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寄宿制學校學生作文中存在的作文選材狹窄、立意能力有限、語言表達欠佳、深度思考缺乏等問題,提出寄宿制學校開展生活化作文教學的建議,包括掌握觀察生活的方法、積累生活中的“感點”素材、在讀寫結合中提高語用能力、探索作文思維訓練方法等。
【關鍵詞】寄宿制學校 生活化作文 教學建議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13-0063-03
生活化作文是“以真實的生活世界為寫作對象,將生活與作文聯系在一起,鼓勵學生真實而富有創造力地寫出對現實生活的觀察、體驗與理解”。寄宿制學校學生生活簡單,大多數時間都在學校,寫出來的作文往往千篇一律,缺乏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在寄宿制學校開展生活化作文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寫作意識與習慣,提高寫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實施生活化作文教學,應當結合寄宿制學校學生的生活實際,教給學生積累作文素材的方法,重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靈活運用語言表情達意,從而提高寫作水平。
一、寄宿制學校學生作文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選材范圍狹窄
寄宿制學校學生在寫作文時選取的素材范圍狹窄、平淡無奇,且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如,大多數學生寫中秋節只寫中秋節吃月餅、賞月,或者簡單地介紹中秋節的民間故事,如同記流水賬。學生寫類似主題的作文也是如此,作文內容往往圍繞寄宿學校的學習與生活,題材雷同現象嚴重。寄宿制學校學生的日常生活單一,學生視野受限,作文普遍存在選材范圍狹窄的問題。
(二)立意能力有限
主題雷同是寄宿制學校學生作文立意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大部分學生的作文主題不鮮明、不深刻、不新穎,且作文結構混亂。以寫“中秋節”為例,大部分學生的作文都是圍繞中秋節這一天吃月餅、賞月、全家團圓等內容來寫,主題大同小異,主要問題還是出在立意能力不足上,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缺乏作文主題意識,寫作比較隨意。二是寫作文時缺乏思考,邏輯思維能力不強。比如寫中秋節作文,本來家鄉的中秋節習俗、傳統文化等都是比較好的題材,學生卻無法從中挖掘寫作角度,致使寫出來的作文內容雷同。三是學生不善于發現生活的意義,難以從寄宿學校生活中挖掘有趣的事情。
(三)語言表達欠佳
寄宿制學校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欠佳,詞匯貧乏、語法錯誤、缺乏修辭等問題突出。如,學生描寫下雨情形一般用“大”“小”“中等”等字詞來形容,形容心情如何一般用“難過”“高興”“開心”等詞語,這些形容詞和動詞比較抽象,不夠具體。學生作文的語法錯誤常常出現在長句當中,如“同學把買來的飯菜放在碗里再舀一勺辣椒在里面攪拌幾下再大口吃起來”。學生寫作文普遍缺乏使用修辭的意識,如“我很難過”“我的心情是高興的”這樣的句子常常出現在作文中,其實這樣的句子都是可以運用修辭來具體化和形象化的。造成寫作語言表達欠佳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的閱讀積累不夠,掌握的詞匯有限,且不善于觀察和思考。此外,學生的作文缺乏精彩語匯,引用古典詩文、使用成語或俗語較少,在描繪事物時口語化現象較為普遍。
(四)缺乏邏輯思維
學生寫作文時分析問題不夠深入,思想不深刻,內容不感人,這些都是思緒混亂、缺乏邏輯思維所致。以寫“中秋節”為例,學生如果缺乏聯想和想象力,就無法將吃月餅與飲食習俗聯系在一起;如果思維能力不足,就沒有辦法對中秋節的活動和傳統文化進行分析并提取中心思想,大多數學生的作文只是敘述所見所聞,簡單地表達心中所想。學生作文思維能力不足,主要原因是教師沒有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未能發現學生作文思維障礙,極少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
二、生活化作文教學的對策
在寄宿制學校開展生活化作文教學,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要以學生觀察生活為前提,重視引導學生對學習和生活進行思考,圍繞素材積累、語言運用、思維邏輯等方面展開訓練。
(一)培養觀察生活的意識,掌握觀察方法
生活化作文以生活的世界為寫作對象,而生活又是寫作的源泉。因此,生活化作文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鼓勵學生主動寫作,樂于表達真情實感。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善于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意識和習慣。其次,教師要教給學生觀察生活的方法,提高觀察能力,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發現事物的特點和本質。比如,觀察事物可以由點到面,將視線集中在事物的某一個點上,發現該事物具有的特征,再由點發散開去,實現由點及面的描述。以“拔河”比賽為例,學生需要仔細觀察參加拔河比賽同學的動作、姿勢、表情、神態等,寫出來的作文才會真實,富有感染力。
觀察事物時還要做到由此及彼,善于展開聯想和想象,只有這樣,寫出來的作文才會內容豐富、特點突出。如果僅就觀察所得進行寫作,就不會對所要論述的事物進行拓展,作文就顯得平淡。以寫人為例,倘若能夠通過觀察這個人說話的聲音、表情而聯想到其心理活動,通過語言描寫、動作描寫聯想到其內心所想,那么寫出來的作文就更生動,人物形象更豐滿。
(二)聯系生活,積累素材
1.在觀察生活過程中找到自己的“感點”,掌握積累作文素材的方法
“感點”,原指文學作品中讓人深有感觸的某一個點,可以是人物、事件,也可以是具體的景物,還可以是某一種情感、道理等。在作文教學中,可以將其引申為生活中讓人深有感觸的某一個點,可以是人物、事件,可以是生活中的景物,還可以是情感或道理。在觀察生活中發現自己的“感點”,是積累作文素材的有效方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向唐代詩人李賀學習。據史書記載,李賀常常騎著一頭跛腳的驢外出,身上背著一個破舊的錦囊,在途中尋找靈感,每有心得,便記下投入囊中。晚上回到家,詩便寫成,因此有了“錦囊佳句”的典故。E66CC925-F96B-4094-941B-58A17C5B2C74
寄宿制學校校園生活豐富,有研學活動、社團活動,還有書畫、征文、演講、歌唱等比賽活動,以及藝術節、文藝匯演等。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留心觀察校園生活,在校園生活中發現“感點”,積累素材。積累生活作文素材的方式一般有三種:一是日記式素材,記錄每天發生的事情;二是消息式素材,即把素材寫成消息的形式,鍛煉概括和歸納能力;三是感悟式素材,針對某一件事情或某一個問題,寫下自己的想法和感悟。以觀看《開學第一課》為例,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這樣積累作文素材:第一,寫日記,記錄自己觀看《開學第一課》這件事情;第二,寫一則關于觀看《開學第一課》的短消息,介紹《開學第一課》的主題、四個篇章的內容及相關故事,闡述《開學第一課》的意義;第三,寫觀看《開學第一課》的感想。細心觀察生活,形成寫日記、寫消息的習慣,有利于寄宿制學生開闊視野,掌握積累作文素材的方法。
2.將素材進行分類,探索素材成文的寫作模式
學生形成積累作文素材的習慣之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梳理素材,將素材進行分類,一般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校園生活,如師生情誼、課堂趣事、校園趣聞、班級活動等;第二類,閱讀感悟,如閱讀經典后的感悟、提煉作品的思想、將閱讀與生活相聯系等;第三類,情感道德,如以人寫情、以物傳情、以事敘情、以情寫情等。
學會將作文素材分類之后,教師可以結合語文教材中的單元寫作主題,啟發學生巧妙運用作文素材進行寫作。以“夢想”主題作文為例,學生可以結合學習生活探索素材成文的寫作模式。首先確定主題“有夢就有未來”,然后羅列寫作提綱:一、我有一個學好作文的夢想,希望能夠寫出好作文;二、為了夢想而拼搏,包括學習寫作方法、積極面對寫作中遇到的各種困難、重拾信心繼續努力寫作,最終獲得成功;三、回顧寫作歷程,明白“有夢就有未來”的道理。運用寫作模式進行寫作,學生會發現寫作文其實并不難,關鍵是要學會觀察生活,思考問題,善于將積累的素材用于作文當中。
(三)注重讀寫結合,提高語用能力
寄宿制學校學生在寫作文過程中普遍存在語法錯誤多、語匯貧乏、重復敘述等問題。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加強語言運用教學。第一,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豐富語言積累。閱讀書籍是積累和豐富語言的有效途徑。海量閱讀有助于學生培養語感,體會語言美,豐富詞匯,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的內涵,提高措辭和釋義的能力。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可以把精美的語句,內涵豐富的句子,或是有意思的故事記錄下來,形成博覽廣記、隨時積累的習慣。學生只有在掌握了大量語言材料之后,才能做到寫作時信手拈來。第二,引導學生通過寫作實踐,提高表達能力。積累語言是寫好作文的前提。要寫好作文,學生需要運用語言進行有效表達,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會巧妙運用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可以通過寫日記、周記,寫讀后感、片段作文等方式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第三,引導學生自主評改作文,提高語用能力。《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作文修改的要求是:學生應根據表達的需要,借助語感和語文常識,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從字順。因此,教師要重視指導學生評改作文。一般而言,作文評改涉及四個方面:標點符號、選材立意、謀篇布局、語言文字。就語言文字而言,學生要明白作文語言要通順、簡潔、準確,如果發現病句,需要在病句下方畫橫線,寫出病因,規范語言文字表達。通過評改作文,學生不僅記住了作文語言的基本要求,而且能夠學習別人的長處,發現自己作文中的不足,取長補短。
(四)探索作文思維訓練的方法,突破作文困境
寫作文是一個立意、選材和表達的過程,也是一種思維活動。寫作文之前需要審題、謀篇布局和構思表達,只有思維清晰,才能做到詳略結合,表達清晰,主旨突出。因此,教師要對學生加強作文思維訓練,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審視作文主題,篩選作文素材,圍繞同一主題寫出多篇立意不同的作文。
加強學生作文思維訓練,教師可以從四個方面去做。第一,多角度立意。對于同一題材,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審視和思考,確定不同的中心,寫出立意不同的作文。比如:圍繞手機使用越來越多這一現象進行寫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角度分析這種現象,有的學生認為這反映了人們正處于信息化時代,通信設備和手段均發生了重大改變,有的學生認為這體現了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有的學生認為更要注意個人隱私安全。第二,多方面選材。多方面選材需要學生圍繞同一主題或中心,從不同角度選擇不同的題材,突出選材的新穎性和獨特性。多方面選材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拓寬學生寫作的思路。以“變化”主題作文為例,寫作要求是體現國家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根據所見所聞進行習作。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從宏觀層面去思考,如國家的變化、城市的變化、家鄉的變化等,也可以從微觀層面去思考,如校園的變化、家庭的變化、生活的變化等,還可以寫事物的變化,如公路的變化、交通工具的變化、房子的變化等。第三,圍繞同一題材,寫作不同文體的作文。如,以“松樹”為題材的作文,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寫說明文,介紹松樹的種類、特點、生長情況等,也可以寫記敘文,描寫松樹的外表,贊美松樹的品質,還可以寫日記,觀察松樹生長過程的變化,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作文文體不同,表達的主旨也不一樣,作文就會變得豐富而富有新意。第四,多種形式架構文章和表達情感。在作文中,采用多種形式表達同一內容,能夠讓人耳目一新。如,作文結構可以采用總—分—總的形式,也可以采用順敘、倒敘的結構,還可以先分析緣由再講述結果,或者先呈現結果再分析原因。在語言運用方面,可以使用不同的詞匯、修辭手法來抒發情感。改變寄宿制學校學生作文內容單一、缺乏新意的問題,教師必須優化作文教學方法,開展生活化作文教學,教給學生積累作文素材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針對寄宿制學校學生作文能力低的問題,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和思考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圍繞素材積累、語言運用、立意選材、邏輯思維等展開訓練,逐步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參考文獻
[1]金玉芹.語文生活化作文教學選材及布局[J].文學教育(下),2022(2):109-111.
[2]張傳青.初中語文生活化作文教學策略探索[J].語文教學通訊(D刊),2021(8):35-36.
[3]朱燕.生活化作文教學的實踐探索[J].中學語文,2020(36):32-34.
[4]袁愛國.寫作教學設計:從定型化走向情景化——錢穆生活化作文教學啟示[J].語文建設,2020(20):55-59.
作者簡介:梁志容(1971—),廣西玉林市人,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作文教學。
(責編 歐孔群)E66CC925-F96B-4094-941B-58A17C5B2C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