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國輝
綜合實踐活動的總目標指出: 綜合實踐活動是通過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系,學校與社會的聯系,幫助學生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過程,提高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間的認識,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這就要求讓學生學習活動走進自然,走進社會, 走進生活。陶行知先生說過:“要改變以學科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育弊端, 加強教育與社會生活﹑兒童生活的聯系。”所以,我們不能把綜合實踐活動當作一門具有系統的書本知識的課程,一個單元一個單元、一課一課地來教,而是通過與其他學科課程的整合,把學生放在開放的情境中學習實踐,所以,我主張從以下幾方面做好綜合實踐活動。
一、讓校園生活處處有實踐,發展自我。
校園里處處有著教育的機會和實踐的內容,這在于教師獨具慧眼的發現和挖掘。新課程強調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體驗。 因此,教師要在校園日常生活中挖掘、發現,選取學習課題,。內容越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越好, 范圍越小越好,使課題與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相聯系,縮小與學生的距離,更好地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探究的興趣。
1.與安全教育整合。
熱愛生命,安全自護是學校重要的教育內容之一,這也正是綜合實踐課能夠承擔的教育內容。比如“防震,防火”教育,在課堂詳細的講解,不如讓學生親自實踐,嘗試,體驗。這樣的內容只講不練,就是紙上談兵,意義不大。所以,我側重的是撤離的實踐。在演練實踐中,強調聽從指揮,做到快速,有序撤離。比如講課時先播放地震方面的視頻,播放一些學校撤離時的場景,然后,組織學生進行撤離演練。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經歷了,實踐了,體驗了,感受了,又很自然的把防震、防火的相關知識學扎實了,自護能力就有了提高。
2.挖掘校園里常見的場景,進行實踐體驗。校園里有很多場景都具有教育的內容和意義。我們教師要做有心人去發現它,利用它。如:樓梯擠擁、高空擲物、走廊奔跑、攀爬墻頭等,我們利用這些場景,一是提出問題,預設可能發生的后果。二是進行實踐體驗,讓學生真正的感受到會出現的后果。三是讓學生提出整改建議和方案。這也正是在落實主題研究性學習。一舉多得。然后,將學生的視野延伸到校園之外,拓展到道路交通、公共場所應該注意的安全事項。這樣的實踐活動, 讓孩子們耳聞目睹, 親臨其境地體驗, 使孩子們懂得安全自我保護的重要性, 提高他們的防范意識, 一定是受益終身。
3.開展“小發明小制作”活動。這個活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一切發明創造、發現也都始于觀察。小發明活動需要引導兒童細致地觀察身邊周圍的事物,去尋找發明創造的課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通過活動培養觀察的目的性、條理性、主動性、敏銳性、細致性等優良品質和科學的觀察方法。“小發明小制作”活動涉及面很廣,工作千頭萬緒,要廣泛搜集信息,查找文獻資料,還要深入到工廠、商店等各行各業,接觸各種人,尋求他們的幫助。所以很好的鍛煉了學生交往,協調的能力。在實踐中,每個學生還要依靠集體力量,獲得興趣小組成員的支持,集思廣益,通力合作,集體攻關,才能完成,所以,在活動過程中也培養了組織能力。
4.進行簡單的維修維護實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學,學中做”理論。學生的生活能力來自于親自的實踐。因此,我開設了維修維護課。對于學校,家庭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做力所能及的維修維護。如塑鋼窗關不嚴,防盜門關不上,鎖具不好用,自行車打氣,粘胎,桌椅有晃動等,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找出問題原因,并嘗試利用相應的工具去處理問題。這些做法,大大提高了學生研究的興趣,并能積極主動地去幫助別人解決問題,教育教學效果很好。
二、讓家庭生活處處有體驗,成長自我。
家,時溫馨的港灣,是實踐學習的重要環境。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
1.與道德與法治課程整合,品嘗幸福的滋味。
在家庭教育出現問題的情況下開展愛的教育,現在的孩子獨生子女多,生活條件好,在家庭中呵護的人多,久而久之,養成了不體貼長輩,不體諒他人,自以為是,自我為中心,自私,狹隘等諸多毛病,所以必須讓孩子接受愛的教育,孝的教育,了解父母,體驗親情。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恩情,家庭的溫暖,親情的可貴。并要求學生把體驗寫出來進行比較和感受,讓孩子的情感更細膩,更入微。
2.參與家庭勞動,感受父母的辛苦,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
在家庭生活中實踐體驗,是培養學生獨立能力的重要途徑,這也是學生生存生活的需要。比如教學中設計“我當小廚師”“我的房間我做主”“我為父母解憂愁”等實踐活動。并寫成“實踐日記”。學生通過自己回歸家庭生活,親身實踐體驗了成功的喜悅以及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
三、在自然與社會中學習,豐富自我。
“實踐出真知”。在自然與生活中開展主題研究性學習,豐厚學生的人文底蘊。
1.開展以“了解家鄉”為主題的研究。
農村學校依托農村資源,可開展家鄉農作物的調查研究;瓜果蔬菜的調查研究等。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農田,放飛心靈,去調查,去觀察,去討論,去研究。這樣加深了學生對大自然的認識,對植物的了解,對自然壞境的體驗,從而促進學生多方面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
2.組織學生開展家鄉水系的主題研究,家鄉氣候的主題研究等活動。通過活動,讓他們經歷研究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他們通過查閱文獻資料,觀察訪談,獲取了很多信息,并運用對比分析等方法學會了處理信息,整理信息,形成結論,研究能力明顯提高,創新意識明顯增強。
3.以走進社會為主題進行文化歷史研究。各地都有較豐富的文史研究資源,對提升學生文化底蘊意義重大。所以要盡最大努力挖掘這些教學資源,準備資料,提出問題,設計研究程序,把學生分成小組,進行主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極大的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拓寬了視野。學生了解了課本以外更廣闊的世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了基礎。
社會是一個大課堂,實踐是手段,通過實踐學習活動,讓學生們知道知識也是有形、有情、有聲、有色、有生命的。學生就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主動地實踐,主動地探索創新,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