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麗
(商丘市立醫院神經內科,河南 商丘 476100)
中風后吞咽困難屬中風患者常見并發癥,具有較高發病率,約占比中風后并發癥全部類型30%~40%左右,患者臨床多表現為吞咽困難、咀嚼費力、飲水嗆咳等癥狀,嚴重影響其身體健康[1-3]。予以中風后吞咽困難患者科學、合理護理干預對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具有積極意義[4]。跨理論模型(TTM)護理模式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轉變理論護理模式,核心理念是改變個體行為,幫助改變者建立健康行為,其作為綜合性及一體化的心理學研究方法,目前在國際領域應用廣泛,且在健康行為改變方面應用很成功[5]。TTM護理模式應用于慢阻肺、白癜風等患者護理過程中,可有效提升其生活質量[5-6]。鏈式護理模式在臨床應用范圍較廣泛,可提升患者遵醫行為及生活質量[7]。本研究探討鏈式護理模式聯合TTM干預對中風后吞咽困難患者吞咽功能、生活質量等的效果。
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商丘市市立醫院收治的中風后吞咽困難患者120例,2019年1—12月入院的60例患者為對照組,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入院的60例患者為觀察組。觀察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齡52~68(60.47±2.86)歲,體重指數(BMI)18.8~27.5(23.07±1.43)kg·m-2,標準吞咽功能評價量表(SSA)[8]評分34~37(35.68±2.23)分。對照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齡50~67(59.58±2.93)歲,BMI 18.4~27.3(22.82±1.39)kg·m-2,SSA評分34~37(35.04±2.48)分。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準。
1)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9]中風相關診斷標準;②經吞咽造影檢查證實為存在吞咽困難癥狀;③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2)排除標準:①認知功能不全;②伴惡性腫瘤;③嚴重器質性疾病;④精神疾病史;⑤全身免疫性疾病;⑥其他因素致使吞咽困難;⑦咽、喉局部病變;⑧聾啞人。
對照組予以TTM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鏈式護理模式干預。
1.3.1 TTM干預
1)前意向階段:健康宣教,依照患者意愿,選擇適宜方式進行,如iPad視頻播放、錄音播放、面對面訪談等,內容包括病癥相關知識、飲食及用藥指導、康復功能訓練指導等。
2)意向階段:護理人員積極與患者交流,過程中,注重強調中風后吞咽困難相關危險因素,喚起其改變目標行為意識。
3)準備階段:對患者所做出改變行為予以肯定、鼓勵,加強其改善行為信心及決心,通過案例影響法,以提升其護理依從性。
4)行動階段:與患者進行深度交流,共同探討其現存問題,針對錯誤或不恰當行為予以科學、合理糾正,幫助其建立健康行為,養成良好習慣。
5)維持階段:以誘導式詢問法了解其心理感受,針對具體情況予以合理指導,并教授其負性情緒調節方法,如正念療法、音樂療法等,同時囑其家屬多陪伴多鼓勵患者,讓其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愛與關懷”。
6)隨訪:出院時,為其提供科室電話,囑有任何疑慮均可致電科室,此外,告知其出院后會通過電話形式對其進行跟蹤指導;1個月隨訪2次,內容包括了解其病情改善情況、解答內心困惑、問題、告知復診時間等,共隨訪3個月。
1.3.2 鏈式護理
1)建立干預小組,包括主任醫師1名、主治醫師1名、副主任護師2名、主管護師2名、專科護師3名、吞咽康復治療師1名、責任護士2名、社區護士1名,要求學歷均在本科及以上,且專業鏈式護理培訓考核合格。
2)院內鏈式護理干預:患者入院后,由主治醫師對其進行接診并開具醫囑,而后轉交于吞咽康復治療師對其吞咽功能進行評估,依照其吞咽困難程度,為其制定針對性干預方案,如飲食、吞咽功能訓練等,由責任護士負責干預措施落實。
3)出院前1周:①專科護士采用親身演示方式教授患者家屬正確的吞咽功能檢查方法,讓其進行一輪操作示范,針對其不正確或不恰當方式進行合理指導,直至其掌握;②依照患者病情,予以患者家屬針對性吞咽康復技術指導,如冰刺激舌頭、舌頭牽拉、舌肌力鍛煉、口唇閉合等;③對患者家屬進行進食指導,內容包括經口進食、鼻飼管進食等,并為其指導正確口腔護理方法、注意事項、飲食方案規劃等,同時對其強調患者進食后及睡前的口腔護理重要性及必要性,引起其重視,依照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及實施;④教授患者家屬急救處理方法,幫助其掌握患者病癥復發正確處理方式,如誤吸等。
4)院外鏈式護理干預:專科護士為患者建立詳細電子健康檔案,并建立微信群、微信公眾號,指導患者添加,同時指導其關注相關微信公眾號,告知微信群及公眾號使用方法及目的,定期發布病癥相關知識,每周1次;此外,專科護士將其健康檔案轉入患者所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并與社區護士做好交接工作,做到無縫隙護理服務。
對比2組干預前、干預后(出院后3個月)SSA、家庭照顧者照顧能力測量表(FCTI)及吞咽生存質量評估量表(SWAL-QOL)評分。
1)SSA評分:分3步進行評分,第1步對包含意識水平、頭部和軀干部控制,唇控制等8個項目進行評分,分值為8~23分;第2步讓患者吞咽5 mL水3次,觀察是否有口角流水、吞咽時有喉部運動等情況,分值為5~11分;第3步讓患者吞咽60 mL水,觀察是否能夠全部飲完、咳嗽等情況,分值為5~12分;該量表總分為18~46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吞咽功能越優。
2)家庭照顧者照顧能力測量表(FCTI)評分:分為25個項目,每個項目從極困難、困難到不困難分別為0、1、2分,總分0~50分,分值越低表示家屬照護能力越差[10]。
3)吞咽生存質量評估量表(SWAL-QOL)評分:分為軀體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4個維度共44個項目,每個項目1~5分,總分44~22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存質量越好[11]。

干預后,2組SSA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01或P<0.05)。見表1。

表1 2組SSA評分對比 分
干預后,2組FCTI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01或P<0.05)。見表2。

表2 2組FCTI評分比較 分
干預后,2組SWAL-QOL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01或P<0.05)。見表3。

表3 2組SWAL-QOL評分比較 分
中風后由于大腦運動神經元受損、雙側皮質延髓束,致使無法支配延髓運動性神經核及三叉神經運動核,從而致使吞咽困難發生,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2-13]。臨床應采取有效干預措施,以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TTM是在多種行為理論基礎上,綜合形成有目的、有系統的行為改變理論,其核心內容是如何改變不良行為、建立健康行為、保持健康行為。鏈式護理模式是由吞咽專科護士、專科醫生、吞咽康復治療師、社區護士、患者及其家屬組成的全程護理方案實施鏈,可使患者在治療期間,接受無縫隙護理服務,對提升其遵醫行為具有積極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出院后3個月SSA評分較對照組低,FCTI評分較對照組高(均P<0.05),由此可見,鏈式護理模式聯合TTM干預應用于中風后吞咽困難患者可有效改善其吞咽功能,提高其家屬照護能力。分析原因為,護理人員依照患者意愿,選擇適宜健康宣教方式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利于提高其對自身病癥認知度,對其強調中風后吞咽困難相關危險因素,利于喚起其改變目標行為意識,促進其保持良好健康行為及護理依從性,加之鏈式護理模式干預,由不同級別,且具有多年護理工作經驗的專業醫護人員(吞咽康復治療師、專科護士等)參與,對患者進行全面、科學評估,及時發現其所存問題,并進行及時干預,利于患者獲得更為全面的專業護理,進而可改變既往團隊技術力量不足之處;同時為其家屬提供專業、科學吞咽功能檢查方法、提供專業吞咽康復技術、進食及急救處理方法指導,進而可有效提升其照護能力,對患者病情改善具有積極意義。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出院后3個月SWAL-QOL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說明鏈式護理模式聯合TTM干預應用于中風后吞咽困難患者可有效提升其生活質量。筆者認為,這可能與患者家屬照護能力提升、患者吞咽功能獲得較大改善有關。
綜上,鏈式護理模式聯合TTM干預應用于中風后吞咽困難患者可有效改善其吞咽功能,提高其家屬照護能力,提升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