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杏 曾艷筠
(廣西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 廣西 桂林 541004)
“推進全民健身、體育強國事業”,今年兩會再次提出一系列關于鄉村振興和加強體育建設的建議。體育作為文化事業的一部分,已經成為一個衡量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指標。鄉鎮體育作為鄉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現狀和形勢也體現著鄉鎮的精神文明需求和文化建設狀態。隨著全民健身時代開啟,鄉鎮居民的體育意識不斷提高,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貴港市各鄉鎮體育活動逐步恢復,了解掌握鄉鎮居民體育參與人群的主體特征、運動情況、體育設施建設以及基層體育組織管理等現狀對了解和促進鄉鎮體育發展具有直觀意義。
貴港市鄉鎮居民體育活動參與現狀,以貴港市部分鄉鎮居民群眾為主體,主要在鄉鎮社區街道、農村、公園等地方開展調查。
(1)調查問卷法。
通過對貴港市鄉鎮社區、農村居民群眾的生活習慣、鍛煉日常以及對體育活動的看法等進行書卷問答,共發布400份調查問卷,收回問卷一共386份,回收率96.5%;有效問卷380份,有效率98%。能夠滿足本調查研究的數據需要。
(2)訪談法。
走訪貴港市平南鎮、丹竹鎮、鎮隆鎮居民群眾及周邊農村居民、鄉鎮政府部門領導人、文廣站等,訪談內容進行現場筆記,對訪談結果進行分析。
(3)文獻資料法。
通過知網以及報刊等網絡平臺和書店查閱,通過對 “疫情”、“群眾體育”、“鄉鎮體育”、“城鄉體育發展”等關鍵詞搜索對相關數據資料進行整理、分析。
(4)實地觀察法。
通過到鄉鎮體育活動場所,籃球場、公園、體育館、廣場、社區街道、市場等公共活動場所對鄉鎮居民體育活動進行實地觀察。
(1)貴港市鄉鎮居民體育參與的性別分析。
根據表1數據分析,女性的體育參與度明顯比男性高,青年人占比大。中青年男性作為家庭主要勞動力,其體育參與受當地體育活動群眾、項目、場地等多種因素影響,不同運動項目男女比例差異大,例如,以廣場舞中女性比例超過80%,籃球運動中女性比例僅占15%左右。

表1 貴港市鄉鎮居民體育參與的性別情況(N=380)
(2)貴港市鄉鎮體育參與者的職業分析。
結合表2數據分析,農業人員參與度最高,鄉鎮常住人口中農業人口占比大,其體育參與度能有效反映出鄉鎮居民體育的參與情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對體育運動與日常勞作有了一定的區分,體育鍛煉意識日益提高。

表2 貴港市鄉鎮居民體育參與的職業情況(N=380)
學生受國家政策、學校、運動項目、場地設施以及學生間體育活動氛圍等因素影響,隨著鄉鎮基礎設施的擴建和逐步完善,提高了學生課余體育參與度,最為明顯的就是籃球場的擴建,具有一定身體對抗的籃球運動以學生為代表廣受群眾喜愛。
鄉鎮作為城市與農村的紐帶,上連城市下接農村。鄉鎮干部任務繁重,其體育參與的主要方式為由當地政府機構、文廣站等部門組織的體育競賽、聯誼活動。而疫情期間,一切文娛集群活動、體育競賽取消,雖目前各地已經開始有序的復工復產,但鄉鎮體育競賽的完全恢復還需一定的時間,而自發進行的體育活動少,故該群體的體育參與度不高。
(1)鄉鎮居民體育鍛煉的時間與強度。
根據表3、表4數據顯示,鄉鎮居民在晚上進行體育鍛煉的人數最多,有體育鍛煉習慣的人數在140人左右,偶爾進行體育鍛煉的人數最多,雖然目前鄉鎮居民的體育參與隨著體育意識的增強也有所提高,但是極少部分人具有體育鍛煉的習慣,這受場地設施、運動項目選擇和天氣等因素影響。

表3 貴港市鄉鎮居民體育鍛煉頻率(N=380)

表4 貴港市鄉鎮居民體育鍛煉強度(N=380)
(2)鄉鎮居民體育參與項目與場地設施情況。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健步類運動占比最多。散步是鄉鎮居民群眾最常見的運動方式,因多數人對體育項目了解不多,沒有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術,故僅能局限于一些健步類的單一、低層次的簡單運動。
其次,是球類,在球類運動中羽毛球的選中率最高,達45.6%,羽毛球簡單易學,場地不限,男女老少皆宜,已成為居民群眾最受歡迎的球類運動之一,多數是在家里或者街道附近進行。籃球在鄉鎮的普及度相對較高,場地設施建設較多,其參與群體以學生為代表的青年人最多。排球運動參與較少,因其場地要求較高,多數為政府等事業單位組織,少數在民企、教職工體育競賽中出現,目前許多鄉鎮地方的體育競賽尚未恢復,故該項目的參與度更低。
廣場作為中國式“街舞”,因場地問題,曾一度引起廣大群眾的熱議,在鄉鎮體育中,廣場舞占有絕對地位,其場地問題亟待解決。武術類傳統體育以及旱冰在鄉鎮地區普及較低,故加強運動的形式多樣化,加快鄉鎮體育競賽的恢復,可有效提高鄉鎮居民體育運動質量和參與度。
(3)平南縣鄉鎮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情況。
從表5、6、7各項數據中可以了解到,鄉鎮體育設施占比前三的是籃球場、乒乓球、全民健身路徑;鄉鎮體育設施建設中有一半以上的是屬于學校內的;鍛煉場地選擇中“社區街道/村活動中心”的選中率最高,“其他”的選擇回答有“公路、家附近”。

表5 貴港市鄉鎮體育場地設施情況

表6 貴港市鄉鎮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占比情況

表7 貴港市鄉鎮居民體育鍛煉場所
通過實地觀察和群眾訪談了解到,鄉鎮居民對部分體育場館的使用度并不高,并表示場地設施不足,存在場地設施不均衡、場地設施建設與群眾所需不符的問題。由于學校體育場館開放宣傳不到位,體育場地設施管理以及安全保障等問題,許多學校對場館對外開放還是處于觀望狀態。其次,居民掌握的運動技能少,導致體育場地利用率和效益不高。
(4)鄉鎮居民體育組織與形式。
改革開放以來,鄉鎮體育活動組織管理要素的變遷是鄉鎮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體現,也是衡量鄉鎮體育事業發展理念和政府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根據調查結果分析,鄉鎮體育組織中以排舞廣場舞項目為主,由一些居民群眾自學舞蹈,帶動周圍的居民群眾參與,具有其一定的組織形式,但組織內部管理制度并不健全,人員不穩定,對專業技術和政策法規的依賴性不強。
鄉鎮居民對體育鍛煉的功能認識建立在可以強身健體、健美塑形、實現教育、促進社會交流以及休閑娛樂層面上。家長認為通過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孩子與社會的融合,實現其社會行為規范的教育,豐富孩童時期的文化娛樂活動,同時又可加強家人之間的互動交流,促進親子關系,居民還表示農村、社區等體育聯賽可以促進鄰里關系和提高居民集體意識。
體育參與是社會參與的一種重要形式,體育活動是一種充滿活力的文化活動。貴港市已成功舉辦了十一屆廣西體育文化節平南縣系列活動,其中賽龍舟國際邀請賽更是吸引了許多國外體育人士和外地游客,通過體育實現國際文化交流,體育旅游行業的興起更是鄉村通過體育實現振興的有力體現。
(1)居民體育消費水平與消費結構。
貴港市鄉鎮居民的體育消費水平有所提高,但相比于城市仍然較低,城鄉體育消費水平不均衡。鄉鎮居民的體育消費水平受文化程度、經濟收入、鄉鎮體育產業發展以及體育消費媒介推廣程度等因素所影響,雖然鄉鎮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許多居民認為體育應當是免費的,仍存在“花錢搞體育不如美餐一頓”的觀念。居民體育消費結構單一,主要為實物型體育消費,通常體現在音響設備、運動服飾、球類器材的購買,極少數鄉鎮居民有觀賞型和參與型體育消費。
(2)消費行為。
鄉鎮居民消費分有以中年人為主和以學生為代表的青年消費群體。中年人的體育消費與其參與的運動項目有直接關系,例如,跳廣場舞時,居民為更好地運動體驗會購買音響設備、更美觀舒適的運動服飾,還會根據其偏好在網絡上進行視頻學習。青年群體則是通過觀看體育影視與參加體育俱樂部、培訓班、健身房為主要參與手段的體育消費。
在互聯網時代下,人們的體育消費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在調查中不少人群選擇“視頻教程”的體育指導,云體育課堂這種形式作為目前應對疫情臨時性的方案,其未來勢必會得到高效的發展。
(1)促進鄉鎮居民體育參與的內部因素。
鄉鎮居民體育鍛煉意識增強,對體育運動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轉變,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對于體育功能的認知愈發全面,許多居民認為晚上運動過后更有助于睡眠,而且很好地與白天工作錯開,還可以帶領自己的家人一起運動,不僅可以提高身體素質、放松心情,還可以讓家人有更多的互動交流,促進親子關系。
(2)促進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外部因素。
隨著《全民健身綱要》發布后,許多關于體育場地設施、推動體育產業的綱領性文件相繼發布,貫徹落實到鄉鎮一級,在一系列體育惠民政策驅動下,鄉鎮居民體育參與度迅速提高,體育活動氛圍強烈,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欲望更加強烈。
(1)制約鄉鎮居民體育參與的內部因素。
一是運動項目選擇單一,形式單調;二是居民沒有將體育真正的納入生活必需中和養成一定的體育習慣,體育活動可替代性強,其鍛煉水平多數達不到國家體育鍛練習慣的標準。
(2)制約鄉鎮居民體育參與的外部因素。
我國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已成為我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體系的核心力量。鄉鎮體育人才缺乏,居民對許多運動項目不了解,沒有一定的技術指導,只能止步于一些簡單的運動。全民健身服務體系不完善,基層體育組織管理不到位,人員流動性強、積極性不高。
由于場地設施不足,居民群眾進行的主要場所為社區街道、廣場公園等露天場所,沒有規范的體育場地進行體育鍛煉。如遇到陰雨天,體育鍛煉也只能暫時擱置。
(1)近年來貴港市鄉鎮居民體育意識逐步提高,尤其是對于體育與健康的認識得到進一步提升,體育參與度提高了不少,運動群體以女性居多,主要為中青年人,其中教職工、鄉鎮干部的體育鍛煉仍然較少;
(2)居民群眾的體育運動形式單一,體育活動方式以散步居多,包括跑步、廣場舞、快走等中低強度的鍛煉為主,大多數居民群眾沒有體育鍛煉習慣;
(3)鄉鎮體育基礎設施日益健全,但在調查中仍有群眾反映場地不足的問題,可見場地設施建設不均衡,部分地區對場地的使用和管理不當導致場地利用率低。群眾的社區活動或村中心活動居多,但其公共體育場地較少;
(4)鄉鎮體育人才缺乏,社會體育指導隊伍建設不足。在調查人群中超過65%的人反映需要專業指導。居民群眾對體育運動的技能掌握少,缺乏專業指導,進一步導致運動項目選擇單一、低層次。基層體育組織管理制度不完善,結構不穩定,人員松散;
(5)體育產業發展滯后,體育服務類產品少,群眾體育消費普遍不高、體驗感低。
(1)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加強體育人才隊伍建設與管理。
政府應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與管理,拓寬體育人力資源引入渠道,可由政府牽頭,企業或體育部門與各大高校聯合,以寒暑期掛職的方式,引入體育專業人才,建立指導員與社會需求對接的服務平臺,鼓動學生充當社會體育指導志愿者,在提高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人員的社會實踐參與的同時,也為社會基層健身指導隊伍注入新力量,提高百姓的體育鍛煉質量,完善指導員公益崗位,助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和促進鄉村振興。
(2)完善鄉鎮體育組織管理體系。
完善基層組織結構化管理,加強學習型組織建設,促進體育組織的協作發揮,構建具有良好體育組織環境。政府與體育部門適時對民間草根組織予以適當指導,引領其利用市場拓寬資金來源渠道,促使其規范健康發展。
(3)完善和均衡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現有場地設施使用效益。
體育場地設施作為居民群眾參與體育活動的載體,應結合居民群眾的實際需求進行場地設施建設。加大學校體育設施對外開放的宣傳力度,可在節假日開展體育競賽等活動。完善場地設施管理制度,加大監管力度,定期維護。
(4)推廣居家體育鍛煉,促進“云體育”運動。
應充分發揮互聯網作用,如今各種居家健身方法在各大宣傳平臺推廣使用,不受場地、氣候等客觀條件影響。體育相關部門可向群眾引入線上體育學習渠道,引導居民群眾通過網絡平臺發布居家鍛煉、親子運動等體育鍛煉視頻,實行獎勵制度,從而推動居民群眾體育參與和家庭體育的發展。
(5)依托賽事開展,推動鄉鎮體育發展。
以體育賽事為主導,發展賽事周邊服務,拓寬賽事領域,發展具有民族、地區特色的體育表演、競賽,如,以賽龍舟為代表的傳統體育、青少年輪滑比賽等,通過體育競賽影響大眾體育,提高體育消費需求,擴大體育服務類產品市場,進而帶動第三產業發展,可提高群眾體育參與質量和增強體育消費體驗感。
以貴港市開展第十五屆運動會為契機,跟進新建場館和舊場館的建設和升級改造工作,做好賽事啟動宣傳工作,以“我要參加區運會”為主題開展相關賽事活動,在市內營造“人人關心區運會、人人參與區運會”的濃厚氛圍。
(6)加強全民終身體育理念,促進社會文化交流。
提高居民體育參與,構建形式多樣化的運動體系,推動鄉村振興和文化交流發展。從根本上轉變鄉鎮居民體育觀念,加強思想引導、健全對體育功能的認識,形成自覺體育參與,使居民養成體育鍛煉習慣,提高居民社會參與度,通過體育活動參與促進文化交流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