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虹,胡 云,龔艷艷,鄒 蘭,鄧蓓蓓
(江西省兒童醫院內分泌遺傳代謝科,南昌 330006)
1型糖尿病(T1DM)是兒童常見的慢性病,其發病率逐年上升,全球兒童和青少年T1DM患者人數約110萬,每年新確診患者約13萬,而我國發病率居全球第四位[1]。T1DM是由于因胰島β細胞破壞而導致胰島素絕對缺乏的一種終身性疾病,需長期通過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并且易受個人飲食及日常運動的影響。兒童T1DM患者由于年齡較小,缺乏疾病認知,加之注射胰島素帶來的疼痛等因素,T1DM患兒血糖控制并不理想,給患兒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以個案管理為中心的院外家庭干預屬于一種具有系統性、延續性的護理干預模式,可滿足T1DM患者整體性、連續性照護服務的需求,目前已廣泛應用于多種慢性疾病,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4],國外在糖尿病研究領域也已證實其顯著成效[5]。但在國內,糖尿病個案管理的開展仍存在巨大差距,尤其是在兒童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方面,國內研究的開展力度遠遠不足[6]。為了進一步驗證其效果,本研究將個案管理運用至兒童T1DM患者醫療服務中,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江西省兒童醫院住院的73例T1DM患兒,按住院號的奇偶分為試驗組34例和對照組39例。入選標準:1)符合WHO T1DM診斷標準;2)年齡6~14歲;3)研究期間病情相對穩定,無嚴重的糖尿病并發癥;4)意識清楚,無視力、聽力障礙,有良好的溝通能力;5)知情并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嚴重性器質性疾病;2)精神病等無法配合的患者。
對照組入院后常規給予糖尿病知識健康宣教,包括糖尿病基本知識、飲食原則、運動調節等。出院前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后續各種事項的指導,包括規范用藥、血糖監測和注意事項等。囑咐患兒6個月后返院復查。
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家庭個案管理模式。
1)建立個案管理小組,包括內分泌科主任醫師1名、住院醫師1名、糖尿病專科護士2名、責任護士2名、營養師1名。
2)由住院醫師篩選符合入選標準的新入院T1DM患兒進入標準收案流程。收集相應的臨床信息及其他相關信息,找出存在及潛在問題。
3)經個案管理小組及患者家屬綜合分析患兒的實際情況及預期目標,制定一套個體化并且切實可行的計劃,完成時間為6個月。
4)根據擬定的計劃,由專科護士及責任護士實時記錄計劃完成情況及遇到的問題,及時反饋主任醫師、營養師,及時調整不適宜的計劃以確保計劃的有效性。
5)計劃完成后及時返院復查。
記錄2組患兒的非計劃再入院率。分別在護理干預前和干預6個月后測量2組患者空腹血糖、體重及糖化血紅蛋白(HbAlc)。應用密西根糖尿病中心糖尿病知識測試問卷量表中文版[7]檢測患兒的健康知識。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8]評估2組患兒生活質量,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采用糖尿病自護行為量表6(SDSCA-6)[9]評估患者的自護能力,評分越高表明患者自護能力越強。

2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基線資料的比較
出院后,對照組的非計劃再次入院率為15.4%(6/39),試驗組為2.9%(1/34),2組非計劃再次入院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113)。
出院6個月后返院復查,2組體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空腹血糖、HbAlc低于對照組,知識測試、SF-36及SDSCA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2組返院復查各指標情況的比較
鑒于T1DM的疾病特點,患兒需要終身使用胰島素治療,出院后規范和規律使用胰島素是長期控制疾病的根本。而兒童T1MD患者由于年紀較小認知有限,對于糖尿病的治療和平素飲食的控制配合度遠不如成年人,對血糖的控制不甚理想。以家庭為中心的個案管理是包括家庭、患兒及專業醫療團隊共同參與的一種計劃、提供和評價醫療護理的方法,既往已有多項研究提示該護理模式明顯改善了T1MD患兒的家庭壓力、生活質量和血糖控制:KEEHNER ENGELKE等[10]研究表明對小兒糖尿病實施個案管理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洪顏等[11]研究亦發現在T1MD患兒中實施個體化管理可有效幫助控制HbAlc值,改善患兒生活質量。在本研究中,試驗組半年后返院的空腹血糖及HbAlc均低于對照組,非計劃返院率較對照組有降低趨勢,但差異尚無統計學意義,可能與樣本量太少相關。經過個案管理護理模式的患兒,對健康知識的掌握度顯著增加,且自護能力及生活質量優于對照組,充分證實了個案管理模式在兒童T1DM中的優勢。
綜上所述,給予兒童T1MD患者個案管理,可有效控制患兒血糖水平,提高患兒自護能力,改善患兒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