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全利
摘要:音樂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對于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審美能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容忽視的意義。但是在當前的音樂課堂中,往往存在著教學質量低下、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厚、課堂創造性與生成性不足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提出了三項改進措施,以期提升音樂課堂質量,提高音樂課的教學效率,促使學生在藝術熏陶中學有所思,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關鍵詞:小學音樂;有效性
一、當前小學音樂課教學現狀
1. 課堂教學質量低下,學生興致不濃厚。
受傳統教學觀的影響,許多學校和教師未能從根本上轉變音樂課的教學理念,忽視了音樂對學生成長產生的內在力量。
2. 課堂教學模式死板,學習體驗效果不良。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許多教師越來越能意識到要改變傳統音樂課的“聽—唱”模式,但是由于缺乏專業的教學指導和教學參考,大多數的教師仍舊采用以前的教學模式,教學中還是遵循聽音樂—學唱的過程,學生的參與度與創新性未能得到根本性改進與發展。
3. 教師缺乏引導技巧,課堂生成性不足。
教學中,教師能關注到獨唱、領唱與合唱的重要性,但是缺乏針對性的指導技巧。以合唱為例,合唱中的聲音練習與聲部訓練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但是由于班級容量與音樂課程地位的限制,很多學校并不太重視音樂課的效果,教師在教學中也僅僅將目標定位在會唱的層面,對學生的音色、音準和合唱配合度等方面不作要求與指導,大大降低了音樂課的效用。
二、課堂教學改進策略
1. 優化教學設計,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音樂課程標準》要求,小學低年級音樂課主要是以激發學習興趣為主,充分使用視聽、圖片、游戲等綜合方式,進行直觀教學,讓學生在聆聽與歌唱中體驗音樂的美感。
例如,在教學《捉迷藏》一課時,歌曲主題與歌詞內容是學生喜歡的,這樣教師就可以充分將教學內容與生活聯系,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首先,在導入環節設計一個猜季節游戲,一邊播放音樂,一邊讓學生猜一猜音樂中播放的是哪個季節,教師總結出一年四個季節總是你躲我藏的,好像在玩捉迷藏。接著,在新授環節先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歌詞,讀出不同季節的變化,讀出強弱對比;熟悉歌詞后就可以進行學唱環節,在學唱中教授八分音符知識,以及跟唱練習。最后,通過領唱、拍掌齊唱、小組賽唱、師生合唱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比賽熱情,提高學習參與度。
又如,《鳥店》這首歌包含了不同的音樂情緒,教師在導入環節可以采用聽曲辨詞的教法,在課堂教學時可以讓學生一邊看繪本和視頻,一邊欣賞音樂,感受音樂的故事和節奏的變化。聽曲辨詞的教學方法通過懸念設置帶領學生辨認不同的樂曲情緒,同時也給學生提供較多的回答機會,使學生獲得了較高的參與體驗。
2. 改進教學形式,提升學習體驗。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音樂課作為學生日常學習活動的調劑,本身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但是當前音樂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學生的音樂素養和樂感沒有得到充分培養的深層原因在于教學方式老套。
例如,在教學《在鐘表店里》一課時,教師可以在每次欣賞音樂之前給學生布置任務,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到音樂欣賞活動中。除此之外,也可以根據歌曲的故事情節和小學生愛模仿、愛表現的年齡特征,設計一個音樂情景劇,將枯燥的樂理知識變為有趣的生動場景,將難懂的音符與節奏在形象的動作表演中展現,從而加深學生對樂理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的樂感體驗。
又如,歌曲《讀書郎》,音樂形象歡快、簡易質樸,歌詞朗朗上口。但是,很多學生受以前經驗與習慣的影響,會哼唱歌曲,但是音準、節奏等方面不準確。對此,教師可以先進行范唱,切分節奏和大跳音程,然后讓學生吹口琴,糾正音準,最后在鋼琴伴奏中學唱。此外,根據小學生好動、聽覺靈敏等特點,教師也可以使用律動或者用紙杯、鼓錘等簡單好玩的方式表現歌曲,活躍課堂氛圍。最后,讓學生畫一畫歌曲的人物形象,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想,在藝術熏陶中滲透進取向上的思想,激勵學生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
3. 利用信息技術,實現交互式教學。
現代信息技術以其優越的視聽手段、便捷的線上反饋和即時有效的在線輔導功能,為我們提供了形式多樣的學習方式,優化了學習知識的模式,使課堂教學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革,真正將學習的自主權和參與權還給了學生。
信息技術使得音樂學科的教學更加立體、真實和容易學習。如,在課前,可以利用學前清單自主在瀏覽器上查閱相關作曲家的資料和創作背景,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平臺系統實現自主聆聽音樂,利用平臺在線答題功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后教師也可以向學生發送一些資源學習包,供學生自主選擇與學習。
在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實現師生共同體驗的過程,創造情景式的音樂課堂教學,體現合作化、活動化和個性化等特征。如,在音樂教學中用多媒體設計大海和魚,安排海浪聲的象聲詞等,緊緊圍繞著“大海”二字創設情境,巧妙地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在“大海”的音樂學習范圍內展開想象,進行探索和創造。
總的來說,信息技術作為課堂中的基本元素,應當是教育內在基因的一種存在。多媒體在課堂上的呈現不一定是華美的課件,而是學生主動參與,是學生“聽”“做”“演”“唱”“創”的主動學習。
三、教學原則
1. 目標性。
目標是教學成功的第一要素。小學音樂課在課型上一般包含欣賞課與學唱課,在主題上則是多種多樣的,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緊緊圍繞目標來設定本節課的音符、節奏、旋律知識,分清學與唱的關系。
2. 教育性。
處處有教育,時時刻刻在教育。教書育人不僅僅是主要學科與思想道德課的專權,每一門課程都在無聲中傳遞能力與信念。
3. 創新性。
打造高效課堂,教學務必做到與時俱進,學習總結前人的方法,摸索出屬于自己的創新之路。
總之,音樂素養在學生素養培養與審美能力提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打造高效課堂,教師就需要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運用微課、網絡信息等先進技術創新教學模式,探索器樂演唱的新方法。其次,要在藝術教育中滲透愛國、與人與事與物友好相處的思想品德,激發學生的創新性。當然,最關鍵的還是音樂教師自身要精心備課,反復打磨教學環節,以有趣、多元的方式教授樂理知識,綜合運用多種樂器進行演奏,激發學生學唱的興趣與參與度,以興趣帶動求知欲,以求知欲引領學生的成長。
參考文獻:
[1]談音樂情感在音樂欣賞中的體現[J]. 馬志,馬月. ?科技信息. 2013(35)
[2]淺談對兒童音樂興趣的培養[J]. 孫壯.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