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渭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相關部門也高度重視群眾文化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數千年來遺留下的寶貴文化財富,也是當前開展各項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依據,不僅可以使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而且還能使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因此,應充分發揮群眾文化在非遺保護中的作用,讓更多群眾參與到保護非遺活動中來。
一、通渭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重要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在漫長歲月中通過不斷的生產生活實踐創造形成的文化結晶,更是一個地方、一個民族最為生動形象的文化印記,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通渭縣自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置縣距今已有2100余年歷史,積淀下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傳統。境內發現的古遺址和彩陶,屬“馬家窯”“齊家”文化,保存下了大量的木雕、石雕、磚雕等傳統技藝類和小曲戲、影子腔等地方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出特定歷史階段鮮明的文化內涵和鄉土特征,蘊涵著淳樸厚重的歷史質感和怡情養性的審美情趣。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一些通渭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有的生存空間逐漸縮小,面對此種情況,如何通過群眾文化活動將傳統文化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創造性發展,切實滿足廣大群眾對傳統文化的需求,保護并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成為當前的重點問題。群眾文化主要指的是廣大群眾在閑暇時間大多以自娛自樂的形式組織的文化活動,從而達到放松身心,使精神需求得到充分滿足的目的。就現階段實際情況來說,群眾文化在通渭縣文化發展中占據著重要位置,通過開展高質量的群眾文化活動,可以使縣文化事業獲得更好的發展。有關非遺的條例中明確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民族勞動人民世代傳承下來的,是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社會文化發展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其是實現文化建設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載體。由此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文化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在群眾文化活動中,應加入非物質文化元素,并對其核心價值進行充分分析,從而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更好的弘揚和傳承。
二、非遺與群眾文化之間的關系
近年來,群眾文化建設一直備受重視,并強調要從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汲取精華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由廣大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所以也應由群眾所開展的一些活動來對它進行保護和傳承。另外,相關法律也明確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表現形式和具體內容,這種來自民間的文化也自然應由廣大群眾傳承下去。如果說有些民間的手藝人、藝術家由于受到缺少傳承人等因素的影響,而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產生斷層現象,那么為了使這一情況得到妥善解決,就必須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文化實現有效融合,為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在群眾文化中進行非遺保護和傳承的作用
(一)有利于推動非遺傳承和保護
通過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可以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更多的人看到,從而使其被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下去。近年來,為了讓非遺保護工作更好地開展,通渭縣每年都會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展演展示專項活動。例如,通渭縣文化館協同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各鄉鎮文化旅游服務中心等部門在縣文化廣場、A級景區、鄉村文化旅游節活動現場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展演系列活動。其中包括通渭小曲戲、通渭皮影戲節目的展演;通渭脊獸、剪紙、草編、麥稈畫、雕刻、春葉、遮面以及刺繡等非遺文創產品的展示展銷。而且在活動的現場,婉轉悠揚的小曲戲、影子腔,還有精美的文創產品可以吸引更多的群眾和來往的外地游客前來觀賞、購買。通過這樣近距離接觸和體驗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可以喚醒人們記憶深處對鄉土的情懷,而且還可以讓傳統的民間藝術煥發出新的活力和生機。與此同時,在非遺宣傳展示展演系列活動中,通過邀請省、市電視臺,縣融媒體中心進行專門采訪報道,并在文化館官網、非遺之家公眾號、鄉鎮文化旅游服務中心公眾號上傳直播等形式,讓越來越多的人對通渭縣的非遺項目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讓人們逐漸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上達成共識,讓彌足珍貴的傳統文化能夠世世代代傳承下去,并不斷展現出它獨特的文化魅力。
(二)有利于豐富群眾文化活動
在群眾文化活動開展過程中,非遺保護與傳承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可以讓群眾文化活動在內容上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群眾文化活動反過來可以為其保護和傳承提供有效的平臺。除此之外,就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其具有非常鮮明的地域特點,而且自身也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例如,通渭縣文化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單位,建有通渭民俗展廳,其中保存了300多件非物質文化遺產勞動工具、檔案資料。另外,還建有通渭小曲戲和影子腔傳習所各15所,馬營鎮華川村文化扶貧車間(非遺扶貧就業工坊)1所、華嶺剪紙木雕傳習所1所,縣城秦嘉徐淑公園比翼閣百姓舞臺1所。每個傳習所能夠容納30人以上學習。這樣不僅可以開展演藝、展覽、培訓、比賽、研討等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小曲戲、皮影戲等相關知識內容,而且通過現場展示能夠讓更多人欣賞到它們的魅力之處,并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群眾文化活動內容也因此變得更加豐富,活動的影響力也逐漸擴大。
(三)有利于進一步壯大群眾文藝隊伍
通渭非遺保護和傳承不是單純地指保護、傳承,還包括挖掘、展示等諸多方面,通過開展非遺“進鄉鎮、進社區、進村莊、進校園、進企業、進軍營、進景區”七進巡展活動和“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展演活動,將非遺帶入縣域內的各個角落,組織開展各種活動,這樣不僅可以讓非遺項目得到更多宣傳和展示的機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積極參與到保護和傳承非遺活動中,而且還能使群眾文藝隊伍得到進一步壯大,使群眾生活更為豐富。為了能夠進一步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通渭縣文化館不僅舉辦了通渭剪紙、麥稈畫制作技藝培訓班,而且還組織人員拍攝錄制通渭小曲戲、影子腔、木雕以及麥稈畫等視頻資料,在文化館網站上開展線上教學,另外,通過百姓舞臺、傳習所以演代訓的方式可以使傳承隊伍得到進一步擴大。總之,通過各種渠道大力宣傳非遺保護,并將其適當融入群眾文化活動中,不僅能夠讓群眾文化活動變得更加有活力,內容變得更豐富,而且群眾文化活動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搭建了一個良好展示平臺,使業余文藝隊伍得到了進一步壯大。
(四)有利于非遺項目的申報和代表性傳承人的傳承
通渭縣在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中,十分注重人才的培養和文化的延續。近年來,通渭縣先后多批次挖掘整理申報了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通渭小曲、通渭影子腔”等2項于2011年和2013年先后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人;通渭的皮影、草編、脊獸、剪紙等9項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7人;通渭刺繡等63項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9人;春葉、遮面等87項被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48人。而通過培養非遺文化人才、申報非遺項目,可以進一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發展和延續下去。
(五)有利于滿足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
就群眾文化活動而言,其開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能夠得到充分滿足,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群眾文化活動進行有效融合,則可以讓群眾文化活動在內容變得豐富的同時,還能夠使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而通過在鄉鎮開展非遺示范教學等活動,可以讓更多人近距離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通渭縣開展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系列活動將分會場設置在襄南鎮隔利溝村傳統村落、榜羅鎮的紅軍長征紀念館,組織開展了小曲戲演出活動。通過此類送戲下鄉活動的開展,不僅讓文化惠民政策深入基層群眾中,使地方劇種得到更好的發展,而且還能切實滿足當地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使鄉村的文化氛圍變得更加濃厚。
四、通過群眾文化促進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具體策略
(一)切實保護群眾文化特色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是一項非常繁復的工作,因此,通渭縣在開展工作時必須能夠合理地配置相關的生產資源。一是相關工作人員必須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做到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保留下當地獨有的群眾文化特色,并且要清楚地認識到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對當地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價值,需要相關部門建立起緊密的聯系,協同完成工作。二是由于各個鄉鎮的經濟發展情況勢必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要對當地的環境背景有全面的了解,并對當地的特色文化進行充分利用,創建一個相對完善的非遺保護傳承機制,從而使傳統文化的價值能夠真正發揮出來。三是對當地的風土人情要進行深入了解,并充分考慮當地所具有的文化特征,針對相關的數據信息進行整理和統計,通過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使非遺保護機制更加科學合理,激發廣大群眾參與非遺保護的積極主動性,從而使非遺保護和傳承的工作效率得到進一步提升。
(二)在群眾文化活動中推動非遺傳承
通過大量實踐活動表明,要想讓通渭非遺項目得到更好的保護,就要將其適當融入群眾文化活動中,并將兩者進行有效融合,從而讓非遺傳承能夠逐漸變成群眾日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外,有許多地方為了能夠使非遺項目得到更好的保護,出臺了相應的法規,例如《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法規都是為了能夠讓非遺文化以常態化、制度化方式存在,以此讓非遺和群眾文化能夠實現更好地融合。
(三)不斷完善管理機制和設施建設
通渭縣在開展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的過程中,需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作為支撐,對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機制和設施建設進行不斷的完善,從而為群眾文化和非遺項目建立密切聯系打下堅實的基礎,讓非遺保護工作能夠更加順利地開展。另外,在開展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的過程中,當地財政、人社、鄉鎮人民政府等相關部門應予以大力的扶持,為其創建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圍繞當地的群眾文化特色,并充分考慮民風民俗等實際情況,從而真正展現出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藝術魅力。相關部門應從宏觀方面發揮調控職能,對相關法律規定進行不斷的完善,監督敦促相關工作人員對文化遺產做好挖掘、修補以及申報等各項工作,推動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變得更加規范化和法治化。
(四)在非遺節慶基礎之上創建群眾文化活動平臺
在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群眾文化活動時,就需要有相應的平臺,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些慶典活動通常都是從群眾生活當中來的,換言之,非遺中的慶典活動也可以成為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平臺。不僅可以使當地群眾的業余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神需求得到滿足,而且還有利于相關工作人員對非遺資源進行深入挖掘。除此之外,有許多非遺項目或多或少地會帶有一些文化符號和民族精神在里面,而將非遺項目融入所開展的群眾文化活動中去,則正好為當地樹立一個具有獨特內涵的文化品牌。
(五)促進非遺活化,為群眾文化提供源源不斷的創作資源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文化相互融合的過程可以發現,非遺活化已經成為當前一個熱點話題。這是由于在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中,需要有新的文化元素來豐富創作資源。而隨著非遺項目不斷地傳承和發展,涌現出了許多全新的形式和內容,與人們的生活十分貼近,那么這些特色文化和非遺項目中的新元素則會成為群眾文化活動的素材。群眾文化要想不斷獲得創作素材,就必須使非遺保持活化的狀態,而這種活化需要非遺保護和發展融入當代生活,成為可以使用、欣賞以及體驗,甚至是能夠讓人們產生共鳴的非遺,并不斷釋放其內在活力,發揮其真正的價值。
五、結語
綜上所述,非遺保護和群眾文化活動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密,非遺可以讓群眾文化在活動內容上更加豐富,而通過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可以更好地弘揚和傳承非遺項目。因此,必須根據當地的實際發展情況,推動非遺項目向活化方向發展,并使非遺項目與群眾文化進行有效的融合,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并喜歡上傳統文化,以此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彌足珍貴的傳統文化可以一直傳承發展下去,并展現出其獨特的文化魅力。
參考文獻:
[1]高紅梅.群眾文化在非遺保護與傳承中的作用分析[J].大觀(論壇),2021(06):116-117.
[2]楊璇卿.非遺保護傳承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J].藝術家,2021(01):131.
[3]汪淳.文化館在非遺保護傳承中的地位與作用[J].文化產業,2020(32):157-158.
(作者簡介:羅軍梅,女,本科,襄南鎮文化旅游服務中心,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