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然 王淼


摘要:目的:分析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療習慣性流產的臨床療效。方法:納入本院克孜勒蘇人民醫院2年內(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100例習慣性流產患者作為研究主體進行相關分析,以治療方案不同分組,設置為對比組、研究組,單組例數50例,分別采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治療,對比評估臨床療效。結果:治療后,研究組D-二聚體、凝血酶時間以及纖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水平較對比組更低(P<0.05);研究組流產率2.00%、早產率6.00%均低于對比組16.00%、20.00%,足月生產率92.00高于對比組64.00%(P<0.05);與對比組比較,研究組流產孕周、分娩孕周均更長,分娩出血量更少(P<0.05);治療前,2組HCT、PV、E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上述指標水平均更低(P<0.05);治療前,2組HCT、PV、E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上述指標水平均更低(P<0.05)。結論:在習慣性流產患者中,采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治療方案,能夠更好改善患者凝血相關指標,降低流產率、早產率,同時,還可以延長流產孕周、分娩孕周、減少分娩出血量,顯著改善血液流變學參數。
關鍵詞:習慣性流產;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臨床療效;
引言
習慣性流產也叫復發性流產,指妊娠28周之前連續發生3次及以上的自然流產情況[1]。由于習慣性流產可嚴重影響產婦身心健康影響,同時,還可能破壞家庭和諧,引起家庭矛盾,此外,習慣性流產還會造成胎兒發育異常,危害重大且深遠,因此,需盡早采取積極規范治療和干預,盡可能減少或降低習慣性流產所致危害[2]。目前,藥物是臨床治療習慣性流產的主要方式,為此,本次研究納入本院2年內(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100例習慣性流產患者作為研究主體進行相關分析,對比評估不同用藥方案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本院2年內(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100例習慣性流產患者作為研究主體進行相關分析,以治療方案不同分組,設置為對比組、研究組,單組例數50例,年齡最低22歲、最高39歲,均值(30.55±5.29)歲,流產次數最少3次、最多5次,均值(4.12±0.33)次;年齡最低23歲、最高40歲,均值(30.67±5.31)歲,流產次數最少3次、最多6次,均值(4.25±0.31)次;2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研究向醫院相關部門報備且在通過審核批準后開展。納入所有研究主體均按照以下納入、排除標準入組:納入標準:(1)符合習慣性流產診斷指南與標準;(2)存在子宮器質性病變;(3)意識清晰、認知正常;(4)事先對研究內容、目的等知情,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凝血功能障礙;(2)宮頸裂傷;(3)對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存在既往過敏史、禁忌癥;(4)合并其他嚴重疾病。
1.2 方法
對比組(n=50)采用阿司匹林治療:單次取75mg阿司匹林腸溶片讓患者服用,每日1次,連續治療2個月。
研究組(n=50)采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治療:阿司匹林用藥與對比組一致,單次取5000IU低分子肝素進行皮下注射,每日1次,連續治療2個月。
2組于治療期間密切觀察癥狀變化情況,并定期進行相關檢查,若各項臨床指標恢復至正常,可終止用藥。
1.3 觀察指標
(1)觀察分析臨床指標,主要測定評價D-二聚體水平、凝血酶時間以及纖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水平。(2)觀察分析妊娠結局,分為流產、早產、足月產,統計計算發生率。(3)觀察分析指標改善,包括流產孕周、分娩孕周以及分娩出血量等。(4)觀察分析血液流變學參數,包括HCT、PV、ERP等。
1.4 統計學分析
SPSS 24.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 )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X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臨床指標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D-二聚體、凝血酶時間以及纖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水平較對比組更低(P<0.05),見表1。
2.2 妊娠結局比較
研究組流產率2.00%、早產率6.00%均低于對比組16.00%、20.00%,足月生產率92.00高于對比組64.00%(P<0.05),見表2。
2.3 指標改善比較
與對比組比較,研究組流產孕周、分娩孕周均更長,分娩出血量更少(P<0.05),見表3。
2.4 血液流變學參數比較
治療前,2組HCT、PV、E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上述指標水平均更低(P<0.05),見表4。
3 討論
習慣性流產病因相對比較復雜,基于當前醫學水平,已知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生殖器官解剖結構畸形、遺傳異常以及抗磷脂綜合征等,同時,臨床發現,感染性因素和習慣性流產之間也存在密切關系,另外,部分不明確因素,如環境、電離輻射以及殺蟲劑等,也可能與習慣性流產發生具有一定關系[3-4]。近年來,在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響下,習慣性流產發生率呈現持續上升趨勢,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和重視。現階段,由于習慣性流產病因、臨床癥狀等不盡完全相同,因此,臨床治療強調需針對病因進行治療,但是,相關研究指出,大部分習慣性流產患者皆存在蛻膜血管栓塞,故而在臨床治療中抗凝具有重要作用和價值,同時,抗凝也被公認為對血栓最有效的治療方式[5-6]。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是常用抗凝藥,其中,阿司匹林被列為藥學史上三大經典藥物之一,其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等作用,故能夠良好改善局部血運,預防血栓形成,但是,由于造成習慣性流產的病因較多,單純使用阿司匹林整體療效欠佳,所以,在實際臨床治療期間可聯合其他藥物,以期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預后[7-8]。
本次研究:治療后,研究組D-二聚體、凝血酶時間以及纖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水平較對比組更低(P<0.05);研究組流產率2.00%、早產率6.00%均低于對比組16.00%、20.00%,足月生產率92.00高于對比組64.00%(P<0.05);與對比組比較,研究組流產孕周、分娩孕周均更長,分娩出血量更少(P<0.05);治療前,2組HCT、PV、E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上述指標水平均更低(P<0.05);治療前,2組HCT、PV、E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上述指標水平均更低(P<0.05);結果說明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治療習慣性流產效果卓著,分析可知,低分子肝素具有多種藥理作用,如強大抗凝能力、中斷補體活性作用以及抗感染等,將其應用于習慣性流產患者治療中,其能夠限制凝血因子自身活性,抑制血小板凝集,從而改善血液高凝狀態,預防和減少血栓形成[9],另外,其還能夠加快血管內皮細胞修復,對自然殺傷細胞本身毒性作用起到限制,減緩滋養細胞凋零速度,因此,聯合用藥可發揮協同增效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在習慣性流產患者中,采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治療方案,能夠更好改善患者凝血相關指標,降低流產率、早產率,同時,還可以延長流產孕周、分娩孕周、減少分娩出血量,顯著改善血液流變學參數。
參考文獻:
[1]陳亮紅.低分子肝素聯合阿司匹林治療習慣性流產的臨床效果[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21,14(20):119-120.
[2]盤根明.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療習慣性流產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21,16(18):123-125.
[3]葉聘.阿司匹林聯合低分子肝素在習慣性流產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醫學,2021,41(03):96-98.
[4]顏穎.阿司匹林腸溶片與低分子肝素治療習慣性流產的效果與安全性觀察[J].吉林醫學,2021,42(03):661-663.
[5]陳翠娜.阿司匹林聯合低分子肝素鈣治療血栓前狀態致早期習慣性流產的臨床療效分析[J].當代醫學,2020,26(25):98-100.
[6]周曉. 阿司匹林聯合低分子肝素治療30例習慣性流產合并抗磷脂綜合征的臨床觀察[J]. 中國現代醫生,2012,50(16):60-62.
DOI:10.3969/j.issn.1673-9701.2012.16.027.
[7]庫蘭·哈力克. 低分子肝素與阿司匹林聯合治療高齡復發性流產的療效研究[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8,18(5):95,101.
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8.05.071.
[8]蔡美云,陳婉,洪程銘. 低分子肝素與小劑量阿司匹林聯合治療自身免疫型復發性流產的臨床分析[J]. 吉林醫學,2017,38(3):458-460.
DOI:10.3969/j.issn.1004-0412.2017.03.024.
[9]唐洪,黃妙云,譚毅. 低分子肝素聯合小劑量阿司匹林治療ACA陽性復發性流產臨床療效分析[J]. 海南醫學,2012,23(23):13-14.
DOI:10.3969/j.issn.1003-6350.2012.2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