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俊杰 安寧 湯世斌 駱志權 劉小明 陳長富 黃阿慶
LDH 多發生于L4~5、L5~S1位 置,占比約為95%,是一種常見的骨科疾病,主要為椎體退行性病變,導致髓核突出、纖維環破裂、神經根受壓,臨床表現為間歇性跛行、馬尾綜合征、腰腿部疼痛、感覺異常等,甚至可造成肌肉癱瘓[1]。目前,對于非手術方式治療無效、病情嚴重的患者,需要給予手術治療。傳統手術治療主要應用FD,雖然能夠取得治療效果,但可能剝離周圍韌帶、肌肉組織,破壞脊柱穩定性[2]。近年來,PTED 在臨床上應用增加,作為一種脊柱外科微創技術,可減少腰椎結構破壞及椎旁肌的剝離,有利于脊柱穩定性的維持[3]。因此,本文將對LDH 患者分別應用PTED、FD 治療,對比其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治療的88 例LDH 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44 例。觀察組,男26 例,女18 例;年齡32~68 歲,平均年齡(44.79±7.76)歲;病程9 個月~5年,平均病程(2.31±0.91)年;病變部位:L3~411 例,L4~520 例,L5~S113 例。對照組,男24 例,女20 例;年齡33~67 歲,平均年齡(44.57±7.66)歲;病程10個月~6年,平均病程(2.42±1.21)年;病變部位:L3~49 例,L4~521 例,L5~S114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參考《外科學》,經影像學檢查得到明確診斷;②單節段病變;③符合手術指征,身體狀況可耐受手術;④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腰椎不穩、腰椎骨折、腰椎滑脫患者;②感染性疾病患者,例如腰椎結核、椎間盤炎;③廣泛黃韌帶鈣化、椎間孔狹窄患者;④存在其他慢性疼痛性疾病患者;⑤年老體弱、存在手術或麻醉禁忌證患者等。
1.3 方法
1.3.1 觀察組 患者手術方案為PTED,采取側臥位,充分顯露腰背部,屈曲髖膝關節,懸空腹部。在C 型臂機輔助下,對手術節段進行探查,確定穿刺位置。使用克氏針,在平行椎間隙橫線的位置標記,確定關節突背側緣,在正、側位透視下,確定針尖位置正確后進針。進行局部浸潤麻醉,在X 線引導下,使用18 G 穿刺針穿刺,針尖到達小關節突位置,使用22 G 穿刺針,穿刺進入椎間盤,注入對比劑,完成椎間盤造影。將穿刺針撤出,越過關節突置入導絲,撤出18 G 穿刺針,在穿刺位置作切口,長約9 mm,在硬膜外間隙插入套管。將椎間孔鏡插入,在椎間孔鏡輔助下,確定藍染的髓核組織以及未染色的纖維環,插入擴張器、擴張套管,使用生理鹽水400 ml+慶大霉素12 萬IU 進行沖洗,摘除髓核組織。利用雙極電極射頻熱凝處理纖維環裂隙炎癥,待其皺縮后,給予氫化可的松,注意保護神經根及止血。利用椎間孔鏡檢查硬膜囊搏動、神經根活動情況,確定無異常后,關閉切口。
1.3.2 對照組 患者手術方案為FD,采取俯臥位,應用硬膜外麻醉,作正中切口,約4 cm,使深筋膜充分顯露,剝離骶脊肌,使關節突、上下椎板顯露,將椎板開窗開窗,使硬脊膜囊、神經根均充分暴露,向內側拉硬脊膜、神經根,使椎間盤組織充分顯露,將后縱韌帶、纖維環切開,將髓核組織摘除,同時對神經根進行松解。檢查硬膜囊搏動、神經根活動情況,清理術野,關閉切口。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對比兩組患者的相關手術指標 相關手術指標包括出血量、切口長度、術后臥床時間、住院時間。
1.4.2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VAS、ODI、GQOL-74評分 使用VAS、ODI、GQOL-74 評價患者的疼痛程度、功能恢復情況、生活質量[4]。VAS、ODI 評分越高,表明其疼痛程度、功能障礙越嚴重,GQOL-74 評分越高,表明其生活質量越好。
1.4.3 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效果 參考改良MacNab標準判定手術效果,優:體征徹底消退,腰腿疼痛癥狀消失,肌力、活動正常,能夠正常工作、生活;良:仍有偶發癥狀體征,肌力4+級,基本能夠正常工作、生活;可:間歇性疼痛頻發,肌力4 級,對生活、工作有影響;差:癥狀體征、功能無改善,疼痛明顯,嚴重影響生活、工作。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相關手術指標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切口長度、術后臥床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相關手術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的相關手術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VAS、ODI、GQOL-74 評分對比 術前,兩組患者的VAS、ODI、GQOL-74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患者的VAS、ODI 評分低于對照組,GQOL-74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VAS、ODI、GQOL-74 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VAS、ODI、GQOL-74 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術后對比,aP<0.05
2.3 兩組患者的手術效果對比 兩組患者的手術優良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手術效果對比[n(%)]
FD 是傳統治療LDH 的主要方案,可通過摘除髓核達到神經根減壓的目的,治療效果較好。但該術式也存在明顯的不足,首先,在FD 操作時,需要咬除部分骨性結構,會造成脊柱穩定性的破壞[5]。同時,切除椎板后,椎板缺損區會形成纖維瘢痕、不規則的新生骨,會對硬囊膜、神經根再次產生壓迫作用,可造成繼發性椎管狹窄,導致病情復發[6]。有研究顯示,LDH患者FD 治療后復發率>15%[7]。因此,如何降低手術創傷及復發率、改善脊柱穩定性已經成為關注的重點。
PTED 是目前開展較為廣泛的脊柱微創術式,該術式應用側后方入路,經椎間孔區插入椎間孔鏡,可獲得高質量的手術視野,有利于更精準的完成髓核摘除、神經根減壓等操作[8]。同時,對纖維環應用雙極射頻電凝處理,可使其皺縮成形,同時及時消融止血,可改善其神經根周圍組織瘢痕化的問題,減輕其術后疼痛,促進其腰椎功能的恢復[9]。在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的手術優良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切口長度、術后臥床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術后,觀察組患者的VAS、ODI評分低于對照組,GQOL-74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有研究顯示[10],FD 的手術優良率為90.0%,PTED 手術優良率為90.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FD 手術相比,PTED 手術后患者切口長度更小,出血量更少,術后下地活動時間更短,ODI 評分更低,但手術時間有所延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本次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分析PTED 的應用價值:①PTED 的創傷程度更輕,無需大面積剝離、破壞肌肉、韌帶、椎板及軟組織,能夠降低對椎管、神經的影響,穩定脊柱;②術中應用局部浸潤麻醉,可降低對神經、血管的影響,術野質量更高,出血更少,有利于降低操作風險;③在椎間孔鏡下,利用生理鹽水、慶大霉素持續沖洗椎間盤,可清除其殘留炎性代謝產物,減輕術后神經炎性反應,減輕其疼痛程度,縮短其臥床時間,改善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LDH 患者采用FD 和PTED 均能夠取得良好的手術效果,但與FD 相比,PTED 治療LDH 更符合微創外科、快速康復的理念,且術后疼痛程度更輕,預后更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