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科技發展對博物館的發展帶來了深層次的影響,博物館逐漸從傳統形式朝著數字化方向發展,也是博物館深層次變革的必然選擇。數字化博物館堅持以人為本原則,積極引入物聯網、云計算和數字化技術,推出了網絡博物館、虛擬博物館、新媒體博物館和智慧博物館等,在新技術的支持下,有效改善以往博物館陳列展覽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問題,促使博物館的交互性和展現力大大增強。本文就數字博物館發展新趨勢著手分析,探究如何進一步推動智慧博物館建設和發展。
二、數字博物館發展歷程
數字博物館相較于傳統博物館,集合了多種先進技術的產物,受數字圖書館所影響,以藏品資源數字化為特點。最初的數字博物館誕生在1990年的美國,美國國會圖書館的館藏資源數字化,建立專門的數據庫,發揮網絡手段實現學校、圖書館以及普通用戶均可以便捷地獲取信息資源。隨后,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將有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數字化存儲,并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實現共建共享。[1]
博物館藏品資源數字化存儲和處理由于面對的資源量較大,因此是一項工作強度大且漫長的工作。伴隨著科技飛快發展,數據采集、處理方法不斷優化改進,采集精度大大提升,如藏品外觀信息,采集精度從300萬提升到2000萬像素,未來將會有更多先進的信息記錄方式出現,因此可以將數字博物館看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并且是永遠無法完成的。隨后,移動博物館、網絡博物館和虛擬博物館等概念的誕生,是未來數字博物館創新探索的主要方向。就網絡博物館來看,可以依托于網絡連接形式實現數字資源傳輸、處理和共享;移動博物館借助移動智能終端來訪問網絡,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以便捷獲取信息;虛擬博物館,注重虛擬現實技術來模擬呈現文物,表現力大大增強。由此看來,數字博物館可以開發和轉化數字資源,通過數字管理方式來收集、陳列、收藏歷史文物,并通過網絡為廣大受眾提供教育、觀賞服務。數字管理基于分布式數據庫,實現實物與非實物相關信息采集和管理,具有科學檢索、分類保存以及多維分析的特點,同時可以實現數據信息共建共享。[2]
三、數字博物館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的數字博物館數量不斷增加,作為一種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機構,主要是圍繞人類文化遺產提供科研、教育、傳播等社會服務。博物館數量增加的同時,卻仍然無法滿足當代社會傳承優秀文化的需求,因此很多實體博物館紛紛引入現代化技術手段,朝著數字博物館方向轉型發展。結合我國的數字博物館建設現狀來看,多是基于網絡技術和數字處理技術并采用國際上較為前沿的館內信息構架,實現傳統博物館業務形式轉化為同計算機網絡密切結合的形式,創設信息傳播大環境,便于博物館職能最大程度上發揮。[3]很多數字博物館為了給用戶提供更加真實、逼真的體驗,嘗試著運用三維虛擬技術來構建數字化系統,以博物館網站為載體,實現文物的數字化管理和陳列。因此,國內的數字博物館具體應用實踐,主要表現在三點:(1)數字資源采集,基于藏品信息數字化,通過數字建模方式來采集藏品結構信息、功能信息、環境聯系信息等,建立具有海量數據信息存儲、處理和呈現功能的數字化平臺。(2)數字資源展示利用,基于虛擬現實技術、三維展示、Web界面、觸摸交互多媒體等技術,在智能手機、PC端等設備上建立線上博物館提供服務。[4](3)博物館管理信息化,內部業務活動和事務活動均采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輔助展開,實現信息資源傳輸和共享。
即便相較于傳統博物館而言,數字博物館具有鮮明的技術優勢,如資源數字化,實體虛擬化以及信息共享化特點,但仍然無法徹底解決各元素的關聯性問題,影響到博物館各項功能自我完善和創新。因此,數字博物館在技術變革的同時,應緊緊圍繞核心物質,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充分發揮數字監控、手機App和數字三維等技術優勢,將其有效運用到文物管理、陳列和信息發布等方面,對于所產生的數據信息分類篩選,信息分析和反饋,增強博物館各種元素聯系,推動智能博物館發展。[5]
四、智慧博物館與數字博物館的區別
(一)智慧博物館的構成和功能
智慧博物館是數字博物館整合云計算和互聯網的一種產物,在當前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數字博物館規模逐步擴大,作為智慧博物館發展基礎所在,有機整合運用互聯網和云計算等前沿技術,便于實現博物館形態智能化感知,將各種技術智能融合成一種新型的博物館。相較于數字博物館,智慧博物館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也是科技手段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數字博物館主要是對多類型、大規模數據信息處理、分析、存儲以及呈現,互聯網則是支持各項數據信息的接收、傳輸,執行系統命令,云計算技術可以拓寬數據信息采集和處理規模,有機整合博物館資源與互聯網上的數據信息,綜合處理分析下,輔助決策制定和落實。數字博物館、互聯網和云計算緊密結合,構建了一種動態信息采集和反饋通路,更進一步增強了博物館整體的研究能力。
(二)智慧博物館和數字博物館的差異
智慧博物館集合了諸多先進技術,有別于數字博物館,其特點表現在以下幾點:
1.便于最大程度上發揮數字博物館整體積極效應,推動博物院封閉的信息架構轉變優化,形成統一且開放的系統。
2.智慧博物館通過傳感器技術,在各個區域安裝傳感器裝置,借助科技智能化掌控博物館內部運行情況,記錄下各區域的運行情況。
3.借助移動智能化技術和泛在網絡,進一步突破了時間和空間封鎖限制,只需要連接互聯網即可獲取信息,依據形成的數據智能化提供服務。
4.深化用戶主體地位,站在用戶的角度去總體分析和設計,便于提供更加優質的主題服務。整合各方力量,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文化傳承和弘揚功能,對于重塑智慧博物館價值定位有著積極作用。
可以說,數字博物館是實體博物館的數字化延伸,基于數字化技術建立數字模型,模型涵蓋了諸多類型、大規模的數據信息,但模型是靜態的,很少去關心軟件和軟件對象關系與博物館系統運行情況的關聯性。大力推動智慧博物館建立,主要目標是借助數字化技術手段,實現博物館各環節全方位監測,建立知識模型,提升博物館系統運行穩定性。9771BE67-6D0F-42A9-8D20-BA49C9F8C865
五、智慧博物館的技術要點
(一)物聯網
在智慧博物館發展中,通過引入物聯網,可以為智慧博物館融會貫通和大范圍覆蓋提供基礎保障,大范圍覆蓋是指基于傳感器來采集、存儲和分析博物館相關數據信息,并借助網絡手段實現物品信息在網絡上傳輸和共享。在智慧博物館中應用物聯網技術,遵循約定協議選擇傳感技術,將館藏品同物聯網連接在一起,可以實現物品智能化識別、監控、跟蹤與管理。博物館中信息采集常規方法有音視頻和拍照等方法,而采用新型傳感技術包含紅外感應器、射頻識別、激光掃描器以及全球定位系統等技術,借助多類型傳感器間實現博物館藏品、設備、建筑、人員、環境相關信息采集和存儲。[6]
物聯網技術的出現,在數字博物館應用中形成了一種特色的人機信息交互模式,在傳感器和智能芯片等技術支持下,實現信息智能化采集和處理,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智慧博物館環境和周圍計算快速發展。博物館中的物是指內部藏品、設備、展柜以及庫房等;聯是指信息交互連接,實現信息的傳輸和共享;網是將各種物連接整合在一起,形成統一的網絡,智能化感知服務對象,實現多類型數據信息交互和傳輸,進而實現博物館內部動態監控和管理,輔助博物館做出最佳的業務決策。可以說,物聯網技術在智慧博物館中應用,極大地增強了博物館信息采集和處理能力,實現環境和藏品信息的智能化處理。[7]
(二)云計算
智慧博物館的建立,云計算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技術,基于云計算技術可以實現海量信息采集、存儲和分析,并借助專門的工具和軟件實現海量數據深度挖掘處理。相較于數字博物館,可以滿足更加復雜的數據分析和計算,動態獲取信息,并通過可視化、圖形化以及虛擬化表達呈現,增強博物館和用戶的交互性。相較于數字博物館,智慧博物館在海量數據存儲、分析、處理和共享中面臨著諸多挑戰,而云計算技術的應用即可有效解決此類問題。
云計算技術借助互聯網為用戶提供虛擬、動態以及可伸縮的資源服務模式,將計算資源便捷提供給用戶,用戶有償使用計算資源,信息獲取更加便捷,有效減少資源硬件存儲空間,將信息丟失風險降到最低。云計算核心的一點是將資源虛擬化呈現,借助虛擬化技術來解決計算資源邏輯分隔問題,合理配置虛擬機,切實提升系統整體運行效能。同時,還可以動態調整虛擬機資源,增強系統的可伸縮性,便于系統在發生故障時及時發現和處理,便于系統快速恢復正常運行狀態,提供連貫性服務。如10臺4核CPU物理服務器,將其虛擬為40臺雙核服務器,可以滿足更多的用戶使用需求,為每臺虛擬機配備專門的空間,彼此之間可以安裝不同操作系統,彼此之間并不會相互干擾和影響。
在智慧博物館中應用云計算技術,采用邏輯分隔集約化模式,不需要用戶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建立云計算中心,由云計算服務方建立計算資源池,為用戶提供基礎設施服務、軟件服務和平臺服務等多種層次的計算資源服務,不僅可以提升服務質量,還可以大幅度降低服務成本,更加靈活應對、擴展。
(三)移動互聯網
將移動互聯網技術應用到智慧博物館中,發揮科技優勢來滿足隨時隨地信息獲取、傳輸和共享的需要,提供更加便捷、優質的服務。信息傳輸逐漸從有線網絡,朝著無線網絡和移動無線網絡發展,尤其是當前4G和5G技術的范圍普及發展,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信息聯通,大大提升了博物館的通信能力。同時,為博物館提供了比較完善的網絡基礎設施,同時還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加便攜的移動博物館。
用戶借助移動智能終端,通過移動互聯網來獲取和傳輸信息,進一步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移動智能終端,通常配備了傳感器、攝像頭以及GPS等技術,建立更加智能化的信息采集終端,便于促進社交網絡服務SNS發展,增強信息采集和共享能力,面向社會各界來提供優質服務。
(四)大數據
大數據可以從海量數據信息中提取、挖掘有價值信息,提升信息處理效率,降低信息處理成本。因此,在智慧博物館建設中應用大數據技術,圍繞建設特色數字資源目標,實現音視頻、圖片等非結構化數據存儲整合,并借助物聯網系統實現數據信息監測和處理。基于數據倉庫存儲和分析博物館的相關數據信息,同時智能化分析數據和數據挖掘,以便于打破時空限制遠程決策和部署。可以說,物聯網和互聯網的大范圍應用,促使數據信息規模進一步擴大,類型多樣化,因此關于大數據的管理、存儲、處理、整合與挖掘分析等問題,需要博物館予以高度重視,有機整合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綜合調查分析用戶喜好,便于從復雜數據信息中挖掘有價值信息,動態優化調整,為用戶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數據服務。
六、結語
總的說來,智慧博物館作為數字博物館未來主要發展趨勢,需要正確看待現代化信息技術的融合運用,堅持以人為本,打破時空限制,增強博物館和用戶的交互性,智能化采集、處理、存儲和分析數據信息,便于實現深層次變革,推動我國博物館事業高水平發展。
參考文獻:
[1]溫興權.智慧博物館——數字博物館發展新趨勢芻議[J].大眾文藝,2018(11):52-53.
[2]楊燕.智慧博物館——數字博物館發展新趨勢[J].農家參謀,2020(02):201.
[3]李東,過仕明.我國高校數字博物館建設探索——以哈爾濱師范大學博物館為例[J].現代情報,2013,33(06):123-128.
[4]闕仁鎮,楊玉輝,張劍平.基于數字博物館的歷史文化探究教學——以西湖文化數字博物館為例[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05):34-42.
[5]白國慶,許立勇.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數字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共享機制”[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4(04):37-42.
[6]王琪.全媒體背景下國內數字博物館的問題分析與改善策略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2):83-90.
[7]劉家豪,朱偉鵬.基于共詞聚類的我國數字博物館發展態勢可視化研究[J].科普研究,2019,14(03):36-48+57+111.
(作者簡介:馬為民,男,本科,甘肅省定西市博物館,館員,研究方向:文博)
(責任編輯 葛星星)9771BE67-6D0F-42A9-8D20-BA49C9F8C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