例)、學習就業(11例)、情感(9例)、家庭重大變故(4例)及其他(1例)問題誘發。
積極關注患者的癥狀,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給予支持性心理治療。暗示治療對患者的分離性神經癥狀有較好的療效,可分為覺醒時暗示和催眠暗示2種[3]。暗示治療時注意治療環境要安靜,所有無關人員離場,避免由于圍觀者的驚慌或關注過度給患者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加大治療難度。醫生在詢問病史及檢查過程中,態度應坦誠、接納、同情、關愛[1]39。例如冷時幫助躺在地面的患者,蓋好衣物,頭部墊好枕頭,防止著涼;熱時則把患者轉移到涼爽通風的環境。給清醒患者一杯溫水,待患者情緒穩定下來,在隱蔽前提下,傾聽患者訴說發病誘因,使其宣泄不良情緒。用實際行動贏得患者的信任,溫暖撫慰患者受傷的心靈,增強患者對醫生的信任。盡可能避免檢查過多,不必要的檢查往往會使病情進一步復雜化,不恰當的提示會使患者出現新的癥狀、體征[4]。
1.3.1 覺醒時暗示
診斷基本明確后,醫務人員簡單解釋患者身體上的不適癥狀是一種短暫的功能障礙,通過馬上要進行的治療很快可逐漸緩解、消失,并配合語言暗示,消除緊張心理,安撫穩定患者情緒。采用具有良性作用的正面語言暗示,鼓勵患者,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如:“你現在的抽搐、痙攣只是暫時的功能障礙,用藥后可以逐漸消失,不必擔心,病情沒有你想得那么嚴重,我們醫院經常治療你這種病癥,在這方面很有經驗的”。
1.3.2 檢查暗示
醫生對患者認真進行體格檢查,也有利于增進患者對醫生的信任,有利于治療效果。比如用聽診器仔細聽診,棉簽輕觸患者皮膚測試其觸覺,神經反射檢查(角膜反射、腹壁反射、跖反射、肱二頭肌、肱三頭肌等)。檢查同時輔之語言暗示,如:“還好,心跳現在正常了,之前跳得比較快”“檢查都正常,很快就會好起來的”。
1.3.3 藥物暗示
痙攣、抽搐發作頻繁可給予10%葡萄糖酸鈣、安定治療。10%葡萄糖酸鈣緩慢靜脈注射或靜脈點滴時,告訴患者:“這個藥專門治療你這種功能性抽搐,療效很好;你看,用藥后現在病情好多了,嘴唇、臉色紅潤了,剛接診時你臉色很蒼白,現在手腳也不抖了吧”。
1.3.4 其他針對性治療
過度通氣者用硬紙做喇叭狀,罩在患者口鼻,使呼出的二氧化碳部分回收,改善呼吸性堿中毒現象[5]。
40例患者經上述處理后癥狀逐漸緩解消失,均于當天出院。
癔癥的發病與遺傳、心理因素、社會文化等因素有關,多見于女性,男性少見,大多數發生在35歲之前[6]。大學生的整體心理機能尚未完全成熟,面臨現實困境如人際交往、考試、愛情、學習等問題時,往往會造成很大情緒波動,心理平衡失衡,如不及時排解,必然會引起焦慮、緊張,長久積累會導致生理病癥[7]。本研究中病例誘發事件主要有與室友沖突、戀愛情感糾紛、考試壓力、經濟壓力、網絡成癮荒廢學業面臨退學、家庭重大變故(親人去世、父母離異)、不被老師理解等。究其發生原因,大學生第一次遠離父母親人,獨自生活,由于飲食、語言、生活習慣等方面差異造成新環境的不適應;自我意識較強,缺乏換位思考,及家庭背景、社會背景的差異使得許多學生交際困難;大學學習方法與中學完全不同,缺乏心理準備,對所學專業不了解缺乏興趣,導致學習困難;情竇初開,尚缺乏對愛情正確處理的能力,導致諸多情感糾紛;虛擬的網絡可使大學生獲得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各種成功體驗,隨著網癮的逐漸加深加重,出現與人溝通困難,逃避現實、學業荒廢,隨之產生心理障礙;高校畢業生就業現實嚴峻,而大學生就業期望過于理想,導致求職路上挫折很多。繁重學習之余貧困生還承受著學費、生活費等巨大經濟壓力。
暗示療法在癔癥的治療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治療癔癥的經典方法[8]。暗示治療過程中應注意避免無關人員圍觀,創造安靜、安全環境,有利于緩解患者緊張不安焦躁情緒。通過多種方式對患者進行心理暗示,可以激發出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本院采用暗示療法對分離性神經癥狀療效顯著,與HENKER等[9]研究結果一致。藥物治療主要針對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同時可以強化心理治療效果。
癔癥是校醫院常見急診之一,如不及時采取正確處理措施,將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危害。臨床醫生應提高該病的認識,掌握病情特點,詢問病史及查體應全面細致、規范系統,并進行相應的輔助檢查以排除器質性病變。
全社會尤其是高校需給予大學生更多的關懷與支持,針對大學生廣泛存在的環境適應、情緒管理、人際交往、戀愛、網絡誘惑、學習擇業等問題開展心理教育,幫助大學生優化個性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節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