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芬
摘要:本文論述以建立和諧師生關系推動有效班級管理的方法,主要從四方面進行說明:1、根據學生的現實,以人為本;2、平常心對待學生,不拔高要求;3、健全班級規章制度,以身作則;4、健全班級規章制度,以身作則。
關鍵詞:自治;以生為本;管理
如何讓自己的班級管理卓有成效是筆者幾年來一直思考的問題,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嘗試各種新的管理方式方法,并且積極探索。如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班級管理的有效性?
一、根據學生的現實,以人為本
有人說:新官上任三把火。面對不了解自己的人,先來個“下馬威”,能起到震攝的作用。筆者不贊同,因為這只是短時效應。時間長了,本來面目呈現出來,那就失去振作起來的時機。每當接到一個新的班級,筆者總會對學生說:“坐在筆者面前的你們是一張白紙,同樣站在你們面前的筆者也是一張白紙。你們先寫上什么,然后筆者才決定寫上什么。在這一年里,筆者們一起寫上各自都滿意的文字吧!”筆者經常在班級里進行“調查研究”(舉手、書面呈現),趁機在短時間摸透學生身后的“世界”:家里有多少口人?是否獨生子女或是排行第幾?有人督促你學習嗎?……師生逐漸熟悉,在安排工作、談心的時候,做到心中有數。
二、平常心對待學生,不拔高要求
筆者認為,對學生應有一顆平常心,他們只是六、七——十三、四歲的孩子,不可能不犯錯誤,他們不可能在你批評一次后永不再犯類似的錯誤,因而筆者們也就不要奢望班級的學生都是小圣人,也許因為這一觀點,有些老師說筆者心太軟,學生不怕筆者,筆者的帶班手段不硬-——也許這是對筆者善意的提醒,可是兇狠地面對學生,或動不動就請家長,筆者卻做不到了。做了媽媽后,對兒童的心理、行為了解更加深入,筆者發現:當筆者狠很地批評孩子,他總會很失落,甚至有時很無助;當筆者強迫他做他不愿意的事情時,效果非常糟糕……假如當筆者們發現一個學生正向好的方面發展時,他的一個小小的錯誤,為什么不能作為一次教育的契機呢?教育不是萬能的機器,沒有方法是立竿見影的。筆者們適當等待,沒必要明察秋毫;筆者們得理且饒人,做到見好就收。當筆者們把學生當做一個個平常的人看待時,筆者們會發現,他們討厭大聲呵斥,他們能接受善意的規勸,他們的心和筆者們是一樣的,喜歡聽好聽話。這種并不十分刻意的溫柔和理解,卻換來了學生的理解、信任。
三、健全班級規章制度,以身作則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個班級要管理好就必須指定出行之有效的制度。班級事務的管理中筆者們非常需要尊重學生的意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班級制度制訂時,集思廣益,學生自己商量、討論,老師做適時引導。在決定事情的情況下,筆者通常都是采用全班學生舉手表決,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班規執行時,班主任率先垂范,起領導作用。有的教師要求學生到校學習,由指定的班干部管理,而自己就做甩手掌柜,筆者認為不妥。班主任不在、不到班,光憑指定的班干部管理,學生學習就沒勁、不服管。時間長,課前的學習管理必然形同虛設。筆者要求學生7:45到校自行學習,而筆者最遲在7:55就會來到教室,給班干部吃起定心丸;其他的學生就會養成習慣。放學后打掃衛生的時候,是班級較混亂的時候,都是班主任管理最薄弱的時候,安排值日小組長、學生互相監督,班主任不定時的巡視。“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雖令不行”。這樣班規的權威性就樹立起來了,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就更加緊密。
四、培養學生自筆者管理能力,實行班級自治
在中高年級,筆者們可以嘗試鍛煉學生的自筆者管理能力。筆者經常對學生說:“來到學校,不但要學習知識,還要學做人,練習學做一個有魄力、敢擔當的人。”在班級集體這個大展臺中,不但是積極分子的舞臺,還是中下層生的成長臺,人人都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干,只要你敢于走出第一步。使在班主任的統一安排下,由學生自己組織一些活動,來鍛煉他們的組織領導能力和積極參與能力,最大限度的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潛在的創造性。一些活動,筆者經常鼓動同學們自己去實踐嘗試,自己適當指導,幫忙解決重大問題,或者給予提醒,例如課前領讀、管紀律、出黑板報、表演節目、籌劃班級活動等。
此外,筆者還著意建立“值周班長、組長”制度,使每個學生都有鍛煉的機會。這樣既可以克服當班干部學生的優越感,又可以克服沒有當班干部學生的自卑感。筆者曾任命不做作業的同學做收發作業的組長、愛打架的同學做班長、勞動委員、體育委員,讓這些難管分子受到約束,分擔班級管理任務,體會班級輿論的壓力,多年來,曾有成功轉化的例子,也有學生不買帳的時候,但師生的收獲也有所積累,難管分子的成長經歷豐富了,不再只是被冷落、被呵斥的對象,和老師多了交流,思想認識上得到了提高,師生之間的交流日漸增多,關系融洽。
五、遇事冷靜,不自以為是
調皮是學生的天性,小打小鬧是常有的事情,學校、教室是犯錯誤能得到改正的地方。作為班主任,學生發生事情的時候,不要頭腦發熱,先入為主,先冷靜一下,多了解事情的原委,多想想這樣做是不是最好的方法,這樣做的效果會不會更好。
如果在學生犯錯誤后就訓斥學生,以致發展到師生之間互相不信,互相不理解,教師走進教室便覺著全班的學生都和他有敵對情緒,這樣就會搞得班主任很疲憊。如果采取更細致的方法,對于犯錯誤的學生,等學生平靜下來之后,才去找他談,用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真誠的與學生開誠布公的交流,常會說得學生眼含淚水,感動得學生心潮起伏。這樣的教育也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做一個讓學生打心眼里認同的教師,需要教師體察入微,能夠抓住教育的契機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學會感動,學會欣賞,實現師生關系的融洽,共同譜寫教育的和諧樂章。
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拔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筆者們講的話發生共鳴,筆者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學生是有感情的人,而不是理論的動物。班主任只有以情育人,心靈向善,師生關系才能融洽,班級管理才能發揮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班主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2]《班主任之友》湖北省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