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進如
摘要:對“中學創新實驗班”的研究,中學教師偏重于實踐研究,注重經驗總結;高校學者偏重于理論研究,注重理論升華;研究成果呈現明顯的區域、學科和學段不平衡。
關鍵詞:中學創新實驗班;綜述;經驗總結;理論升華;不平衡
2010年《中長期教育發展與改革規劃綱要(2101-2020)》出臺后,關于“中學創新實驗班”的研究成果不斷。茲將影響較大的成果介紹如下,希望有助于此類研究的深入開展。
一、中學教師偏重于實踐研究,注重經驗總結
唐盛昌總結了上海中學創新人才培養的五個要素: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知識構成,注重學生志存高遠與意志磨礪,推進學生興趣與潛能的匹配,不斷激發學生成長的飛躍期,激勵學生基于專門知識領域與數字技術整合的創新。[1]徐向東認為通過開設科技試驗班探索中學依托高校進行創新人才在課程設置、師資培養、培養方式、硬件資源等方面的方法和機制是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人才發展持續性屬性的基本要求。[2]張震認為依托科技創新活動、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活動可以激發高中生主動學習和創新的激情,培養高中生創新的品格。學校通過建設創知、創意、創行的課程體系,進行微型課程、微型課題和微型研究的“三微”模式改革,可以有效提升教育教學改革效果。[3]朱亞軍 介紹了蘇州中學匡亞明實驗班的物理教學從5個方面進行了改革和創新:教學氛圍和諧化;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學過程可視化;教學探究自主化;教學評價綜合化。[4]田琳 張荷 介紹了海淀實驗中學對“錢學森班”學生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知識結構、團隊精神、道德修養”五個方面進行培養,激發學生的進取精神和堅強意志,提升其創新能力。[5]
可見,經濟和教育發達地區的重點高中,紛紛通過建立高中創新實驗班的方式,開展了高中階段創新拔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這些模式都是結合本校的傳統特色的經驗的總結。
二、高校學者偏重于理論研究,注重理論升華
沈之菲在分析優秀高中學生特質的基礎上,闡述了高中生創新能力培養對象的選拔方式,高中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教育模式、立足點及其范圍,同時提供了高中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支持系統,以為資優學生的創新教育提供一定的參照。[6]于子軒調查發現 “科技創新實驗班”生命科學課程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是科學可行的和有效的,課程培養取得的成績體現在學生獲得了成功創新體驗,創新素質得到顯著提高,學生個性得到發展,獲得了全面的、可持續的發展。[7]萬圓認為高中創新教育實驗班有四點辦學特色:采取自主招生的方式選拔具有創新潛質的優秀生源;實施以豐富教育方案為主、加速教育模式為輔的培養策略;與校外機構展開合作,尤其得到大學資源多方位的支持;通過導師制和生涯規劃教育,為學生提供成長指導。[8]陳劍明確高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公平問題;然后總結國外高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成功經驗;進而分析已開展相關實踐的高中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最后構建高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構架,思考培養模式的完善策略。[9]喬連全 辛麗清發現大中學銜接培養創新人才面臨的主要問題:銜接辦學的角色定位有待明晰、課程教學需加強規范、師資力量較薄弱、評價體系相對單一、升學方式有待深化。對策是大學、中學應加強協作,統一銜接辦學的教育理念、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改革評價體系并深化創新人才的升學選拔。[10]
可見,高校學者不僅進行經驗總結,而且注重分析現行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可行性的解決策略,修正創新實驗班的培養模式。不少學者,進行中外比較研究,其視野更開闊,理論得到升華。
三、研究成果呈現特征:區域、學科、學段不平衡
總之,對于中學創新實驗班的研究不過10年,研究成果分為兩類,一類是中學教師偏重于實踐研究,注重經驗總結,另一類是高校學者偏重于理論研究,注重理論升華。這些研究成果成果相對集中于上海、北京這樣經濟和教育比較發達的東中部重點高中和高校,呈現明顯的區域不平衡。研究的學科方向主要是理科創新實驗班,極少有文科創新實驗班,呈現學科不平衡。研究的學段幾乎都是高中,幾乎沒有初中,呈現學段不平衡。
參考文獻:
唐盛昌.以學校課程創新為突破推進創新人才的早期培育[J].基礎教育, 2010(07):16-20,15.
徐向東.無縫銜接:中學依托高校進行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理念與策略——以上海交大附中“科技實驗班”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2(04):84-87、91.
張震.高中創新實驗班項目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福建省廈門市科技中學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5(23):16-17 .
朱亞軍 .試談南京大學·蘇州中學匡亞明實驗班物理教學改革、創新的探索和實踐[J]. 物理教師 ,2016(10):64-66.
田琳 ?張荷 .探索中學創新型人才培養之路——以北京市海淀實驗中學“錢學森班”為例[J].基礎教育參考 ,2017(13) :35-37.
沈之菲.高中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從上海“創新實驗班”看資優學生的創新教育[J].教育發展研究,2010(08):25-29.
于子軒.“科技創新實驗班”生命科學課程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調查與啟示--以華東師大二附中為例[D].華東師范大學,2011.97.
萬圓 .論高中創新教育實驗班的辦學特色[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年 第2期 77-84.
陳劍.高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寧波大學,2014.74.
喬連全 辛麗清.大學與中學銜接培養創新人才中的問題與對策--基于X大學與Y中學創新實驗班的實證分析[M].第五屆全國民族高等教育高峰論壇論文集,2017:23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