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芳
摘要:時代快速發展,并且教學改革也在逐漸深入,此時教育各方為教師提出了新的教學目標與任務,要求教師將信息技術引入到教學進程中,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容量與效率。初中階段的教學過程是逐步引導學生適應更具難度、更為獨立的學習進程的有效途徑,所以此時期的教學效果對于學生的持續發展意義重大。語文科目是一門具有綜合性教學價值的科目,教師應該深度挖掘其教育資源,為此,教師應該積極探究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方法。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階段;語文科目;應用方法
語文不僅是主要教學科目,還是基礎性教學科目,其是學生理解文字內容以及進行邏輯思考的前提,為此,本文作者對目前的初中語文教學進行研究與分析,發現存在學生缺乏語文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效率較為低下以及師生之間存在距離感與隔閡的三方面問題與不足,隨后教師結合信息技術的特點,從借助媒體資源、引入微課形式以及運用線上平臺三個角度闡述如何具體解決教學問題,從而運用信息技術推進教學效率提升。
一、借助媒體資源,激發學生興趣
媒體資源是一種較為常用的信息技術手段,教師將其運用在教學中,可以直觀展示知識,并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興趣,從而推進其產生主動學習的熱情與欲望。為此,初中語文教師應該有效運用媒體資源這一手段,推進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的結合,例如:教師在講解《皇帝的新裝》這一課時,首先,運用展現課本故事的視頻作為課程導入,一方面幫助學生初步了解故事內容,另一方面動態展示知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其專注于后續教學進程;其次,教師在講解故事的含義與哲理時,教師運用幻燈片帶領學生逐步深入探索寓言故事的內涵,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一句句理解作者蘊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再例如:教師在講解《春》這一課時,教師運用展現春季特征的圖片,輔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避免其產生對單一文字內容的枯燥感,幫助學生調節學習狀態。由此可見,教師借助媒體資源,可以降低知識的理解難度,并且促使學生感知語文科目的樂趣與魅力,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引入微課形式,優化教學結構
微課是一種依托于視頻形式存在的教學工具,其還原了教學場景,并且針對講解某一具體的知識點,具有教學內容集中以及時長較短的特點,所以教師可以借助微課這一形式,有效優化教學結構,避免教師的從頭講到尾,為教學帶來新的活力。為此,教師應該合理引入微課這一形式,例如:教師在講解《鄧稼先》這一課時,首先,教師運用介紹鄧稼先事跡及其生平的微課視頻作為課程導入,幫助學生初步了解本篇課文所描繪的主要人物,為學生更好理解課程內容奠定基礎;其次,教師在具體講解文章的寫作手法時,搜尋講解“對比手法”以及“短句”特點以及優勢的微課視頻,引導學生先在觀看中自主學習,對文章內容作初步理解,隨后教師從文章中選取運用這兩中方法的內容,帶領學生在具體例文中感受寫作技巧的作用與價值,以此實現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的結合。由此可見,引入微課這一形式,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從而優化教學結構,不斷提高課堂教學容量以及效率,進而推進學生學習成效提升。
三、運用線上平臺,增強師生互動
增強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是推進學生產生對學科持續性熱情的重要因素,并且教師還可以通過這一環節掌握與了解學生的動態,從而不斷調整教學策略,但是目前教師與學生主要溝通的途徑是課堂以及學校內,一旦學生離校,教師無法與學生開展有效的溝通。為此,教師應該合理運用線上平臺這一工具,例如:教師將在家長監督下的學生納入到線上平臺中,首先,教師在課前通過平臺分享與次日教學內容有關的教學資源,要求學生結合教師分享以及課文進行預習,并且在每日課程結束后,分享本日課程的知識架構,要求學生在完成作業前,結合知識架構進行復習,以此教師通過線上平臺有效關注學生的課前與課后學習進程;其次,教師在日常中通過線上平臺分享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趣味性內容,如短篇趣味文章、包含語文知識的圖片等,引導學生持續性感受語文樂趣。由此可見,教師借助線上平臺,可以打破師生之間溝通的局限性,從而增強師生互動,為教學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的高效性與便捷性,推進了國家與社會的變革,并且為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重要助推力,作為為國家發展培養人才梯隊的教育事業,也應該順應這一發展趨勢,加快與信息技術的融合進程。初中階段是青少年發展的關鍵階段,錯過此時期,學生即將進入課業繁忙的高中時期,教師無暇為學生重新夯實知識基礎,所以關注此階段的教學成效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一些低效性的教學工具與方法,阻礙教學進程的持續性推進。為此,教師應該挖掘信息技術的價值,重視初中語文的教學意義,推進二者之間有機結合,不斷提高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楊美山.現代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課外語文,2017(8):1.
[2]何斌.現代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科普童話,2020(15):10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