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廣鑫 甄紅菊
摘 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符合全人類的共同利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符合全人類共同價值,是人類順應自然法則的生存需要,是應對人類共同困境的現實需要,是維護全人類共同利益的長遠需要。通過分析人類命運共同體形塑價值共識的現實邏輯,為增進人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共識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客觀規律;現實需求;價值共識
中圖分類號:D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2)03-0034-04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時代之問,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呼吁世界各國團結合作,共同應對危及人類安全的全球性問題。其目的就是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1]47。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講話中再次強調:“中國共產黨將繼續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一道,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2]維護全人類共同價值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題中應有之義。本文通過深入探討人類命運共同體形塑價值共識的現實邏輯,以論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不可逆性。
一、遵守自然規律:順從自然法則
現實邏輯的本質就是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老子的“無為而治”所傳達的也正是這個思想。老子有言:“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第三十七章》)此處“無為”并非無所作為之意,老子認為大道常常是順從自然的,并非人刻意而為。世間萬物,周而復始,自有其內在的一般規律,蓋皆如此。然而,萬事萬物莫不由人刻意為之,方得以成。遂人欲成事,而無不為也。老子的這個觀點就是想要強調人應當順應自然法則行事,而不要做違逆自然之事。
老子又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老子在此所強調的是遵守法則的重要意義,人類不違背客觀規律,才能獲得完滿安樂。然而,從古至今,世界上因利益沖突而引發的戰亂從未完全休止,從冷兵器戰爭到熱兵器戰爭,從傳統戰爭到現代戰爭,例如冷戰以及國際貿易戰等。尤其是人類對于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對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此等現象可歸結出一個共同的特性——違背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恩格斯曾強調:“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3]313個人要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人類亦要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恰如人生病了,要看醫生,給予救治。如果地球家園遭到破壞,也需要及時修復。2021年6月4日,“聯合國宣布啟動‘聯合國生態系統恢復十年’行動計劃,以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氣候破壞和污染加劇的三重環境威脅。”[4]我國倡導世界各國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基于嚴重的全球性問題的客觀現實而貢獻給世界以應對和解決全球性問題的中國方案,彰顯了中國智慧。
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既是人類的需要,也是大自然的需要,但歸根結底,還是人類自身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5]167放眼當下,和平與發展依然是當今世界的主題,而和平與發展的物質基礎來自于自然界,畢竟,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安身立命之根本,充足的自然資源則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歷史上文明的發源地都是處在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帶,比如我國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古埃及的尼羅河流域等,都是因為具備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森林茂密等良好的生態條件,才得以在歷史上的某個時期出現繁榮景象。而一些文明最后走向衰落的原因,就是由于過度開發自然資源,最終破壞了生態環境所致。因此我國十分注重保護生態環境與合理開發自然資源。因為生態環境是大自然的饋贈,沒有任何其他東西可以替代它,生態環境之于人類,正如空氣之于人類,用之不覺,失之難存。進而,我國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同樣注重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拒絕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突出強調人與自然應當和諧共生,并將其付諸實踐。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6]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并非相互對立,恰恰相反,此二者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為了發展經濟而過度開發利用自然,從而導致生態環境破壞,最終必然會危及人類自身。這不是危言聳聽,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血淋淋的歷史教訓,例如樓蘭文明和古巴比倫文明等,皆因生態環境惡化而消失,所以我們人類永遠不要妄圖征服自然。誠然如此,我們面對大自然也并非是無能為力的,大自然有著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我們要著力把開發利用大自然的程度控制在其能自我修復的限度內,方為適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是可以統一于一體的。我國已經不再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轉而注重經濟高質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2020年7月30日黨做出重大判斷——中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不難看出,我國一直在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并將生態環境保護統一于經濟發展之中,甚至將不破壞生態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一蹴而就的,建成人類命運共同體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如果說我們的地球母親生病了,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劑良藥,但這并不意味著一旦建成人類命運共同體,即可藥到病除、解決各式各樣的全球性問題,而一勞永逸了。非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旨在通過世界各國攜手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問題。況且全球性問題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不可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看問題,而要立足當下,放眼長遠,清醒地認識到世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全球性問題自然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故而,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的客觀性而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應對全球性問題的中國方案,而非解決全球性問題的具體措施。
二、堅持實事求是:直面現實需求
堅持實事求是就要面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馬克思主義不是幻想家的臆造,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邏輯。”[7]同樣,人類命運共同體也不是任何人主觀臆造的,而是世界發展的現實需求。當今世界全球性問題日益突出,現有的國際秩序面臨新的挑戰。面對全球性的新問題和新挑戰,需要世界各國通力合作,共同應對,絕非舉一國之力之可為。同時,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緊密聯系在一起,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退回自我封閉的孤島,更不可能獨善其身。概言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向世界貢獻的中國方案,其目的就是為了應對全球性問題和全球性挑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旨在解決全球性問題,同時也是為了謀求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此乃化被動為主動,這也是其落腳點。可見,立足當下,合理解決當今世界各國正在面臨的各種全球性問題,尤其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挑戰,其威脅著世界各國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需要世界各國共同應對,這正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出發點;放眼長遠,世界各國共同參與全球治理,共商、共建新型國際秩序,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這也正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落腳點。
首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應對全球性問題的現實需求。隨著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世界各國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一國的前途命運不僅關乎該國本身,同時也會對其他國家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面對全球性問題,任何一國都不能獨善其身,世界各國皆應攜手合作,共同應對。當下全球性問題中最為突出的兩個方面是生態問題和安全問題。第一,生態問題又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二是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問題,且前者更是生態問題的重中之重。全球的生態問題需要世界各國共同治理,即世界上每個國家都要注重治理自己國家境內的生態環境問題。畢竟,縱觀整個世界,每個國家都有屬于自己國家的領土、領空、領水,但是全球的生態系統并沒有國家界限之分。某一國家在其境內造成的環境污染,會對鄰國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甚至會危及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例如,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決定,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排入大海,即便是經過過濾和稀釋,其依然會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惡劣影響。“德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指出,福島沿岸擁有世界上最強的洋流,從排放之日起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將擴散至太平洋大半區域,10年后蔓延全球海域。”[8]第二,安全問題同樣也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傳統安全問題,二是非傳統安全問題。傳統安全問題主要就政治安全、軍事安全而言,譬如戰爭等。非傳統安全主要是指除傳統安全威脅之外的全球性安全問題,具有突發性、跨國性、不確定性三大特點,其內容包括突發性自然災害和傳染性疾病、海洋問題、恐怖主義等。然而,和平與發展依然是當今世界的主題,當下非傳統安全威脅所造成的影響已經超過傳統安全威脅。2020年伊始暴發的傳染性疾病新冠肺炎,給我國和世界造成了深重災難。我國積極應對,統籌各方,共同抗疫,成效顯著,控制了疫情的傳播,保障了廣大中國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面對新冠肺炎的侵襲,世界各國相互幫助、共同應對,共同為世界疫情防控貢獻了力量。至2020年3月份,共有62個國家、7個國際組織向中國捐贈防疫物資,而至2020年4月份,我國已向127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提供防疫物資援助。概言之,當今世界各國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世界各國即便不是鄰國,也是唇亡齒寒的緊密關系,理應相互合作、相互關照,共同應對全球性問題。
其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推動全球治理多元化的現實需求。當今世界國際力量對比發生顯著變化,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其根本依據就是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近年來,以中國為代表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勢頭很猛,因其經濟發展程度介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故而被稱為新興國家,而這些新興國家渴望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地參與全球治理。究其根本,當今的國際秩序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推動全球治理多元化是時代發展進步的現實需求,我國嚴格遵守國際法和聯合國的規定和指示,不僅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并且發揮了重要作用。全球治理的基本原則就是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的決議需要各個國家和地區共同商議,全球治理的范式需要各個國家和地區共同建設,全球治理的成果理應各個國家和地區共同享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推動全球治理多元化,構建更加合理的新型國際秩序,使每一個治理主體都有機會和權利參與全球治理。
最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促進人類文明友好交流互鑒的現實需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9]通過促進文明交流與互鑒,以推動人類文明繁榮發展,這已然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題中應有之義。就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本質而言,就是要促使世界各國及其人民達成一定的價值共識,實現世界各國價值的最大公約數。縱觀人類歷史的長河,每個文明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長處,任何一個文明都蘊含著人類的智慧。要實現世界文明繁榮發展,必須促使不同文明之間進行交流與互鑒。歷史告訴我們,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互鑒是推動雙方發展進步的動力。比如,中國古代發明的指南針傳入了西方,促進了歐洲航海業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開拓;西方近代的科學與理性的思想傳入中國,推動了中國近代革命事業的發展。可見,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然皆有所用。不同文明之間皆有互相可取之處。故而,我們倡導在尊重文明多樣性的基礎上加強文明的交流與互鑒。因為文明作為一個抽象的概念,包含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但其歸根結底是由人類創造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尊重文明多樣性就是尊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而文明的交流與互鑒就是人與人的交流、不同國家人民的思想和成就的互鑒。文明的交流與互鑒使得不同文明之間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繁榮,用文明交流代替文明對抗,用文明互鑒代替文明沖突,從而使得每個文明都能長足發展。因此,我國堅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注重文明的交流與互鑒,積極推動中華文明的繁榮發展。中華文明植根于中華大地,在堅定文明自信、包容差異、兼收并蓄的基礎上,積極與其他文明展開交流與互鑒,不斷豐富和發展中華文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積蓄力量,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三、堅持以人為本:維護共同利益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中國共產黨所維護的是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人類命運共同體所維護的是全人類的共同利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致力于凝聚全人類的共識、促進全人類的發展、謀求全人類的幸福,強調堅持以人為本,維護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2021年7月6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講話中強調:“加強政黨合作,共謀人民幸福。”[10]而實現人民幸福的關鍵因素就是發展。故而,要實現全人類的幸福,就需要世界各國放棄敵視對立而選擇相互尊重,拒絕封閉脫鉤而選擇開放合作,摒棄零和博弈而選擇互利共贏,從而以命運與共替代“本國優先”,推動世界各國共同繁榮發展,以實現共謀全人類幸福的目標。
首先,以相互尊重增進世界各國政治互信。堅持以人為本,維護共同利益。具體來講,就是強調世界各國在政治上、國家主權上、國家發展道路等方面堅持獨立自主,而在國際貿易、應對全球性挑戰等方面堅持合作共贏,維護共同利益,促進共同繁榮發展。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個體主要是指國家層面的個體,也就是強調每個國家都應當堅持獨立自主,即世界各國在政治上堅持獨立自主,擁有決定自己國家發展道路的自主權,意在堅持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推動世界格局多極化深入發展。因此,我們不得不將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個體與團體的關系做一個大概的分析。第一,我們既強調團體之間的合作共贏,同時也尊重每一個個體的獨立性的存在。意即世界各國理應相互合作以共同發展進步,但是每一個國家都是獨立的存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平臺,而不是世界國家政治聯盟。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成立以來,就明確表示永遠不與任何國家和團體結盟,意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為維護世界和平貢獻了中國力量。第二,團體是由個體組成的團體,每一個個體都是組成團體的個體,故而團體的利益就是每一個個體的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所謂求同存異,就是指整體求同,局部存異。既然我們強調世界各國在政治上堅持獨立自主,那么我們必然要尊重世界各國的政治主張的差異。因為每一個國家的政治主張都代表了該國家人民的利益訴求,理應相互尊重。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別國合理關切。”[11]324意即世界各國在追求本國利益最大化的同時,要合理關切其他國家的核心利益。如此,謀求全人類幸福的偉大目標方才得以實現。
其次,以開放合作推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尤其是眾多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并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曾經經濟全球化的締造者,如今卻開始推行“逆全球化”。但是,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之大勢,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選擇,其不可逆性毋庸置疑。遂而,我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一帶一路”,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下積極與其他國家展開交流與合作,推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畢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要動力就是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世界各國持以開放包容的態度不斷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持續發展,方才使得世界各國共享經濟全球化的紅利。
最后,以互利共贏促進世界各國繁榮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要推倒重來,更不是要另起爐灶,而是通過改革和完善以與時俱進,這是符合世界各國共同利益的客觀實際。美國政治學家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了“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其認為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且他們之間的沖突是必然的。所謂“修昔底德陷阱”,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就是守成大國對于新興大國的“恐懼”,而這種“恐懼”正是由于守成大國推行單邊主義政策、固守零和博弈的觀點、堅持二元對抗的思維模式所致。有學者指出:“‘修昔底德陷阱’是一種歷史現象而非歷史規律。”[12]故而中國作為新興崛起大國并非必然要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之中,而我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對此最為明確的回應,意即我國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已是題中之義。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飽經滄桑,經歷了無盡的苦難和挫折,我們比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華民族是在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環境下積蓄力量繼而崛起的,我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推行多邊主義,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不論我國發展到多么強大的程度,都絕不會走國強必霸的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呼吁世界各國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希望同世界各國互利互惠、共同發展,同各國一道謀求共同利益,實現互利共贏。
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共同發展,而不是兩極分化;強調多邊主義,而不是單邊主義;強調多元共存,而不是二元對抗。古人云:“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13]175在國際政治交往和互動的過程中,如果追求彼此之間的共同性,就會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如果接受彼此之間的差異性,則會促使彼此之間的相互尊重。簡言之,堅持以人為本是維護共同利益的基礎,維護共同利益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目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既堅持獨立自主,又堅持求同存異;既維護個體利益,又維護共同利益。
四、結論
事實勝于雄辯,自2017年以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已經數次被寫入聯合國決議。人類命運共同體之所以可能,皆因其是基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問題而言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歸根結底是為了謀求全人類的幸福生活,為了推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而人類自身永恒的主題則是“生存與發展”,繼而發展又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根本動力。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樣也離不開世界各國人民的創造力。因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是國際行動,亦是個人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全人類的現實需求,需要全人類共同努力。誠如毛澤東同志所強調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4]1031作為創造歷史的主體和動力,人類不僅具有主觀能動性,還擁有主動權。為了人類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我們要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保護環境,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繼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統籌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辯證關系,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可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全人類共同價值的體現,它注定是不可逆的,會被越來越多的世界各國人民所認同。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巴基斯坦總理呼吁全球致力于“生態系統恢復”[N].人民日報,2021-06-07(15).
[5]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6]習近平.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 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N].人民日報,2021-05-02(1).
[7]劉長明.哲學文化隆起帶現象觀止[J].東岳論叢,2018(2).
[8]日本核污水排放入海影響多大?衛星視角全面揭曉[EB/OL].新華網,(2021-04-13)[2021-10-27]http://www.xinhuanet.com/multimediapro/2021-04/13/c_1211108974.htm.
[9]習近平.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6).
[10]習近平.加強政黨合作 共謀人民幸福[N].人民日報,2021-07-07(2).
[1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2]黃海.人類命運共同體: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自信、智慧與擔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
[13]戴圣.禮記[M].王學典,譯.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14]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收稿日期:2021-11-16
基金項目:山東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中國抗疫故事在大學生群體中的話語表達與傳播效應”的階段性成果(2020YB020)
作者簡介:劉廣鑫,助教,碩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甄紅菊,教授,博士,從事國外馬克思主義新思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