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登山
摘要: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之下,很多勞動力都涌向了城市,因此,在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也越來越多。這一部分的兒童由于從小都缺乏父母的教育以及關愛,因此出現了很多不良的習慣。這也會直接影響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甚至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本文就農村初中留守兒童良好習慣養成的培養策略展開探討。
關鍵詞: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習慣養成
留守兒童相比較于其他孩子而言,往往缺乏父母的關心以及教導,這也導致這一部分兒童在學習以及成長的過程中十分容易出現心理以及行為方面的問題,作為教師應當關注留守兒童良好習慣的養成,找到每一個兒童學習上的困難點并且采取教學措施,最終引導留守兒童能夠健康成長。
一、留守兒童的學習現狀
首先,一部分留守兒童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十分喜歡搗亂打擾其他同學的學習。例如一些留守兒童在學習時往往會通過造成一些動靜的方式,吸引其他人的注意,進而影響班級的整體教學進度,這與這一部分孩子的心理缺陷有關。留守兒童往往會產生一種被父母拋棄的錯覺,因此十分渴望得到他人的關心。其次一些留守兒童在課后往往不能夠及時完成教室布置的作業回到家后,由于缺乏父母的關心以及監督,習慣性的出去玩耍,而忽略了寫作業。除此之外,也會出現很多逃避學習的行為。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束,因此會養成很多不良習慣,而這些不良習慣十分容易影響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作為教師應當充分注重留守兒童的厭學行為,引導留守兒童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1]。
二、農村初中留守兒童良好習慣養成的培養策略
(一)規范行為習慣
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性的任務,通過調查我們發現通過對留守兒童展開宣傳教育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準確認識到哪些行為習慣是正確的,而那些行為習慣是錯誤的,最終明確學生今后努力的目標和方向。作為教師在開展農村初中教學的過程中也應當不斷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更好地發揮自身的榜樣作用[1]。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在班級內部尋找標兵,發揮學習典型的作用,通過加強班級體建設,運用集體的力量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2]。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弱同時錯誤的行為習慣往往會反復出現,因此作為教師應當做好監督工作,可以采用定時抽查的方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行為規范。
(二)創設教學情境
在開展農村初中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過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教師可以利用教室在講述教學內容的基礎之上,設定與之相對應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扮演的過程中不斷學習,激發學生的參與性,并且對自身在情境中的行為展開評價。教師也可以利用音樂等不同形式創設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使得學生沉浸在學習情境之正確認識自己的行為,形成積極的情緒,鼓勵學生使用正確的行為習慣,在日常生活中永久限制自己[3]。通過運用情境創設能夠結合這年齡階段學生的興趣愛好,充分融入于教學內容之中,發揮情境教學的作用,提高教學效率,確保教學效果。
(三)運用激勵評價
農村初中在促進學生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農村初中也是學生行為習慣和性格形成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生心理敏感,有很強的自尊心,有時有叛逆心理。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正確引導學生,運用激勵策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促進行為教育的發展。在當前的教育過程中,我們可以為學生創造口頭激勵。在進行傳統的管理工作時,教師往往忽視學生的自尊,他們接受教育的方式將對學生的心理產生重大影響。例如,培訓通常使用諸如“你錯了”、“你知道你錯在哪里嗎?”之類的詞語進行。這種類型的教育是錯誤的,會影響學生的精神發展,甚至會影響逆反心理。在這方面,教師可以在監護教育過程中改變教育途徑,并利用激勵措施與學生溝通,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例如,在學生幫助老師搬書或打掃教室后,老師可以表揚學生。這樣的表揚可以幫助學生幫助他人。這樣的表揚是真誠的,學生可以更好地接受[4]。
(四)開展生活化教學
在農村初中年齡階段的孩子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以及學習能力,在此階段開展習慣養成教育,應當遵循學生的天性,很多情況下,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學習到更多,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習慣養成教育的過程中融入生活知識。例如在教學環境保護行為習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故事,通過挑選一些歌頌自然之美的內容,使得孩子產生對于自然的向往,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只有這樣才能夠引導孩子自主保護環境。又例如我們可以將學習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結合,教師可以組織孩子集體觀看晚霞,并且適時地展開教育,使得學生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最終完成習慣養成教育[5]。
(五)家校聯合
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也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為了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糾正不良行為,完善學生的認知系統,加強家長與農村初中的溝通與合作,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在教育過程中,我們還應注意他們的心理健康,使他們能夠通過與同學的相處、保持道德行為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形成良好的性格。
結語
綜上所述,良好的行為習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開展合理的引導,不斷規范學生的行為。這是我們讓學生形成正確道德品質的唯一途徑。教師可以從生活、知識等各個方面了解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管理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會禮貌、規范行為和養成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1]王彩霞.農村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與防護意識的培養[J].甘肅教育研究,2022(02):92-94.
[2]張勝三,董俊蘭.小學留守兒童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21(12):42-43.
[3]陸雪燕.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養成對策[J].當代家庭教育,2020(03):123.
[4]戚天勝.淺議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J].文存閱刊,2018(20):12.
[5]盧凝香.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策略與探究[J].讀寫算,2018(09):181.B15F3B32-078C-485C-9A9B-2844A6C95A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