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西方警事科學的演進歷程及其啟示

2022-06-06 07:24:42吳海榮
四川警察學院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學科科學研究

吳海榮

警事科學(Police Science)是研究警察(police)機構和警務(policing)過程的科學①。作為一門應用型科學,它結合了警務領域其他相鄰學科的研究方法和主題。它包括警察所從事的所有工作以及外部對警務和公共秩序產生影響的所有方面。警事科學試圖解釋事實,獲取有關警務實踐的知識,以便進行概括和預測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況②。目前,它在西方警學界還只是一個學術工作術語,用來描述警事研究正如何走向一個被接受和確立的學科。

現代警務制度起源于西方社會,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國家警事科學研究和警察教育走在世界前列。但是,西方學者對警事研究更多的是專注于某一個警務問題或警務行為開展專題研究,缺少研究的系統性,很少將警事研究上升到學科建設的高度,尤其是將科學哲學的觀點和警事科學學科建設結合起來。例如,2013 年,德國警學者克斯滕(Kersten)和伯查德(Burchard)曾對德國警事科學的歷史和觀點進行了細致的分析,但他們既沒有說明什么是警事科學,也沒有討論這門學科是否真的存在[1]。2017 年歐洲警察科學與研究公報(European Police Science and Research Bulletin)特刊刊登了主題為“歐洲警事科學與實踐”的一系列警事研究的成果,但是這些論文都沒有基于學科形成的視角對警事科學研究進行分析,只是認為警事研究缺乏適宜的外部環境或者缺乏發表和交流警事研究成果的專業學術期刊或年度論壇等[2]。目前為止,西方可見文獻中只有克里斯托夫·內格爾(ChristofNagel)和安東尼奧·維拉(AntonioVera)就西方警事科學是否是一門已經成形的學科進行過嘗試性探討[3]。國內學者也對西方警事科學開展過研究并形成了部分成果,例如王大偉的《西方警察科學的引進與啟迪》,張兆端的《中西警察研究史述要》,孫中華、梁輝的《中西警察學研究的區別與聯系》等。目前,國內學者對西方警事研究的成果多是按時間先后介紹西方警事研究進展,對中西警事科學的比較研究也多是內容上的比較,缺乏對西方警事科學演進研究發展脈絡的系統研究。對中國警事科學學科自身形成的規律性認識也不夠,更沒有上升到基于科學哲學視角的學科建設的高度。學科是專業發展的依托和基礎,而專業又是學科人才培養的基地。公安高等教育改革離不開科學研究的支撐,一流學科和一流專業建設成為當下中國警察高等教育改革的重點。因此,對西方警事科學的演進歷程進行檢視,借鑒西方警事科學研究的優點,回避其缺陷,定位中國警事科學發展的科學方向,以及探索如何和西方警事科學研究接軌,這都是當前中國警學研究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在梳理西方警事科學研究的相關文獻和社會科學哲學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西方學者斯托克(Stock)和克里斯托夫·內格爾(ChristofNagel)等提出的社會學學科形成階段的理論模型,對西方警事科學的演進和發展歷程以及目前面臨的困境進行了分析,并創新性的提出構建中國警事科學學科的對策和建議。

一、西方警事科學的演進歷程

西方學界對新興科學學科的研究早期大多都集中在自然科學上,科學哲學家庫恩(Kuhn)以物理學等自然科學學科的發展作為例,區分了常規科學和“科學革命”,認為學科發展遵循進化生物學的邏輯,只有在“科學革命”之后才會形成新的科學生態位,即新的科學領域出現突然、劇烈和根本性變革,發生“科學革命”“范式轉換”之后才會形成新的科學[4]。后來學者們發現這些觀點移植到社會科學學科并不合適。“科學革命”在社會科學中很少見,社會科學是漸進式而非根本性變革。科學哲學家斯托克(Stock)在總結了社會科學學科的發展歷史后提出社會學學科發展需要經歷萌芽、解放和鞏固三個階段,并總結了從一個階段進入下一個階段需要的各種條件[3]。一門科學學科的萌芽開始于其他學科的科學家對某一領域的研究,這些跨學科的研究成果積累起來,就逐漸形成了新的科學學科。因此,“新”就體現在“現有”的跨學科性。新學科在解放階段的穩定性取決于使用共同的理論框架來開展研究工作,并且該框架下的研究能夠展現出“生產性”和“激活”創造力,前者提供了問題的解決方案,后者則啟動了該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新的社會科學的萌芽和解放階段與認識論有關,但它最終鞏固則發生在可操作化的制度層面。因此,一門新學科的形成和發展根本上取決于學科制度結構的發展。

(一)基于認識論的維度:萌芽階段與解放階段的警事科學

西方社會關于警事的專門研究活動出現較早,18 世紀末就開始了對職業警察制度的探索。英國學者特里克·科奎豪恩(Patrick coquehoun,1795)在《論倫敦警察》一書中提出:“警察應該被看作一個新的學科”。西方關于警事的研究主要始于對警察暴力的分析和擔憂。1829 年,英國內政大臣羅伯特·比爾(Robert bill)在《警察訓令》中指出:警察對待公眾要講究文明禮貌、警察行為要獲得合法性支持、警察要有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等。奧地利的漢斯·格羅斯(Hans Gross,1892 年)提出為了提高偵查犯罪的準確性和效率,應采用有助于分析犯罪現場的科學程序和技術程序。盡管美國學者福斯迪克(Brian Fosdick)于1915 年和1920 年就先后出版《歐洲警察體制》《美國警察體制》等研究成果[5]。英國在1928 年也出版了專門研究英國警察部隊的工作、組織、歷史的警察類雜志。不過,著名警學家羅伯特·雷納(Robert Reiner)認為西方“對警務正式的學術研究只有大約50 年的歷史”“與大多數學科相比仍然很年輕”[3]。1950、60 年代,西方警事科學都處于萌芽階段。20 世紀60、70 年代,這些活動才達到臨界點,標志之一就是沙利文(Sullivan)1966 年在《警察學導論》教科書中介紹警事科學[6]。當時警事科學研究的內容就是警察機構和警務活動,這種認識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變得更加突出和清晰。相關研究活動的跨學科特征也變得尤為明顯,從1960 年代到1980 年代,大多數學者的警事研究都是在犯罪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其它學科中跨學科進行的。

警事科學從萌芽階段到解放階段的過渡始于1970 年代初,并在1980 年代繼續發展,警務領域共用或通用的理論框架使用越來越多,新理論生成和假設檢驗研究活動在20 世紀90 年代急劇增加。70 年代到90 年代這20 年中,越來越多的學術研究人員將“符號互動論”“標簽法”等理論應用于警務,并開展了相關理論和實證研究[3]。90 年代,研究從宏觀理論轉向以政策為導向、以控制犯罪為重點,警務科學知識的產生進一步加快,這些研究發展的一個重要結果就是犯罪科學出現。犯罪科學與警事科學有明顯的重疊,然而,警事科學的范圍遠遠超出了研究、理解和控制犯罪的范圍。圍繞這些區別的爭論也表明警事研究處于多個研究領域的交叉點,因此警事科學具有明顯的跨學科性,研究范圍廣泛,包括警察管理、警察專業化、警民關系和警察執法問題以及涉及刑技偵查的警務技術等等。這些研究活動生成了大量的文獻,其中包括一些經典文獻,例如,班頓(Banton,1964)的《社區警察》,比特納(BittNer,1973)的《警察在現代社會中的職能》或曼寧(Manning,1977)的《警事工作:警務工作的社會組織》,羅伯特·雷納(Robert Reiner,1984)的《警察與政治》,以及“社區警務”“鄰里守望”“破窗警務”“問題導向警務”或“循證警務”“無增長改善論”等大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7]。在警事科學理研究成果豐產的同時,西方警務技術研發也成就卓著,發明了筆跡檢驗技術、識別犯罪的“貝特林體系”、犯罪指紋學、犯罪手法分類法、痕跡檢驗、刑事理化檢驗、犯罪心理測試、DNA 檢測等警用技術。總的來說,僅從純粹認識論的角度來看,西方警事科學是一門無可爭議的科學學科。當然,上述研究的發展主要反映了英美警事科學的情況,其他西方國家的警事科學進步明顯落后于英美兩國。例如,德國20 世紀60 年代初開始警事研究,這項研究也大多涉及犯罪學。在隨后的幾十年中,德國學者加快了對警務新知識的生產,但直到20 世紀90 年代初,才開始就警事活動進行數量和質量都較高的跨學科探究。然而,在杰出并且產生重大影響的警務研究中,德國等中東歐學者的研究成果較少,其中一個原因是受語言文字的影響,英美研究人員創造的警務新科學知識多用英語發表的,由于英語的通用性,其成果能夠迅速在世界范圍內傳播。盡管警察制度(例如,集中與分散)和法律傳統(普通法與民法)存在重大差異,將英美警事研究的一些發現應用于歐洲、非洲或亞洲警察隊伍時也存在一定困難,但就警事科學的認識論出現而言,警事研究成果沒有特定的國家差異。不過,隨后的鞏固階段則主要取決于是否在國家層面建立了相應的制度結構。

(二)基于制度主義的維度:鞏固階段的警事科學

學科制度在科學知識的豐富和學科獨立及成熟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制度主義的概念理論和警務制度之間存在明顯的契合度,但是,以前很少有基于制度分析視角的警事研究。根據迪馬吉奧和(DiMaggio)等的觀點,制度結構產生基于四個條件。第一,該領域組織之間的互動增加,例如,定期舉辦的國際和國內學術會議、專職人員的咨詢交流活動。第二,出現了明確界定的組織間最具有影響力的統治結構和聯盟模式,學術中心——邊緣結構的制度化,例如:由中央委員會或主要參與者分配科學研究資金。第三,組織必須應付的信息負荷增加,即學術信息流動增加,例如,研究結果交流、專業人士教育培訓計劃、出版正式書籍期刊等。第四,形成一個清晰的共同的意義系統,即出現該研究領域的集體共同認同的定義和概念,形成專業協會的組織。西方社會科學哲學家們認為這四個條件也是科學學科制度化必不可少的基礎,其為評估類似警事科學這樣的新科學學科的形成提供了指導和依據[8]。

1.組織間聯系的密度增加

科學研究中最常見的組織間聯系形式是通過各種會議為參與者提供相互展示和討論研究成果的機會。這種情況已普遍存在于所有已建立的學科中,并且在21 世紀的全球化環境中,參會的科學家通常來自不同國家。此類活動在警事科學中非常罕見,而且組織的規模要小得多。目前,較著名的國際警察局長協會或蘇格蘭警務研究所的年會活動明顯無法與其它學科的國際研究會議相比,法學或犯罪學領域的大型會議也不會冠以警事科學的名稱。只有由歐盟執法培訓機構組織的極少數會議勉強稱得上國際警事科學會議,不過,其議題范圍重點限于歐洲,而且與會者的人數不多,會議規模一般。和已建立的學科相比,西方警事科學領域的組織間聯系密度總體上相當低,警事研究人員之間的跨境合作尤其不足[2]。從而不利于警察科學作為一門獨立科學學科的地位。

2“中心-邊緣”結構的制度化

西方警察機構內部和機構之間存在明確的統治和聯盟模式,警事研究機構之間的情況則各不相同。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出現了形式和范圍大不相同的“中心-邊緣”結構。例如,英國內政部利用擁有的財政資源贊助了大量的警事研究活動,因此,內政部在該領域發揮著主導作用。德國聯邦教育和研究部的民事安全研究項目和2006年成立的德國警察大學在分散的德國聯邦警察系統中扮演警事科學研究中心樞紐的作用。德國警察大學是一所由全德國聯邦州政府內政部資助的專業大學,它為來自德國各地的警察提供為期兩年的公共行政——警察公共管理碩士課程,學員在成功獲得學位后會被提升到更高的警察部門。德國警察大學是分散的德國聯邦警察系統中唯一不歸屬于19 個獨立警察部隊之一的機構,它是研討德國警事學術與實踐之間最重要的機構。在德國警事科學研究和教學系統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美國司法項目辦公室也扮演著類似的角色。歐盟憑借“地平線2020 計劃”項目中“安全社會”部分的數百萬美元項目資金或歐盟執法培訓機構(CEPOL)不斷增長的活動成為歐洲警事研究的主導者[3]。因此,大多數西方國家的警事研究領域都存在“中心-邊緣”結構,支持警事科學作為一門科學學科的地位。

3.不斷增加的信息交流

反映科學環境中信息交流的最明顯媒介是學術期刊。學術期刊不僅發表科學研究傳播研究成果,而且還審查提交的稿件,以確保其質量符合學術標準。英美兩國都有專注于研究警務問題的專業期刊,然而,它們的科學性質各不相同。另一個反映學術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是學術學位課程。西方有大量的專注于警務的學術學位課程,并在其課程或實務名稱中明確包含屬于警事科學或警事研究的術語,尤其是在英美國家。突出的例子是美國紐約約翰杰刑事司法學院的警察研究專業理學學士課程,英國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高級警務研究的哲學碩士和博士課程。在英格蘭和威爾士,中央政府于2012 年成立了警務學院,它屬于警察部隊的專業協會,并建立了警察資格教育框架(PQEF)[9]。此外,還存在大量具有數十年悠久傳統的權威期刊,例如,《國際警察科學與管理雜志》《歐洲警務研究雜志》。因此,這些期刊和上述學位課程的存在有利于強化警事科學作為一門科學學科的地位。不過,西方其他一些國家學術交流的情況就要差很多,例如,德國只有兩種勉強稱得上科學期刊的雜志定期發表有關警務問題的研究論文,兩者也都沒有使用雙盲同行評審過程。德國警察大學也有碩士學位課程,其名稱是“公共行政——警察公共管理”,其課程幾乎沒有提到“警事科學”或“警事研究”等術語。英美兩國外的西方國家警事科學領域的學術信息交流明顯不夠,從而弱化了警事科學作為科學學科的地位。

4.研究領域的統一定義

西方警察高等教育學位名稱中“警事科學”一詞的特殊缺失表明了警事科學成為一門科學學科最重要的障礙:在參與該科學領域的組織和個人相互之間缺乏共同的學術意義系統。在已建立的科學學科中,學科名稱用于研究項目、學術部門、教授職位等的名稱。例如,在物理學科中,學生獲得物理學位,成為物理學家,可能成為國際物理學聯盟的成員,并可參加國際物理學術大會,了解本科學領域的最新發展。在警務領域,只有在英美獲得警務科學學位是可能的,甚至那些警事研究最負盛名的大學也更喜歡其他學科的名稱,例如“刑事司法”或者“犯罪學”。一些學術機構如紐約城市大學約翰杰刑事司法學院,英國卡迪夫大學也會聘請警事科學教授。但絕大多數警務領域的研究人員是在犯罪學、刑事司法或公共管理部門工作。在德國,只有波鴻魯爾大學(RUB)有一個警事科學教授職位,職位名稱是“犯罪學和警事科學”[3]。據不完全調查,目前在國家或國際層面上沒有重要的專業協會明確關注警事科學并使用相應的名稱,例如,沒有美國警事科學協會,沒有德國警事科學協會,也沒有國際警事科學協會。總之,從參與該科學領域的組織和個人相互溝通和交流的角度上說,警事科學研究領域的統一定義存在重大缺陷。因此,西方警界學者認為“警事科學中幾乎沒有科學共同體,警事科學也不具有科學學科的地位。”[6]

二、西方警事科學發展評析

西方學界的警事研究基本遵循行為主義社會學的研究范式。行為主義社會學主張從個人和客觀性出發來解釋個人的外顯行為,然后再將個人行為擴大到人際交換領域,使之成為能解釋社會現象的理論。行為主義社會學的研究范式在社會工作理論和實務科學化方面曾經成效顯著,但由于忽略了組織和制度對個體行為的影響,其研究方法和理論無法解釋世界復雜的變化。西方警事研究注重警務實踐,以警務行為為主要對象,多量化實證而少組織建構,西方追求實用和效率的警察文化又進一步弱化了警事研究的學理和制度建設。因此,西方警事研究在取得豐富成果的同時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目前為止,西方警事研究滿足了科學學科的認識論先決條件,相應的學科制度化建設只在英美等少數國家局部出現。西方警事研究學術交流中最明顯的缺點是缺乏健全的、有充分依據和公認的統一定義,很少涉及到警事科學學科建設的制度化方面。西方學者克里斯托夫·內格爾(ChristofNagel)和安東尼奧·維拉(AntonioVera)在斯托克(Stock)等學者的理論基礎上進一步細化了社會學學科演進和發展的理論模型[3]。

圖1 新科學學科出現的階段

按照這個模型,目前西方警事科學發展處于第二和第三階段之間,因此不是一門完整意義上的科學學科。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西方警事科學滿足了科學學科的先決條件。但是,相應制度結構的發展仍然不完整。即使在擁有最悠久的警務研究傳統和最發達學術機構的英美國家,警事科學也不是一門正式的科學學科。在歐洲的其他國家,進展就更為緩慢。例如,關于警事科學是否應該在德國具有科學學科地位的仍在爭論中。2006 年德國警察大學成立時,其主要使命就是“培育和發展警事科學”。政府和學校的官方文件也都明確主張將警事科學制度化為德國的一門科學學科。2007 年德國警察大學設立了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命名為“警事科學”的教授職位。不過,2013 年學校又修改了先前旨在將警事科學建立為獨立科學學科的戰略。西方警事科學學科不發達,對其研究成果傳播帶來了不利影響。盡管在犯罪學、社會學、公共行政等幾個不同科學學科框架中對警務進行研究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是,西方學界也認為,就警察的合法性和專業化而言,警事科學向一門獨立科學學科發展顯然是必要的,來自英國“警察教育資格框架”(PEQF)項目的實證研究揭示與犯罪學緊密相關但是比犯罪學涵蓋的范圍更大的警事科學將非常利于“循證警務”(EBP)的發展,也更加有利于警察職業化和警務人才的培養[10]。警事科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能夠促進從業人員和政策制定者獲得專門開展警事科學研究的機會,因為他們就不再需要在一系列其它學科中尋找相關工作。此外,對警事領域的更大關注可能會促進警事科學家使用更合適、更易于理解的語言撰寫他們的出版物,以改善其研究成果的傳播。警事科學不發達的一個重要不利影響就是學科建設和知識生產的“合法性”喪失。學科發展的環境不僅需要知識生產效率的技術環境,同時還需要有制度環境,即一個學科所處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會規范等為人們“廣為接受”的社會事實,即獲得“合法性”。在這種合法性的庇護下,學科發展的規則會進一步精細化,規則也促使學科涉及組織獲得資源和穩定性,提高組織生存的可能性,從而促進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實際上,高效的警務實踐活動也需要和支持警事科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9]。在許多情況下,警察機構追求純粹的技術目標,例如,維持社會治安,但是也并不能忽略掉一個事實,即維護警察機構的“合法性”外衣是非常重要的。警務組織合法性不僅指公眾對警察的看法,還指其在國內外的機構間交流中獲得認可。西方警學界也認為由于組織場域的制度化與其專業化密切相關。獨立的警事科學學科的制度功能有助于培養和維護現代化、專業化、公開透明的警察隊伍形象,讓從業人員獲得“邏輯自信”[8]。因此,進一步發展警事科學,使其成為一門成熟的科學學科對于警察領導人、公共行政人員和政策制定者來說都是必需的。但是,由于各國管理體制的差異和分割,要實現這一目標,西方警界還面臨很多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例如,創建專門的研究警事科學的學術機構,制定相應的研究計劃,建立大學警事研究中心以便讓高校成為警事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立專業協會來組織具有明確科學特征的警事問題會議或代表大會。建立科學期刊采用雙盲同行評審程序發表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措施是提高參與警事研究的組織和個人相互間的學術交流,尤其是需要結束“警事科學”一詞在學術機構和學位課程名稱中很少提及的情況。

三、西方警事科學發展對我國警事科學學科建設的啟示

警事科學是警察和警務學術的基本科學,同時也是警察教育的主體學科,事關警察教育健康發展和高素質警察后備人才的培養。國內學者在不同歷史時期從不同角度對中國警事開展了研究。通過多年的努力,警事研究的成果已經得到了有關學術機構和管理部門的肯定,其中一些相關學科名稱得到了學術界的承認,高等教育系統已將其中一部分列入專業學科目錄。但是,中國警學界的警事研究起步較晚,目前中國警事研究同樣面臨推進和完善學科建設的任務和困境。

首先,中國警事科學研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共同體,缺乏該研究領域的統一定義及以其為支撐的學科體系,導致警事科學學科建設進展遲緩,鮮有創新生成的統一理論或原理出現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缺乏一個學界廣泛認同的警事科學的學科名稱或概念。警事科學作為一門學問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對于什么是“警事科學”國內沒有成熟的統一定義。甚至到目前為止,警察教育界、學術界對于“公安”與“警察”是一個概念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公安學”與“警察學”到底是什么關系等問題仍存在分歧④,“警事科學”或“警事學”更加很少有人提及。國內較嚴謹的學者涉及到警察學或公安學的論文大多有關于名稱的注釋或說明⑤。第二,沒有明晰的警事科學研究內容。西方國家警事科學研究范圍也并不十分清晰,但研究內容是明確的,即警事科學是“研究警察機構和警務過程的科學”。第三,缺乏明確的冠以警事科學名稱的學術交流會⑥。國內學界舉辦過很多與警察職業活動或內容有關的學術會議,會議多以犯罪學或法學等相關學科的名稱出現。其中部分內容與警務密切相關,例如,中國法學會警察法學研究會2020 年年會論壇中,有學者發言題目為《新時代楓橋警務模式的創新發展》《警察酒精檢測權行使與救濟》等⑦。這樣的情況也正好說明中國警事科學尚未成為一門真正獨立意義上的科學,沒有獲得學術上的“合法性”。

其次,警事科學至今還沒有形成獨立系統的學科體系,嚴重制約了警察高等教育的發展。盡管中國警察高等教育近幾十年來發展很快,但是,在實際工作中,警察高等教育被嚴重分割,缺乏宏觀上的統一指導和管理,缺乏“趨同性”。我國的警察高等教育大體分為兩類。一是公安部和省級公安機關管理的公安警察院校,二是司法部和省級司法行政機關管理的司法警察院校。兩類警察管理部門及其所屬的教育科研機構在警察教育和科研交流時條塊分割明顯,課題申報和學術交流大多在各種行業內部進行。警事科學及相關專業在學科體系的歸屬邏輯上不夠清晰,讓人困惑。警事科學在國家學科分類和專業目錄中缺乏獨立的地位。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11](下簡稱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和《授予博士、碩士學位與培養研究生學科專業目錄》[12]沒有明確命名的警事科學學科或專業(也沒有警務學或警察學)。同時,在《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中,被人們習慣統稱為“軍警類院校”之一的軍事高等教育中則有和“法學”并列的“軍事學”學科,其下設有“軍事理論”“軍事心理學”“軍隊指揮學”等一級學科以及相對應的“軍事情報學”等二級學科。在《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中與警務工作緊密有關的“刑事偵查學”則屬于為法學下一級學科“部門法學”中的一個二級學科。又例如,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1 年)[13]中“公安學類”專業歸屬于法學門類,“公安技術類”專業則歸屬于工學門類,而在《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2015)[14]中則設置“公安與司法大類”,和警務行為相關的“警察管理”“刑事科學技術”等專業歸為公安類,將同樣和警務行為密切的“司法警務”“刑事偵查技術”等專業則列入法律司法類。又例如,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1 年)中有“司法警察學”專業,其緊靠“國際經貿規則”專業設置在法學類下面,同時,公安學下面又沒有設置類似“公安警察學”類的專業。目前,警察高等教育的課程或專業名稱多以警務行為命名,這種按行為差異而不按學科知識體系作為課程分類設置標準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存疑。同時,由于警務行為本身的多樣性,還會出現和課程相配套的教材建設跟不上課程名稱的變換速度。盡管當前警察(公安)高等教育界大力開展教材建設,但一些警事科學類的教材建設依然嚴重落后于現實的需要。與此同時,還會出現因忙于應對新課程教材建設而忽略已有的較為成熟學科的教材建設情況。例如,很多警察學院(公安或司法警官院校)都開設有“世界警察概論”課程,目前多采用2008 年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世界警察概論》作為教材,盡管一線任課教師覺得該課程的教材內容急需補充更新,又難以找到適宜替換的新教材。更為嚴重的是一些“緊跟現實需要”新設置的警務類課程沒有正規出版的紙質教材,要么是教師臨時自編的講義,有的甚至連講義都沒有,這樣的情況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制約了警察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國內學者發表和出版有相當數量與警事相關的學科建設類的論文和著述。例如,李坤生的《對“警察學”及其學科體系建設的構想》,余茂焱的《關于警察高等教育學科建設問題的宏觀思考》和聶英斌、盧建軍的《新時代中國警察學理論創新發展論綱》等。不過,對學科體系建設一些根基性問題,尤其是研究領域的核心概念一直充滿分歧和爭議。例如,早在上個世紀80 年代,在警學界的基礎研究中就開始注意區分研討“公安”與“警察”的異同,至今幾乎每一研討公安學科構建和基本理論的著述都要提及“警察”或“公安”二者的關系問題[15]。2011 年3 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批準,公安學和公安技術被分別列入《授予學位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 年)中法學及工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這本是警學界的一件大好事,但是,這個目錄公布后,就有學者對這樣的分類是否科學感到困惑和質疑[16]。盡管存在諸多爭議和分歧,不過,中國警學界的主流學者還是在一些觀點上形成基本共識,例如,無論是作為動詞還是名詞的警察都不等于公安,公安工作也不能簡單等同于是警察工作或警務工作。公安學也不等于警察學或警務學或警事科學⑧。狹義的公安學范圍較小,而廣義的公安學又是一個范圍非常大的學科體系。警事科學包含的警務學和警察學是對社會公共安全狀態實現途徑的具體細化研究,有其自有獨立存在的意義和價值[17]。而且,學界也做了很多工作來試圖消除分歧,希望統一學科建設和學術研究的理論框架。目前為止,中國警學界有大量的警察機構和警務行為的學術行為和成果,卻沒有獨立的警事科學學科,不僅僅從學理上說不通,實踐中也滿足不了警察高等教育和警務實踐的需要。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的正式頒布和2021 年國家專門為中國警察隊伍設立“中國人民警察節”,警事科學學科建設更是刻不容緩⑨。名不正則言不順,從西方警事科學科建設的經驗看,要形成獨立的警事科學必須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學科制度化。為此,筆者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來建構制度化的中國警事科學。

一是建立權威性的警事科學學科建設制度,學科行政制度化。在國務院統一領導下由教育部牽頭成立中國警事科學學科建設指導委員會,統籌謀劃警事科學科建設工作。委員會指導和推動全國警事科學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制定和頒布具有共同性的綱領性文件規范警事科學學科建設,讓警事科學事實上成為一門學科,從行政上取得學科建設的合法性。對警事科學這一學科的基本概念、共同理論、研究內容進行統一闡述,發布警事科學年度規劃項目等等。

二是建立“趨同性”的警事科學學科體系,學科邏輯制度化。教育部、公安部和司法部等經過討論后適時修訂《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等與警事科學和警察高等教育有關的目錄,統一名稱,理順警事科學內部以及警事科學與其他相關學科、專業之間的邏輯關系,從學理上取得學科建設的合法性,由研究領域走向獨立學科。組織力量聯合編寫共同的學科教材,在此基礎上再結合本學科或專業實際編寫下屬學科或課程的教材。

三是建立警事科學學術研究共同體,學術交流制度化。共同體從學術上確立學界一致性認同的警事科學“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完整的知識體系”[18]。由學科建設指導委員會定期召開各種形式的警事科學學術研討會、交流會,廣泛聽取來自國內外的警事科學專家、學者的意見,解釋和解決學科實踐中所遇到的一些共同性問題,從社會需求上取得學科建設的合法性。并在此基礎上組織撰寫、編寫警事科學學術論文論著,不斷生成新的學術成果,利用成果積極服務警務實踐,筑牢學科建設的實踐根基,并把相關成果在國內和國際警界推廣。只有擁有更多的來源于實踐并能夠解決實際警務問題且獲得國外警學界同行認同的原創性警事理論后,中國警事科學才能夠在世界警事科學學科建設中獲得更多的話語權。

注釋:

①國內有學者們將“Police Science”對譯為警察學。但“police”并不指稱單個的警察人員,而是指整個警方或警察機構,“Police Science”主要包含警察研究(study of the police)和警務研究(study of policing),是一切與警察和警務直接相關的各種科學知識的統稱。因此,筆者認為英文的“Police Science”對譯為漢語“警事科學”更加合適。

②該定義源自前歐洲警察學院(CEPOL)——現為歐盟執法培訓機構2007 年召開的歐洲警事學學科建設會議,該會議假設存在“警事科學”這樣一門科學學科,但也指出尚未完全建立真正意義上的警事科學。國內一些學者的廣義警察學的定義和西方警事科學的定義包含的內容類似。

③筆者認為,中國警學界應該學習和參照中國軍事學學科,設立警事科學學科。在警事科學學科下設置分學科。中央對“警”的提法清晰,例如,中共中央在2018 年3 月印發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就明確提出“軍是軍、警是警”,由此可見,國家層面的提法是把“警”和“軍”并列的,對照軍事科學而設立警事科學有行政制度性基礎。而且設置警事科學不但邏輯上通順,也能夠和西方警界的稱呼一致,便于學術交流。

④中國警界經常有“警察學”的提法,其實按照獨立學科的標準來衡量,目前國內外也沒有真正稱得上獨立學科的“警察學”,只有“警察研究”或“警務研究”。

⑤例如聶英斌、盧建軍的《新時代中國警察學理論創新發展論綱》,載于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年第5 期第112~121 頁。

⑥國內經常開展以公安學、治安學或偵查學等冠名的警察或警務相關的學科建設學術交流會。

⑦詳見騰訊網報道《中國法學會警察法學研究會2020 年年會暨第五屆警察法治論壇舉行》,https://new.qq.com/omn/20201214/20201214A05M7A00.html,查閱時 間:2021 年9 月10 日。

⑧國內也有學者認為中國的“公安學”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警察學”。筆者認為為堅持特色而就一個學科最核心的概念堅持一種差異化和持續爭議的名稱或定義會讓人感到困惑,也不利于和國內外警界同行的交流,尤其不利于學科獨立和發展。

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頒布后,規范和統一警務機構人員和警務行為的名稱很有必要,繼續把從事公共安全工作相關的警察機關和個人稱呼為“公安”很不合時宜。他們應該稱為“警察”“人民警察”或“公安民警”“公安警察”。

猜你喜歡
學科科學研究
【學科新書導覽】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科學大爆炸
小小藝術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超學科”來啦
科學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91福利片| 欧美色伊人|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免费可以看的无遮挡av无码|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区|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最新国产精品鲁鲁免费视频|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丁香婷婷久久| 国产91精选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影院|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无码免费试看|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久久精品66| 2021国产在线视频| JIZZ亚洲国产|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9966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黄|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m男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中国特黄美女一级视频| 国产自视频| 丝袜国产一区|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啪啪啪亚洲无码| 亚洲视频在线青青| www.狠狠|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国产va视频| 国产精品第一区| 被公侵犯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国产视频| 亚洲欧洲日产无码AV|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天堂成人av|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亚洲午夜片| 先锋资源久久|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69视频国产|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日韩a级片视频|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国产原创自拍不卡第一页|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亚洲性视频网站|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伦伦影院精品一区| 伊人激情综合|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日韩高清一区 |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欧美综合成人|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大香伊人久久| 国产午夜不卡| 97亚洲色综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日韩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亚洲香蕉在线| 亚洲无码不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