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平
促進幼兒生態文明意識萌發的園本方案探索
張平
(開封市禹王臺區新征幼兒園,河南開封475000)
幼兒園“生態教育”項目圍繞幼兒身邊常見的自然資源,在區域游戲活動和戶外游戲活動中與自然物互動聯結,鼓勵幼兒感官參與、身體體驗和實際操作,通過引導幼兒觀察、探究和表征等基本方式,激發幼兒探索自然的興趣,在體驗自然探索的過程中嘗試發現、建構自然科學知識,發展初步的探索自然的能力。
幼兒園生態教育項目;活動生成;活動實施;活動成果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幼兒園為了積極踐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激發幼兒親近自然的興趣,有更多的機會感受、接觸大自然,開展了支持幼兒自然探究的實踐研究。
本文以開封市禹王臺區新征幼兒園的“生態教育”項目為例,闡述該園生態教育園本方案的探索路徑。

1.自然資源準備:幼兒園、社區、家庭可利用自然資源整合
準備自然資源,為幼兒親近自然,探究周圍事物和現象提供支持。以幼兒為本,教師梳理、分析、整合了幼兒生活、學習的家庭、幼兒園和社區中可以利用的自然資源。這些資源離幼兒最近,最便于教師搜集、處理和運用,納入幼兒園生態教育活動的生成中。
(1)整合幼兒園內可利用自然資源
一是室外區域,種植區、養殖區、室外區角中可運用的自然資源。二是自然角,觀察資源、種植資源、養殖資源。三是自然環境,植物資源、動物資源、觀賞資源。
(2)整合社區內可利用自然資源
一是綠化、植物,如,行道樹、草地。二是水資源,如,黃汴河。三是景點、場館,如,古城墻公園、開封水系、動物園、海洋館。四是民生場所,如,菜市場、花店、水果店、花市、鳥市等。
(3)整合家庭中可利用自然資源
一是家庭種植、二是家庭飼養、三是家庭食物。
2.目標設置:幼兒為本、生態教育、分年齡段
(1)目標設置以幼兒為本
幼兒園生態教育活動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參考,以制定適宜的教育活動目標,參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對應各年齡段幼兒在科學學習中應該具有的學習行為與發展水平。
幼兒園生態教育活動的核心是激發探索自然的興趣,在體驗自然探索的過程中嘗試發現、建構自然科學知識,發展初步的探索自然的能力。
(2)目標設置聚焦生態教育
幼兒園生態教育活動在與自然物連接的游戲中,鼓勵幼兒感官參與、身體體驗和實際操作,通過引導幼兒觀察、探究和表征等基本方式,進行生態情感、生態能力、生態認知的教育。
(3)目標設置分年齡段
幼兒園生態教育活動根據幼兒年齡發展特點,目標分為小、中、大班三個年齡段。
情感目標上小班側重親近自然,中班側重關愛自然,大班側重尊重自然。
認知目標上小班側重感知自然,中班側重發現自然,大班側重理解自然。
能力目標上小班側重觀察自然,中班側重比較自然,大班側重探索自然。
3.內容生成:幼兒自發,教師關注,和自然發生連接
幼兒園生態教育活動不是單純追求幼兒獲得靜態的生態常識,而是關注激發幼兒親近自然的興趣,支持幼兒的探究行為。
(1)內容生成源自幼兒自發產生
看幼兒看到的,聽幼兒所說的,做幼兒所做的,想幼兒所想的,追問幼兒討論的。
教師積極鼓勵幼兒提出問題,積極支持幼兒動手操作,以直觀的方式和真實的態度去看、去聽、去感受發生在孩子身邊的故事,在和幼兒一起體驗、探索自然的過程中,支持幼兒獲得完整的探究體驗,習得知識,獲得能力,感受自然生命的美好。
(2)內容生成源自教師的關注
教師分析生成活動實施的可能性:
為什么要進行本次活動?是否寓教育于生活和游戲中?
本次活動關注點是什么?內容是什么?達成什么目標?過程流程是什么?
活動的教育價值是什么?幼兒獲得了哪些發展,教師獲得了哪些發展?
(3)內容生成源自與自然發生連接
依托開封的本土自然資源,教師和幼兒了解開封、幼兒園、社區、家庭中的生態自然物、自然環境、自然現象,探索生態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幼兒園生態教育活動中,注重開啟幼兒五感體驗,與自然互動,感知、觀察與發現。每個活動以一個感官體驗為主,選擇安全適宜的自然資源進行體驗設計,用游戲的基本活動形式與自然發生連接和互動,激發幼兒參與自然探究活動的興趣和熱情,投入到幼兒生態教育活動中。
1.活動實施:創設生態環境,提供自然資源,制定計劃,戶外勘查現場,游戲基本形式,幼兒自主體驗,區域和戶外兼具
(1)實施前,創設生態環境,提供自然資源,制定年、月、周活動計劃,戶外活動勘察場地
①幼兒園整體環境與生態教育活動主題相呼應,教師利用活動室內外墻壁、走廊,選擇主題自然物進行投放、裝飾,將幼兒收集的自然物和生態小筆記、小制作進行展示,延展幼兒學習與探索空間。
②提供、運用的自然資源鎖定在古城開封這片黃土地上,以“自然、生態、便利、安全”為標準,選擇幼兒生活學習的家庭、社區、幼兒園可以利用的自然資源納入活動實施中。
③制定活動計劃時,考慮活動的連貫性、季節的生態特點、幼兒的年齡發展特點,以學期、月、周為單位制定活動計劃:上學期4個主題,每月大主題下4個小主題。
④幼兒園生態教育戶外游戲活動實施前現場考察,對園周邊環境進行分析,現場勘查了禹王臺公園、開封古城墻環城公園。
本園擁有42年發展歷史,地處城南,依開封城市生態水系,面古城墻文化綠化景觀,眺古城門新門,是開封市古城水系和古城墻文化景觀中一道幼教景觀。
筆者所在幼兒園所處地段為開封古城墻環城墻綠化景觀五期,2012年建成。目前,本市八期環城墻綠化景觀中,既有綠植、草坪,又有廣場、小徑,自然資源豐富,環境適宜開展教育。
勘查前,審議目標:一是選擇離幼兒園較近的場地。二是現場確認教育場地的地形、自然物資源分布和安全因素。三是設定生態教育游戲活動相關的教育目的。四是設定活動時間、參加人數。
勘查前準備:一是了解關于開封古城墻與環城墻綠化景觀資料。二是根據2.5~5.5歲幼兒年齡特點,了解以前參加活動的時長。三是拍攝工具、記錄的筆和本子。
考察過程:教師根據所選地點去觀察城墻公園周圍環境,選擇符合主題、自然物豐富適合幼兒活動的場地。
勘查結果:一是查閱有關資料,了解教育活動現場的歷史、文化和自然狀態。二是在現場查看中,確認綠植種類、確認鳥種類等。三是確認場地安全,適宜進行幼兒生態教育游戲活動。四是制定“五要素”幼兒園生態教育戶外游戲活動方案。
(2)實施中,游戲基本形式、幼兒自主體驗、區域和戶外親子兼具
園內:教師創設生態區域,每月1個自然物資源主題,開展4個生態教育區域游戲活動。
園外:教師帶領幼兒走出幼兒園,到古城墻景觀區、一渠六河景觀帶找尋自然物,開展生態教育戶外游戲活動。
2.活動評價:可行性、適宜性、有效性
(1)實施前,教師和家長對活動方案的可行性進行審議:活動是否關注了幼兒自主性活動;材料是否適宜、安全、數量與人數匹配;各年齡段難度梯度是否與幼兒已有水平相一致。
(2)實施中,教師和家長對活動實施進行適宜性審議:教師是否關注全體幼兒,觀察、體驗、探索形式是否愛護尊重自然。
(3)實施后,園長、教師、家長對活動效果進行有效性審議:開始部分是否集中了幼兒注意力;體驗部分是否調動了幼兒的五感進行感知;幼兒是否發現和解決問題,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主觀能動性;分享展示部分幼兒是否能用語言、動作、生態小筆記呈現自然體驗和探索結果等。
1.激發幼兒生態探索興趣
幼兒園生態教育活動以游戲為基本形式,圍繞幼兒身邊常見的自然資源,生態區域游戲活動、生態戶外游戲活動生動有趣、親近自然,激發幼兒積極參與活動,有效引發幼兒自主學習,吸引幼兒專注地投入游戲活動。
2.萌發幼兒生態學習經驗
幼兒在教師提供的自然環境和狀態下進行生態游戲學習,生態教育與一日生活、區域活動和戶外活動生態相融合,分年齡段的活動目標滿足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展需求。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水平上探究,生成并積累自己的生態認知。
3.提升幼兒生態探究能力
幼兒在發現、觀察、比較、操作、體驗、記錄、表征過程中,學習了觀察方法,培養了觀察和分類能力,學習了用適宜的方法探究和解決問題,學習了簡單的生態小筆記的記錄和表征辦法,鍛煉與同伴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的能力,建立更和諧的人際關系。
4.促進幼兒身心更健康
幼兒在與自然物的接觸中種植花草、照顧小動物、玩玩沙水、大自然環境感知中,直接接觸自然,體驗親近自然、分享自然的樂趣,開啟身體多種感官,用自然來滋養幼兒的心靈。
1.教師喜歡關注自然資源,喜歡體驗自然,樂于參與生態教育活動
教師從一開始參與生態教育活動不知道從哪里下手、不知道怎么做,到現在懷著對自然物、生命體的好奇心,積極地進行自然資源整合,對自然資源進行預操作、探索并感受自然,愿意將自己的感受進行表達,愿意成為與自然融為一體、認真感悟生態活動的老師。
2.教師理解生態教育的基本理念和作用
教師在活動生成和實施探索中,關注幼兒的興趣點,為幼兒提供真實的自然環境,用身邊的自然資源與幼兒進行直接的對話和互動,引發幼兒投入到與自然物發生聯結、進行探索,保證活動安全,觀察幼兒的行為,鼓勵幼兒的探索。
3.教師更好地了解幼兒
教師具有尊重幼兒的潛能,在幼兒身上也有可學之處的開放心態和謙虛態度。幼兒在自然體驗過程中會產生很多問題,教師并不直接告訴幼兒答案,甚至有些問題教師也不知道答案,教師為幼兒提供資源和環境,陪伴幼兒一起找尋和探究問題的答案,幼兒自主體驗、自主認知的新舊聯結和沖突,引領著進一步的體驗和探究。
1.積極參與家庭自然資源整合
家長積極參與自然資源整合和運用,共匯總自然資源84種。
2.促進家長觀念同步
家長480人次陪伴幼兒,積極參與生態教育親子游戲活動。家長逐步認同生態教育的價值,參與到自然感知聯結活動中,在陪伴幼兒參與親子游戲中,不斷尊重幼兒獨特的學習方式和特點。
1.建立幼兒園生態教育活動自然資源庫
2.建立幼兒園生態教育區域游戲活動方案集
3.建立幼兒園生態教育親子游戲活動方案集
4.創設幼兒園生態教育環境
5.幼兒園、家庭、社區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形成合力,共創育兒環境
幼兒園、家庭、社區自然資源共享共用,將幼兒園生態教育理念分享到家庭和社區,為大家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形成合力做出了一點努力。
家長陪伴幼兒,在與自然的接觸、體驗中,共同感受生態游戲的快樂,親密了家庭依戀,感受到了生態教育帶給幼兒的教育價值,更加認同幼兒園的教育理念,與幼兒園同頻攜手育兒。
[1]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30-3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8-41.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6版幼兒園工作規程+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0-12.
[4] 國家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司.李季湄肖湘寧.幼兒園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7.
G612
A
1002-7661(2022)11-0061-03
本文為開封市禹王臺區新征幼兒園“家校合作的國際經驗與本土化實踐研究”子課題“家園共育中幼兒園生態教育親子活動的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AHA180015-2016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