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荔浦市位于廣西東北部,居桂林、梧州、柳州、賀州、來賓五市之間,始建于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以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文場、漁鼓、快板、說書、零零落、蓮花落等曲藝形式。荔浦人滿謙子在擔任廣西藝術學院院長期間,傾盡全力為文場的藝術教育、普及提高、理論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前輩們的努力為荔浦市曲藝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0年,是荔浦市曲藝發展的重要元年,榮獲由廣西曲藝家協會頒發的“廣西文場之鄉”榮譽稱號;2013年,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荔浦“中國曲藝之鄉”稱號。自此,荔浦市群眾藝術館制定了《荔浦曲藝發展十年規劃(2013年—2022年)》。目前已建好群眾藝術館和檢察院廣西文場展廳、衣架之都曲藝演出舞臺、以廣西文場為主題的濱江文化公園等大型曲藝活動中心。2015年,荔浦群眾藝術館榮獲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荔浦文場傳承基地。
荔浦政府部門和相關機構組織舉辦的曲藝活動頻繁,形式與內容也較為多樣,活動宗旨和成效可圈可點,并在“八桂群星獎”“中國曲藝之鄉”曲藝大賽、“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少數民族曲藝展演”等各類賽事中斬獲獎項,這些引人注目的創演實踐,為荔浦近十年來曲藝發展提供著依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荔浦作為中國曲藝的傳承基地,在曲藝藝術傳承方面取得了特色成效,值得我們矚目關切,也值得回眸駐足。因此,我們在近十年現有資料的基礎上,回顧曲藝的發展與研究,為既往荔浦曲藝發展史寫意存真,不斷推進曲藝音樂研究,也給新時代中國曲藝的健康發展存鑒立鏡。本文以“中國曲藝之鄉”荔浦為例,總結近十年荔浦曲藝的展演創作、理論研究、“非遺”進校園、傳承傳播等方面的狀態,盡可能做較為全面和系統的描述。
一、展演活動頻繁,賽事評獎數量較多
荔浦文藝工作者以提高作品的藝術價值、文化內涵、精神高度為基點,緊跟時代步伐,在兼顧其他曲藝形式的基礎上,打造以文場為核心的曲藝形式,充分利用本地文化特色創立自己的特色曲藝品牌,參加各級賽事活動。
為努力推動文藝事業,荔浦市文化主管部門積極組織曲藝隊伍相互交流或參加市里的各類演出賽事。同時,把握元旦、春節、五一、端午、國慶節等重大節日及各種慶典的有利時機,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群眾參與性強的曲藝文化活動。每當節假日,文化站都組織各村(社區)曲藝隊參加宣傳演出,演出場次一年50多場,在全市形成了建設“中國曲藝之鄉”的良好氛圍。
在打造本市特色活動方面,截止到2020年,荔浦市成功舉辦了24屆“荔江之夏”廣場文化周活動;自2011年開始,每年在元宵節期間舉辦元宵曲藝大賽活動,至2020年已經是第十屆;2013年,“中國曲藝之鄉”授牌儀式系列活動相繼舉辦;同年12月,成功承辦廣西文化廳的“和諧文化在基層——千團萬場群眾文化活動”;中國曲藝家協會文藝志愿服務團“送歡笑”走進荔浦慰問演出;2019年12月,組織隊伍編排節目參加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廣西文場觀摩交流演出活動,等等。
在演出賽事方面,相繼參加全國“中國曲藝之鄉”曲藝大賽、“廣西‘八桂群星獎’演出”“和諧文化在基層—千團萬場群眾文化活動”曲藝比賽(廣西區)、全國“中國曲藝之鄉創建20周年系列活動”、廣西“八桂群星獎”演出、“中國曲藝之鄉”曲藝大賽、“廣西首屆曲藝展演”“全國少數民族曲藝展演”、全國“牡丹獎”曲藝大賽、中國西部優秀曲藝節目展演、“岳池杯”中國曲藝之鄉優秀曲藝節目展演、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中國西部優秀曲藝節目展演”等諸多賽事。同時,積極參加文藝會演,如2019年參加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主辦的第七屆全區基層文藝會演;同年,赴北京參加“向祖國和人民匯報”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曲藝家協會成立70周年優秀曲藝節目展演、國家民委主辦的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優秀曲藝節目展演,參加文化和旅游部主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國戲曲(百戲)盛典活動等。(見表1)
二、落實“非遺”進校園,普及曲藝知識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全國人大十三屆三次會議建議推進“非遺進校園”工作常態化,全面加強青少年人文教育和勞動教育。荔浦市將“廣西文場進校園”活動納入學校日常教學工作,邀請著名曲藝傳承人“ 進校園 ”進行公益講座和展示演出,普及曲藝知識,曲藝“進校園”活動開展較有特色。自2010年開始嘗試曲藝進學校初步取得成功后,荔浦于2013年至2021年,分別建立了東昌鎮、馬嶺鎮、修仁鎮、新坪鎮中心小學、青山鎮小小舞藝培訓中心、荔城鎮一小、荔城鎮二小文場傳習基地,將曲藝文化納入日常教學中,從小培養孩子們對這一傳統曲藝的興趣和愛好。
創新“曲藝文化進校園”活動,組織非遺傳承人授課、示范性教學展演展示,引導中小學生了解非遺的魅力。每年至少集中培訓一次全市中小學音樂教師和少年宮負責人,至少舉辦一期中小學生文場培訓班,通過他們回到學校傳授曲藝理論知識,創作編排文場歌曲和曲藝節目,在學校營造濃郁的曲藝文化氛圍;市群眾藝術館輔導老師每人每月至少到一個學校開展輔導一次,讓學生至少會唱一首文場歌曲,會表演一個曲藝節目,能夠組織一場文藝演出;重視傳承人培養,建立好傳承人傳承體系檔案數據庫,每年至少組織一次傳承人參加上級部門的培訓學習,腳踏實地開展好傳承保護工作,使“學非遺、傳非遺”在校園里生根發芽。市直各單位也充分利用文場這種曲藝表現形式,將文化建設與其緊密結合,達到了“雙促進”的效果。荔浦有效落實了“非遺”進校園,截止到2021年,走進了市內所有共計74所中小學,開展輔導培訓和演出活動達500余場次。
三、發揮傳承人講學、培訓,帶動文藝團隊的作用
荔浦將曲藝藝術列為中國傳統文化重點扶持項目,要求每個鄉鎮都必須成立曲藝表演隊伍,隊員人數15人以上,伴奏樂器不少于10件,同時要有200平方米的固定排練、演出場所。此外,每年組織專業老師舉辦廣西文場表、導、演培訓班4期,形成培訓發展機制。積極邀請廣西文場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何紅玉、陳秀芬等曲藝專家對鄉鎮文化專干、農村文藝骨干、中小學音樂教師等人員進行授課、培訓,不斷提高曲藝隊伍的專業水平。近十年來,荔浦文化部門舉辦公共文化免費開放培訓班(彩調、文場、舞蹈、聲樂、打擊樂、書畫等)40余期,共約100個班,培訓人員10000余人(其中文場培訓班16期,含全市中小學生暑假文場培訓班8期,培訓中小學音樂老師及學生約1000人);組織人員參加市、區等上級文化部門業務培訓學習達20期100余人次。修仁榮琴曲藝社作為培養業余曲藝愛好者的另一個文場傳習基地,利用業余時間開展曲藝文化培訓班,每年培訓業余愛好者100多人次。通過受培訓人員的示范帶動,現在全市有自己活動場所并經常性開展文場表演的曲藝演出隊伍30余支,自娛自樂演唱文場的10000余人。根據2021年統計,近年來表演的部分曲目如表2。
由表2我們了解到荔浦市曲藝隊伍大多數是文場隊伍,以《陳姑追舟》《五娘上京》《貴妃醉酒》《雙下山》《水上琵琶》等傳統唱段為主,且演出主要以荔浦本地的展演為主,荔浦市的曲藝隊伍是其曲藝發展的又一重要梯隊。
另外,每年至少集中培訓兩次鄉鎮文化站人員、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管理人員、農村文藝骨干人員,在培訓中要理論知識和業務能力齊抓共進,要各門類藝術側重培訓又要培養編、導、演綜合能力。在活動資金方面,對積極開展曲藝文化表演活動的文藝隊,演出設備上給予重點扶持。對榮獲市級以上的優秀曲藝人才或優秀曲藝隊伍,除物質獎勵之外,還將其納入荔浦優秀曲藝人才檔案管理范圍之內,搭建表演平臺,讓他們充分展示曲藝文化的魅力,以吸引更多的曲藝愛好者參與,不斷壯大荔浦曲藝人才隊伍,形成群眾廣泛參與的良好局面。
四、研究與學術
荔浦定期舉辦全市藝術采風活動、曲藝創作學習班和創作筆會,召開新作評選會、推介會,引導鼓勵曲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創作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力、具有時代氣息以及群眾喜聞樂見的荔浦特色曲藝精品。2018年3月,受邀參加廣西文聯主辦的“為新時代放歌歌海元宵——廣西文藝界電視聯歡晚會”演出,成功申報成為2018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舞臺藝術作品扶持項目。2021年,到江蘇淮安市參加全國曲藝之鄉曲藝名城工作推進會暨第2期中國曲藝之鄉(名城)管理服務干部培訓班學習,市群眾藝術館獲評曲藝雜志社2020年度通聯工作先進單位。
2020年,按時按質出版《荔浦文藝》四期。加大力度鼓勵本土作者參與戲劇曲藝創作,潘保瑜、李自財、何志才等老師堅持創作劇本,參加桂林市一年兩次的戲劇曲藝創作培訓班;潘保瑜老師的劇本《拐棍》,入選簽約桂林市戲劇創作劇本庫。面向全區有獎征集戲曲作品,收到各類戲曲作品51個,經組織專家評審,評出14個獲獎作品,給予獲獎者頒發證書和獎金的同時,邀請戲曲專家舉行獲獎作品研討會,進一步修改提高作品質量,力爭盡快組織排練、展示舞臺表演魅力。
在學術交流方面,不僅每年舉辦一次業余文藝創作座談會,對優秀的創作作品還給予一定的獎勵。荔浦市與國內曲藝專業刊物曲藝雜志社緊密合作、交流密切,市群眾藝術館館長周仕光每年受邀參加中國曲藝家協會的會議,如2020年,參加“中國曲藝家協會第三屆全國曲藝理論學術研討會”,同時,發表《淺談曲藝活態傳承的創新發展途徑——以荔浦市建設“中國曲藝之鄉”為例》①《淺議群文工作在“中國曲藝之鄉”建設中的作用》等文。②荔浦人何紅玉作為廣西文場的國家級傳承人,也作為廣西文場研究者的雙重身份,不僅將廣西文場的音樂唱響,同時,也為廣西文場留下了珍貴的文字記載,對廣西文場由表及里地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出版《音韻》《詞韻》《戲韻》《心韻》《廣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叢書 廣西文場》《劇韻》等專著。
五、結語
目前,從整體荔浦曲藝發展現狀來看,以廣西文場為主導的曲藝發展研究勢態良好。在國家有利政策支持下,曲藝建設與傳承發展獲得了更加多元的支持。回顧近10年荔浦曲藝的發展,更多凸顯的是以“傳承”“展演”為主的工作,參加的賽事與展演眾多,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著部分創新,代表傳統曲目《陳姑追舟》《五娘上京》《貴妃醉酒》《雙下山》《水上琵琶》等依然活躍在荔浦民間,傳統唱段流失較小,這是讓我們非常欣慰的。新編曲目廣西文場《文·蘭·匯》《婆媳賞月》《橘花飄香》《壯家五更郎》《帆過漓江天地紅》、壯族末倫《堵寨門》、桂林漁鼓《美化城市獻愛心》等以走出荔浦參賽展演為主。縱觀荔浦市10年曲藝發展,不少成功經驗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其一,傳統曲目數量保存相當好,幾乎沒有大范圍的流失,依然活躍在荔浦民間。其二,荔浦市人口共計約38萬人,自娛自樂演唱曲藝的民間愛好者有一萬余人,占據總人口的2.6%,這是相當大的比重。其三,荔浦市下轄共計10個鎮,3個鄉,卻發展了30余支曲藝隊伍,可見荔浦市文化工作者對傳承、傳播曲藝的重視程度。其四,在落實“非遺”進校園的政策上,也做到了可圈可點,荔浦共計74所中小學,全部開展過“非遺”進校園活動。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荔浦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這對進一步發展荔浦的曲藝、進一步梳理中國曲藝的發展脈絡、反映中國曲藝的研究成果、傳揚中國曲藝的文化傳統、完善中國曲藝的知識譜系、健全中國曲藝的學科體系,都具有重大而又深遠的歷史意義。③但在上述優勢背后,仍有問題值得我們反思與改進:
一是荔浦曲藝隊伍已經在逐漸發展壯大,如何將 “傳統”充分繼承,將“現代”傳承良性踐行,最終聚焦在曲藝的傳承團隊、傳承者、受眾群體的文化空間上?我們需要更理性地評估其發展態勢,對未來發展空間予以拓展,在國家不斷加大對曲藝保護力度的同時,加大自身理論研究的力度,雖然國內百年來已經在相關學術領域形成了自己的學術傳統,但是要想進一步突破,形成中國曲藝研究的學術群體,不斷完善表演體系,推進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拓寬學術視野、學術深度和廣度,還需要不斷加強與國內、國際學術交流。相比展演賽事,荔浦市在學術研究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文藝工作者應發揮自己的優勢,提升學術素養。二是曲藝要充分評估其在城市與基層、劇場與網絡、本土與外地的生態環境,尤其是要積極利用當前好政策,既要守住政府平臺,也要拓展市場空間。展演活動雖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激發和促進曲藝發展,但參加展演的節目,應注重藝術表達、審美體現,防止過度創新、戲劇化、歌舞化、雜耍化的痕跡等,這也是相關部門需要高度重視并努力的。三是中青年人才大多愿意奔赴大城市,機會多、發展前景廣闊,認為在小城市待遇低,發展空間小。由于缺乏具有一定理論素養和專業素質的人才,使得荔浦非遺傳承有一定的難度,基本都是老一輩在堅守,培養年輕一輩的傳承人和專業人才有著迫切的需要。
注釋:
①周仕光:《淺談曲藝活態傳承的創新發展途徑——以荔浦市建設“中國曲藝之鄉”為例》,《曲藝》,2021年第1期,第41—43頁。
②周仕光:《淺議群文工作在“中國曲藝之鄉”建設中的作用》,《曲藝》,2019年第12期,第52—55頁。
③吳文科、蔣慧明、田莉、高蘋、王晶:《2017年度中國曲藝發展研究報告》,《文化藝術研究》,2018年第11卷第1期,第66頁。
(作者簡介:周仕光,男,大專,荔浦市群眾藝術館,館長,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象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