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步課堂是促進義務教育資源共享、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舉措,在推動基礎教育向優質均衡方向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同步課堂教學互動存在的現實問題及原因,并提出了相關策略,以期能夠為學校及教師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同步課堂;教學互動;互動策略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22)11-0091-03
同步課堂是“專遞課堂”的一種特殊形式,開展同步課堂的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幫助偏遠貧困地區的薄弱學校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定的課程。同步課堂教學互動主體存在多元化和差異性,課堂空間虛實融合,教學過程具有跨時空的特點,因此,教育主體必須積極思考教學互動存在的現實問題并主動探討教學互動策略,以保證同步課堂教學的規范化和常態化,實現義務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 同步課堂教學互動的必要性及特點
1.必要性
教學互動是同步課堂的重要環節。教學互動不僅滲透著教師的教育理念、專業素養、信息化技術能力素養,體現出教師的個人魅力與教學藝術,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精神,幫助學生實現對復雜知識的深度理解,提升學生的分析、歸納、遷移創新等能力。
2.特點
(1)豐富性與復雜性并存
同步課堂與單一傳統課堂相比有一定的區別,其互動主體涉及中心校教師、教學點教師、中心校學生、教學點學生,主體的多元化及差異性的存在蘊含了教學互動形式和內容的多樣化,具體表現為中心校教師與中心校學生之間的互動、中心校教師與教學點學生的互動、教學點教師與教學點學生的互動、教學點學生與教學點學生的互動。
(2)虛擬與現實融合
同步課堂教學互動是在信息技術環境支持下的一種教學活動,它不僅包括面對面真實的教學互動,還涉及通過信號的編碼和傳播實現的虛擬教學互動,即學生與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實現視頻圖像、聲音、板書內容、課件資料圖片、多媒體動畫、視頻材料的實時傳輸。
(3)資源推送智能化
同步課堂借助信息技術可以向教學點教師及學生提供多樣的媒體資源,包括微視頻、電子文檔、圖片、語音、網頁等,可以根據學生差異性特點,快速推送針對性的學習資源,滿足教學點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要,幫助學生固強補弱,實現個性化學習與因材施教。
● 同步課堂教學互動存在的現實問題
1.互動環境存在缺陷
雖然教學點信息化裝備得到了改善,但教學互動過程仍存在一些問題,如主講教師看不清學生的表情反饋、學生有時聽不清主講教師的指令或看不見教師的板書等。
2.互動主體不均衡
中心校教師與教學點學生之間處于網絡兩端,教師不清楚學生已有認知結構和個性特點,情感交流甚微,大多數教學點學生對待主講教師的提問不夠積極,甚至陷入沉默。
3.互動內容深入不夠
在教學過程中,互動僅停留于基本知識的講解,思維上沒有發生碰撞,不能實現知識意義的有效建構。
4.互動方式需改進與優化
傳統課堂的探究式教學,一般有基于數字化學習資源的自主探究和基于人際互動的協作探究兩種互動方式。這兩種互動方式在主講教師與中心校中學生之間實現了很好的互動,但在中心校學生與教學點學生之間還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
● 同步課堂教學互動現實問題存在的原因分析
1.合作意識欠缺
中心校與教學點雖然共同成立了同步課堂教學的相關組織機構,但因缺乏激勵教師的有效措施,教師動力不足,缺少合作意識,在備課、講課、反思等教學環節都顯得被動。
2.師生溝通不暢
主講教師對教學點學生的學習情況不是很了解,課堂教學中不能精準選擇教學點學生進行提問。另外,教師之間只是通過網絡取得聯系,現場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不多。
3.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不足
主講教師呈現的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創新能力還有待提升,如主講教師在使用電子白板時對系統的功能鍵不熟練,遺漏了重要的教學互動環節;教學點課堂無法看清主講教師的講課畫面,但教學點教師無法解決。
● 同步課堂教學互動策略
1.加強教學互動環境建設,提升互動效能
同步課堂教學互動的有序推進需要中心校和教學點進一步全方位加強信息化和網絡化建設。一是當地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及時更新或修繕陳舊設備;二是中心校和教學點安排專門的信息技術人員定時對設備進行檢查與維護;三是做好課前準備,技術人員進行同步課堂教學課前演示,確保課堂教學畫面清晰、聲音連續不卡殼;四是同步互動課堂教學中要有技術人員在場,以應對突發的技術問題。只有做好以上幾點,才能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師互動的良好氛圍,最大程度地保證同步課堂教學互動的穩步推進。
2.組建共同體,拓展互動途徑
同步課堂教學互動是一項系統的工作,學校相關部門、主講教師、教學點教師、學生之間要密切合作,構建共同體,只有這樣才能讓這項工作的開展更規范更持久更有效果。一是學校相關部門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對同步課堂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反思與總結。二是中心校教科室與教學點教科室進行有效對接,結合校情針對每學期的同步互動課程表及時共享,課程安排表上要明確主講教師的相關信息,如姓名、上課時間、上課內容、聯系方式等,便于教學點教師與其進行無縫對接。三是教學設計中要克服主講教師與教學點教師之間兩張皮的現象。主講教師對教學內容及教學流程預設后要第一時間聯系教學點教師,教學點教師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與主講教師進行深入探討和交流。課前,兩地教師對教學設計反復打磨,雙方教師主體對教學互動的探究問題設計及設計意圖有清晰的認知;課中,教學點教師要積極協助主講教師維持好課堂紀律,同時認真聽取主講教師的講課,記下主講教師教學中表現出的亮點與不足,為下一次課堂教學提供更好的建議;課后,教學點教師要監督好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并將具體情況匯報給主講教師。教學情況的及時反饋不僅能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成長與發展,更能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進一步調整并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
針對同步互動課堂教學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頻率過少的情形,要利用好學校開展的重大活動,邀請教學點學生來中心校參加或參觀,促進主講教師與教學點學生的交流。中心校相關部門也可與教學點相關部門協調,嘗試讓教學點教師到中心校擔任主講教師,實現與教學點學生的良性互動。另外,中心校開展的送教下鄉活動也是主講教師與教學點學生進行面對面溝通的重要平臺。
3.整合教學資源,優化教學設計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教師獲取資源的途徑越來越多樣化,獲取資源的方式也越來越便捷,但最關鍵的還是需要教師整合并利用好資源,提高教學資源與學生學習的適配性。
好的教學設計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一是主講教師要收集、整理教學資源,并與所在教研組成員研討,使活動問題的設計做到層層遞進,讓教學環節環環相扣,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規律;二是主講教師要將教學設計及相關的課程資源打包發給教學點教師,教學點教師查看教學設計時要思考其中可以改進的地方,并就教學設計中存在的疑惑與主講教師及時溝通,主講教師在初步設計的基礎上再修改與完善;三是主講教師和教學點教師就教學互動中需要學生提前準備的材料進行溝通,并提前告知學生,讓學生有時間做充分的準備,目的是提升課中教學互動效率。
4.探索教學模式,促進有效教學互動
同步課堂在教學環境、人員構成、互動方式上均與單一傳統課堂有所不同,因此,同步課堂教學環境的教學模式也應做相應調整。為增強學生自我效能感,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可在同步課堂教學中滲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所提倡的翻轉思想。中心校主講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提前準備好教學微視頻,并與教學點教師一起督促本、異地學生進行課前學習。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不僅促進了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轉變,重新分配了課堂時間,而且重建了“對話”。一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由原來的知識傳授者轉化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內化知識的自主學習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用更多的時間來組織各種教學活動以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二是翻轉課堂重新分配了課堂教學時間,由于把知識的學習放在課前,所以課上可以小組協作形式完成練習并進行師生、生生交流互動。三是翻轉課堂重建了“對話”。翻轉課堂的交互性活動,無形中深化了中心校教師與教學點學生的對話,增強了教學臨場感,促進了主講教師與教學點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同時培養了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教學互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中心校與教學點的教育主體必須轉變觀念,組建共同體,做到:課前基于校情與學情,優化教學設計;課中探索教學互動方式,激發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探究意識,提升學生的參與感和整體歸屬感,使中心校學生與教學點學生融為一體;課后就學生反饋的問題及時反思、總結、提煉并予以解決。只有這樣才能推進同步課堂教學規范化和常態化發展,讓同步課堂教學在優質資源及時共享、教師專業素養共同提升、學生成績穩步提高、城鄉義務教育協調發展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路舒寒,林世員,馮曉英,等.教師培訓助力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基于培訓成效的年度比較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1(06):129.
[2]郭炯,郝建紅.智能時代的教師角色地位及素養框架[J].中國電化教育,2021(06):123.
[3]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04):46-51.
[4]謝幼如,邱藝.走進智慧課堂[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9.
作者簡介:張成友,湖南省益陽市南縣立達中學一級教師,法學碩士。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信息技術研究2020年度課題(課題立項號:HNETR2010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