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偉娜,付 強,張培培,尚 茜
間質性肺疾病為一類主要累及肺泡壁和肺間質,以纖維化、浸潤和彌漫性滲出等病理變化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征[1],病人多表現為呼吸困難進行性加重、乏力及陣發性干咳等癥狀,病人最終出現纖維化,具有較高的死亡率、致殘率[2]。臨床針對該病主要以免疫抑制劑、激素等藥物治療,病人癥狀可一定程度得到緩解,但不良反應多且效果有限,故尋求可有效提高并改善間質性肺疾病病人的肺功能,延緩間質的纖維化對臨床該病的治療意義重大[3-4]。有研究指出[5]: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肺部疾病病人接受肺康復訓練后,其肺纖維化進程可一定程度得到延緩,生活質量也可一定程度得到改善,但對病人肺功能無明顯改善。間歇性呼吸康復訓練通過分階段、間歇性的運動訓練和呼吸訓練,對病人有氧代謝和運動耐力逐步提升,進而達到運動能力和肺功能鍛煉和改善目的[6]。有學者將間歇性呼吸康復訓練應用于特異性肺纖維化病人后發現病人心肺功能、呼吸困難程度以及生活質量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其在間質性肺疾病穩定期病人的應用效果,及對間質性肺疾病病人的間質纖維化程度是否有延緩效果臨床尚無相關報告[7]。故本研究試將間歇性呼吸康復訓練應用于間質性肺疾病穩定期病人,并依據血清肺纖維化指標觀察其對病人肺纖維化進程的延緩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月—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97例穩定期間質性肺疾病病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均滿足穩定期間質性肺疾病相關指南[8];②均有1年以上相關藥物系統治療史,且經肺部CT檢查2次確定半年內疾病無明顯改變,病情穩定且藥物使用劑量穩定狀態和入組前一致;③簽署知情同意書,醫院倫理委員會準許。排除標準:①間質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人;②藥物及過敏等因素所導致的間質性肺疾病病人;③合并肌肉及骨骼相關疾病,無法進行鍛煉者等。將97例病人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試驗組49例,女16例,男33例;病程1~4(2.11±0.97)年;年齡43~63(52.18±11.18)歲。常規組48例,女18例,男30例;病程1~4(2.24±1.02)年;年齡44~66(52.64±11.9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組病人接受常規康復及藥物治療,觀察組聯合間歇性呼吸康復訓練,共包含兩個時長為6周,每周2次,每次60 min的團體漸進康復鍛煉。
1.2.1 第1階段 ①運動訓練:課前先熱身運動5~8 min,之后接受5 min一個階段,每階段間歇1 min的有氧間歇訓練,重復5次,共鍛煉30 min,鍛煉強度依據病人運動期間峰值負荷的50%~60%進行設定,步行速度則設定為個人6 min步行距離試驗水平均值的70%~80%,并根據病人Borg CR 10量表對各病人運動量進行調整保證其在3~5級,鍛煉完成后在35 m走廊,囑病人自主步行5~8 min。然后行上、下身和啞鈴訓練,先進行12~15次Borg CR 10級強度在3~5級的中等強度訓練,間隔10 min后進行4~6級的舉啞鈴、椅蹲、俯臥撐及仰臥起坐等鍛煉,其后進行頭頸伸展、站立胸部擴展、股四頭肌伸展等自由運動,每組15~30 s,每組4次或5次,鍛煉5 min。②呼吸訓練:醫護人員訓練前對病人發放圖片、光盤等資料,并將指式血氧飽和儀夾好后,據病人實際情況進行吹氣球、吹蠟燭、個性化、縮唇-膈式呼吸訓練等適當的呼吸訓練,每次15 min,每天1次。
1.2.2 第2階段 ①運動訓練:在上述主體訓練基礎上加20 min的有氧運動,并在走廊行走、步行以及騎行時,增加強度到60%~70%的負荷峰值,步行速度上調到80%~90%的6 min步行距離(6MWD),并增加3~5 min的爬樓梯鍛煉,其余鍛煉內容同第1階段;②呼吸訓練:于第一階段呼吸訓練內容基礎上加10 min腹肌訓練、全身性呼吸操等呼吸訓練,兩組均接受3個月鍛煉。
1.3 觀察指標
1.3.1 肺功能指標 在干預前、干預3個月末分別測量病人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pred、用力肺活量占預計值百分比(FVC%)pred、靜息脈搏氧飽和度(SpO2)和最大通氣自主量(MVV)。
1.3.2 運動能力 分別在干預前、干預3個月末以6MWD對各病人運動耐力進行評估,評估方法:在病人無吸氧前提下,在一條50 m長的平坦地面在6 min內盡可能快的往返,最后計算步行距離;參考呼吸困難評估標準對各病人進行呼吸困難程度(mMRC)評定,評分依據無、輕、中、重分別以0~4分表示,呼吸困難越嚴重者得分越高。
1.3.3 肺纖維化進程 干預前、干預6個月末,分別對各病人血紅素加氧酶-1(HO-1)、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透明質酸酶(H A)、層黏連蛋白(LN)、Ⅲ型前膠原(PCⅢ)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




3.1 間質性肺疾病發病機制及臨床研究現狀 間質性肺疾病的發生現多認為環境暴露、職業粉塵、吸煙等環境相關因素與其發病關系密切,藥物、胃食管反流以及病毒等感染也與其發病關系密切[9]。中等及以上的勞動強度、抽煙、受教育程度低及家族陽性史對間質性肺疾病的發生也有促進作用,而炎癥因子、免疫因子等細胞因子在肺纖維化、肺泡炎等疾病形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0-11]。臨床對于間質性肺疾病首選免疫抑制劑和激素等藥物治療,可有效緩解并改善該病初期病人的呼吸困難以及肺功能,但對該病穩定期病人基本無改善作用,故尋求對穩定期間質性肺疾病病情具有緩解、治療效果的方法對臨床治療意義重大[12-13]。呼吸訓練為臨床常用的非藥物性肺康復手段,已有研究其對多種肺疾病病人通氣和換氣功能以及呼吸肌耗氧量和收縮功能均有一定的改善,其應用于穩定期間質性肺疾病病人可能也具有一定肺功能改善效果[14-15]。
3.2 間歇性呼吸康復訓練對病人肺功能和運動耐力的影響 本研究中試驗組3個月末運動能力:6MWD水平較常規組上升,mMRC評分較常規組降低(P<0.05),肺功能FEV1%、FVC%、SpO2和MVV較常規組上升(P<0.05),提示間歇性呼吸康復訓練可有效提升穩定性間質性肺疾病病人的肺功能和運動能力。間歇性呼吸康復訓練中通過第1階段中等強度的步行、上下身訓練等間歇性有氧運動,使病人有氧代謝和運動耐力得到有效、合理的提升[16],第2階段則通過提升有氧運動的強度進一步提升病人有氧耐力和運動耐力,兩階段結合通過對穩定性間質性肺疾病病人通氣量進行分階段、有效、合理刺激,逐步鍛煉病人胸肌伸展和擴張能力,使其肺順應性有效改善,從而達到肺功能和運動能力提升效果[17]。
3.3 間歇性呼吸康復訓練對病人肺纖維化指標的影響 本研究中兩組干預6個月末HO-1、ICAM-1、HA、LN及PCⅢ含量均較干預前降低(P<0.05),其中,肺纖維化相關指標HO-1、ICAM-1、HA、LN及PCⅢ含量試驗組低于常規組(P<0.05),提示接受間歇性呼吸康復訓練后穩定期間質性肺疾病病人肺纖維化得到有效改善。間質性肺疾病病人胸壁彈性及順應性均降低,自身免疫功能也出現一定程度的減弱,進而促進肺部纖維化的形成和進展[18],而血清中的ICAM-1對細胞外基質(ECM )和細胞、細胞與細胞間相互作用均具有一定的介導作用[8],ICAM-1表達上調后,可經中性粒細胞介導而到達肺泡腔,從而促進肺部的纖維化進程。HO-1可抗纖維化、抗氧化、抗炎癥反應,在纖維化發生進程中可因機體保護反應而出現表達的上調,HA、LN及PC Ⅲ為臨床肺纖維化常用檢測指標,且與病人肺纖維化程度間呈現出一定的正向關聯[19-20]。間歇性呼吸康復訓練通過間歇性、分階段的運動訓練對穩定性間質性肺疾病病人有氧代謝和運動耐力逐步提升,進而達到運動能力和肺功能鍛煉和改善的效果,病人運動能力和肺功能的提升可對間質性肺疾病病人纖維化進程產生一定程度的改善和延緩作用;而階段性的呼吸訓練則可通過呼吸肌訓練、呼吸操等對病人呼吸肌力量以及氣體交換能力進行逐漸鍛煉,病人胸肌伸展、擴張能力和胸膜彈性逐漸得到提升,使病人呼吸困難癥狀和肺纖維化進程得到明顯改善和緩解,兩者共同鍛煉下病人運動能力、肺功能得到有效提升,纖維化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緩解、改善[21]。
3.4 不足 間質性肺疾病的發生、發展與病人體內炎性因子的表達也有密切關系,本研究未對間歇性呼吸康復訓練對穩定期間質性肺疾病病人疾病密切相關的炎癥因子有調節效果進行觀察,后期將對其進行補充,以期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穩定期間質性肺疾病病人進行間歇性呼吸康復訓練可有效調節其纖維化相關指標水平,提升了肺功能和運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