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沁璘
摘要:過往小學教學中,多為強調學校教學。當學生走出家門,踏入學校后,好像一切都交給了學校。學生成長的好與壞也都在歸責于學校教育的好與壞。但是學生成長并非只有學校,并非只是通過老師,反而更多的時候是需要家長的配合的。為人家長,為人父母,乃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否合理,是否正確,更多時候在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對此結合好家校教育至關重要。
關鍵詞:家校共育;幸福人生;小學管理;
引言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在我國古代,就有圣賢提出教育是家庭與學校共同的責任,家庭或者學校任何一方的教育都無法也不能被對方所替代。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都不能承擔培養人這個艱巨而復雜的教育工程。
一、搭建家校共育的優勢
家校共育培養學生好習慣,解決了多年沒有解決的問題。大家都說,培養孩子好習慣,是小學教育最重要的任務。但是,怎樣培養好習慣卻讓許多家長和老師頗感頭疼,他們傾注了大量時間與心血,收效甚微。因為,習慣的養成是長期的,不是一時半會的問題。教育專家認為:一種行為,持續21天就能變成習慣。可是,孩子在校養成的行為習慣,回到家就又變樣了,正所謂5+2=0。家校沒有形成合力,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怎樣做到家校合力,課題組終于找到了合適的方法:這就是用交流卡為紐帶,把家長、老師、學生三者聯系起來了,把老師的愛、家長的心、孩子的情連接在一起,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促進了孩子習慣的養成。這套培養方法適用于每一個孩子。
二、小學家校共育的實施路徑
(一)強化宣傳力度,喚醒共育意識
在小學階段,部分家長受到認知局限,狹隘地認為對學生的教育是學校的任務,將孩子送到學校就萬事大吉了。殊不知,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家庭與學校共同擔負著對學生的教育責任。尤其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由于學生自主意識不夠完善,自律性較差,而學生在家庭中生活的時間比在學校生活的時間長。若家庭不擔負起教育的責任,很容易導致學生只在學校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而在家庭中就放任自流,這會降低教育效率和質量。因此,學校方面應強化家校共育理念,喚醒家長的共育意識。例如,學校可以通過制作宣傳海報,組建網絡群等方式,宣傳家校共育的必要性。同時,還應將因家長忽視培養學生,而導致學生出現叛逆行為的情況當作反面教材進行宣傳。也可以邀請共育能力強和共育能力弱的家長同時進行現身說法。通過這種直觀、形象的教育宣傳手段,喚醒家長的家校共育意識,讓家長能真正認識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相關學校要關注宣傳工作在家校共育上起到的效益和影響,積極展開各種宣傳活動。通過宣傳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對小學生教育所產生的影響、家庭教育開展的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了解家庭教育主要應用的方法,讓家庭教育在實踐開展的過程中與學校教育形成良好的配合,整合教育資源,提高教育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進而提高家校共育的效益和影響。
(二)建章立制,推動共育
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過程中,不應是家校中任意一方的單獨責任,而是共同出力,推動家校合作相關制度的形成,并在實行過程中實現與家校合作活動的不斷磨合,以適當的時機對其進行改進、完善,才能真正交出一份近乎完美的家校合作“作業”。比如,開學初,教師要與家委會進行座談,商討本學期的工作計劃、德育計劃。教師通過報告本學期班級的工作重點與發展方向,以“拋磚引玉”的方式,提升家委會的思想配合度,并積極聽取其寶貴意見。以此為前提,教師更要認真思考家委會成員的意見,將其中可行性高的意見納入德育教育工作中,以此完善德育年度計劃。與此同時,教師要建立與完善長期穩定的合作教育制度,比如,每半個月教師與家長通過電子郵箱、信息等非面談方式,相互通報學生情況的通報制度,以及積極實行定期家訪或校訪制度、每周三開展班級開放日制度等,方便家長感受學校管理,班級管理以及課堂氛圍。另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具體的德育需求,確定德育活動的內容。比如,家委會提出了“學生互相攀比問題”,教師在家委會的主動要求下,進行溝通商討,共同制訂解決方案。比如通過主題班會、周會商討;或是上報到校級活動,將相關話題和倡議,以國旗下講話的形式拋出。教師還可從個人入手,通過個別談話、家訪等形式,嘗試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盲目攀比的不良行為。
(三)提升家長學習意識,深化家校共育內涵
學習意識的養成并非是短期內就能實現的,是一項系統、長期的工程,不僅需要學校的努力、教師的引導, 還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家校共育中需要進行相互反饋和雙向溝通。首先,學校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家長會。 圍繞學習習慣的培養進行互動交流,構建出一個更加有效的橋梁。其次,構建家長學校。邀請一些專業的心理 咨詢師、教育專家等,來校開展講座、論壇等活動,圍繞學習習慣開展宣傳,讓家長能對學習習慣的養成擁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認知。最后,設立家長開放日,讓更多家長都能參與到學生的學校生活中,真正了解和感知 學生在學校所面對的情形和狀況。這不僅能夠讓家長從 更加全面的角度了解學生,還能了解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管理模式,真正認識到家庭教育、學習習慣培養的重要性。
(三)構建網絡資源,創新家校共育多元化
現代科學技術的盛行給教育帶來了便利,學校和教師要善于利用新興的科技手段為學生的發展和教育的進步服務。學校可以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學校動態、學生學習、生活等方面的訊息,讓身處外地的家長可以時刻參與到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中,還可以設置意見信箱、咨詢服務等,家長有任何意見或問題都能夠及時與學校溝通。如此,不僅可以提高家長對學校的滿意度,也能促使家校雙方更加順暢、和諧地對話與交流。
(四)構建系統的家長委員會機構,有序高效運行共育
在家長委員為組建中,可鼓勵家長委員會與校方人員面對面交流,并建立便捷交流的渠道。要實現家長委員會與校方溝通零障礙。此外,在校方教學規劃中,也要吸取家長委員會的意見,以及教師在遇到問題時也要吸取家長委員會的意見。所謂家長委員會并不是教育之外的一個組織,而是參與到教學中的關鍵環節。校方以及班主任要虛心聽取家長委員會的觀點,對其工作開展進行不斷的完善。同時,在家長委員會的組建中,可定期開設“家長講堂”,通過專業人才定期對家長委員會成員以及教師進行培訓,就教育知識、育兒經驗等進行分享講座。所謂教育養成絕非一朝一夕,而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任重而道遠。各方經驗該當借鑒,要吸取百家之長,為學生成長保駕護航。此外,還可舉辦校園開放日,家長委員會節等。以更開放的姿態環境家長走入學校教育當中,營造公開、透明的教學氛圍,不斷提高家長的信賴度與參與度,實現家校共育的和諧之橋。
(五)推廣生命教育 ,共育心理健康
在家校共育視域下促進學生生命教育安全管理,能夠讓學生愛自己、愛他人,有自愛之心,不會讓自己處于險境,也會在他人身處險境之時伸出援助之手,在校園安全管理過程中要積極推廣生命教育。首先,可以在學校引入生命教育。事實上大部分經濟落后的地區根本沒有生命教育。在小學安全教育中將生命教育引入課堂,讓學生了解生命教育的真諦,珍惜自己、關愛他人,從小養成遵紀守法, 懂得自我保護。同時,進行宣傳和規劃,強化學校的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心理咨詢室,不斷落實心理健康安全管理。
結束語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同等重要。因此,應該從多個角度出發,建立家長與學校有效的溝通渠道,消除家校溝通壁壘,增強家長與學校、與班主任等教師的信任感。在學校與家庭中都能夠營造適合學生成長的教學氛圍,不斷為家校共育橋梁添磚加瓦,不斷為教育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張麗.共情共生共成長——淺議家校合作的策略[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03):19-20.
[2]黃蓓.基于家校合作的小學高年級班級自主管理現狀及改善對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21.
[3]袁昊.小簽字,大學問——從“家長簽字”現象看小學班級管理中的家校溝通[J].小學教學研究,2021(05):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