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今年是中國音樂劇發展第20個年頭,從一開始的“賣不上座”到當下的“一票難求”,音樂劇人走過了一段艱難時光,也終于迎來自己的光輝歲月——2021年,上海共舉辦營業性演出38366場,其中音樂劇門類異軍突起,僅以亞洲大廈為代表的小劇場音樂劇“星空間”,每月演出就超過500場,更別提以《輔德里》《人間失格》《趙氏孤兒》為代表活躍在各大劇院的更多原創音樂劇。
月月有新劇,天天有演出,音樂劇正在成為更多人喜歡上海的理由。在這一大背景下,3月12日,東方衛視籌劃許久制作精良的全國首檔全產業鏈音樂劇文化推廣節目《愛樂之都》如期播出,給當下因為疫情無法走進劇院的觀眾帶來了藝術大餐,也給不了解音樂劇的觀眾打開了新的大門。

音樂劇演員鄭棋元。
“叮——”
鄭棋元剛下飛機,手機彈出一條信息提示。
原來,朋友轉發了《愛樂之都》節目組招募音樂劇演員的海報,告訴他:可以叫你身邊的朋友去試試。看完海報上的面試信息,鄭棋元自己心動了,這是他從業多年以來看到的第一個音樂劇綜藝節目,“我告訴經紀人,我想去這個節目”。
鄭棋元是國內最早從事音樂劇行業的演員之一,入行近20年,他出演過17部優秀作品,其中包括了被譽為“音樂劇教科書”的《金沙》,這部劇被各大音樂院校編入了教材,他也成為了“音樂劇教科書”。
作為音樂劇圈大前輩,鄭棋元本可以“躺平”,然而《愛樂之都》燃起了他內心火焰,他告訴《新民周刊》:“這個行業需要一大批優秀的專業人才加入,這個過程當然是循序漸進的,而這個節目無疑是對整個行業發展的助推。同時,我也希望在這個舞臺上突破自己,演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給觀眾更多新鮮感。”
于是,觀眾們就看到了鄭棋元、郭耀嶸帶來的首版中國演員演繹的《劇院魅影》。
節目舞臺最大限度還原了原版《劇院魅影》的場景,又請來了原版音樂總監進行遠程指導,為了讓展演片段更加易于理解,節目組還進行了一些調整,比如郭耀嶸的high E結束后,鄭棋元多了一段solo。“其實用英語來演唱,對我來說是有難度的,每天都在家練習,天天練,終于形成了肌肉記憶”,鄭棋元坦言,自己平時是個“知難而退”的人,“但在這個節目中,我學會了變得勇敢,即使有困難——我的英語很差,歌曲旋律又很快,但我還是愿意盡我努力把舞臺呈現到完美”。
《劇院魅影》片段不僅驚艷了觀眾,節目播出后,兩位中國演員的演繹獲得了該劇編劇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轉發點贊。
《愛樂之都》的舞臺上,不僅有鄭棋元這樣的行業大咖,也有許多活躍在音樂劇市場一線的年輕演員。第一次參加綜藝節目的張會芳,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音樂劇演員第一次詮釋經典音樂劇《劇院魅影》片段。
張會芳出身戲曲世家,偶然的機會讓她由衷愛上了音樂劇,并從戲曲表演轉到了音樂劇表演上,“戲曲有很多程式化的東西,而音樂劇卻能夠無限包容。這是最吸引我的部分”。26歲的她自出演音樂劇以來,幾乎都是女一號,去年年底,由她擔綱主演的中文版《羅密歐與朱麗葉》在上海文化廣場唱響,經典故事由中國音樂劇演員首度演繹,受到劇迷們的熱烈歡迎。
“我覺得我很幸運,在年輕的時候就碰到了很多好的機會,這次參加電視節目,也希望將音樂劇的魅力帶給更多人”。不過,她在《愛樂之都》的初舞臺還是因為緊張發揮不盡如人意,她回過頭來反思總結:“第一期錄制的時候有很多雜念,那種想要不辜負觀眾的期待,想要好好表演的想法,反而讓自己在舞臺上顧慮重重,變得不夠自信。”好在,她已經慢慢調整好了心態,“把自己完全沉浸在角色中就夠了”。
可以說,這個節目集結了當下中國音樂劇演員的最強陣容,同時也真實呈現了音樂劇演員的基本生態。《愛樂之都》總制作人、東方衛視中心副總監施嘉寧告訴《新民周刊》,節目組幾乎面試了所有中國的音樂劇演員,包括院校里相關專業的學生,甚至一些跨界人士。“最終入選的32名演員,一方面呈現出了當下音樂劇演員的真實生態,既有比如鄭棋元這樣擁有票房號召力的頂級演員;有活躍在各大劇院,承擔音樂劇演出的中堅力量;有如李紫婷、汪卓成這樣的跨界演員;也有特別年輕的00后演員,比如大四就已經有百場表演經歷的蔡淇,他們代表著音樂劇的未來。另一方面,演員們的實力和水平也是重要考量因素,在選擇跨界藝人時,也考慮到了藝人的專業背景和音樂劇的契合度。”
戲劇導演專業出身的施嘉寧,自己就是中國音樂劇發展的見證者。“從第一批音樂劇從業者到現在親歷音樂劇繁榮的年輕演員,新秀大咖同臺飆戲無疑也是向觀眾傳遞著一個小眾藝術門類的發展之路。”
自2002年中國觀眾第一次接觸音樂劇以來,20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一直以國外引進音樂劇為主流,特別是在上海,對于海外經典音樂劇劇目格外認可,而中國原創音樂劇更多屬于“學院派”的范疇,市場上叫好又賣座的屈指可數——直到疫情期間,海外團隊無法入境,催生了本土原創音樂劇項目加速發展。
不可否認,無論當下音樂劇市場如何火爆,這仍然是一門年輕的藝術,而這一階段的中國音樂劇演員,更多是依靠著對舞臺的熱愛堅持到了現在。2021年初,音樂劇制作公司繆時客出品的紀錄片《上海!上海!》中,音樂劇演員葉麒圣從舞臺的歡呼聲中走出,跟著他的腳步,鏡頭來到了昏暗的弄堂,吱呀作響的樓梯間上,是他小小的單人間,里面存放著粉絲寫給他的卡片和信件,他說:“很多人說勞逸結合,但反而對于勞,我是快樂的。”
作為這兩年音樂劇舞臺上最璀璨的一顆新星,這份快樂不僅來自于被認可的喜悅,更來自于從事內心所愛時不計一切的付出,《愛樂之都》作為他第一個電視綜藝節目,目的就如節目開場舞《不負熱愛》中所唱“夢想燃燒,用實力閃耀,不負這一份熱愛”。
他在《搖滾紅與黑》片段中詮釋的落魄于連,讓臺下的張雨綺直呼“他的眼睛里有光”。眼里有光的不僅是臺上的演員,作為中國第一檔也是唯一一檔純粹聚焦在音樂劇這個門類的節目,施嘉寧介紹:“我們做節目時首先考慮的就是專業度。音樂劇是戲劇和音樂結合的舞臺藝術,如何用電視的手法把屬于劇場藝術的東西進行傳播和改革,既是這個節目最大的創新,也是它最難的地方。”

音樂劇演員張會芳。
在制作過程中,節目組邀請了業內頂級的專家一起創作,擁有強大的幕后班底。來自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戲劇系安棟主任擔任了節目的音樂總監,劇目片段的排練導演有來自英語版《劇院魅影》音樂總監的蓋·辛普森、原版《巴黎圣母院》演員丹尼爾·拉沃伊等等,可謂大咖云集。
在劇目選擇上,節目組進行了深度市場調查,“市場上的音樂劇類別是很多元的,節目組也保持了這種多元開放的態度。在第一階段,我們選擇了入門級經典音樂劇、德法音樂劇、日韓音樂劇,當然還有中文原創音樂劇中的佼佼者如《在遠方》等,通過不同類型音樂劇片段的匯演,希望讓大家在短時間內領略到音樂劇的魅力。”施嘉寧坦言。
但音樂劇“破圈”,專業就夠了嗎?
“中國音樂劇發展到今天,積累下了一批寶藏級的音樂劇從業者,但我們仍然需要更多的專業或者非專業人士看到它,幫助它。因此,我們邀請到廖昌永、張雨綺、阿云嘎、黃舒駿、小柯和大張偉,他們來自行業內外,擁有不同視角,越來越多的人共同助力,相信會讓音樂劇的發展更加繁榮。”
這也是張雨綺被邀請擔任助力人的原因,“正如張雨綺在節目中所說,她代表的是普通觀眾的視角,這意味著她也許不了解里邊任何一個演員,任何一個劇目,所以她只需要在乎觀賞的那一刻,片段中的這個演員是不是足夠打動到她”。
舞臺藝術想要發展,最應當爭取的就是普通觀眾,否則就成了一場表演者的自嗨。音樂劇四大經典名劇的制作人卡麥隆·麥金托什就曾說:“音樂劇在中國的未來取決于中國的觀眾,而不取決于我們。”因此,張雨綺所代表的普通觀眾視角,正是音樂劇能否“破圈”的關鍵。
“同時,她作為一名出色的演員,表演也是音樂劇重要一環,她對于角色塑造部分的評價是準確的,作為女演員,她也可以站在一個女性的視角來看待音樂劇演員的表現——目前音樂劇市場中,女性題材的創作面臨瓶頸,女演員的生存處境欠佳,她也能為節目補足這部分視角。”施嘉寧說。
第一個“吃螃蟹”總有很多挑戰。細心的觀眾注意到,節目中的引進劇片段,既有原汁原味的經典再現,也有經過譯配的中文版表演,這也是節目組的一個巧思。施嘉寧表示:“對資深劇迷來說,往往覺得原版是最好的,但對于一個電視節目,我們也需要在大眾傳播和小眾藝術門類之間做好平衡,而中文譯配的版本顯然更能夠增加大眾傳播的效果。而節目播出后觀眾給到的很多反饋甚至質疑,我們希望大家給我們一整季的時間解答疑問,看到我們的真誠。”
“從這個舞臺,來到這座城。”這是《愛樂之都》打出的一句口號。
戲劇與城市的關系密不可分。想讓城市更美好,文化和藝術是不可缺少的一環。而東方衛視的愛樂之都,自然離不開上海這座城市,她不僅是音樂劇這一舶來品最初到中國落地生根的碼頭,也是當下音樂劇發展最為蓬勃的一座城市。施嘉寧表示:“就如許多人到美國紐約,必定會看一場百老匯,到英國倫敦,一定要去西區一樣,上海也在努力打造自己的百老匯。”

《愛樂之都》助力團。
而上海離百老匯,究竟還有多遠?
五年前,上海提出打造“亞洲演藝之都”的目標,以“年均4萬場演出”作為硬指標。2021年,上海共舉辦營業性演出38366場,幾乎追平疫情前的場次。2021年,《上海市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十四五”規劃》再次提出,到“十四五”期末的時候,全市年均演出場次將達到5萬場左右,音樂劇無疑將在其中承擔重要角色。
然而,盡管過去兩年的音樂劇市場發展迅速,誕生了如《趙氏孤兒》《人間失格》《隱秘的角落》等制作精良的原創音樂劇,但也不乏一些粗制濫造、倉促上馬的“割韭菜”之作,總體來看,目前國內的原創音樂劇作品只有高原而無高峰。
而《愛樂之都》的制作播出,無疑將為推動行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音樂劇行業的發展已經到達了一個新的階段,而整個市場的繁榮只靠一個阿云嘎、一個鄭云龍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更多現象級的音樂劇演員。”施嘉寧表示“在新的階段,東方衛視和文廣演藝集團共同參與項目,打通線上線下合作模式,助力行業發現、培養更多頂級音樂劇演員。”
據悉,節目中的32位音樂劇演員將角逐《愛樂之都》“愛樂之冠”,最終上海文廣演藝集團將為每位《愛樂之都》歡唱團成員簽下100場演出約,共同參與30場演出,進行中國原創音樂劇巡演,“任何一種文化要本土化、要落地,它必然是講中國人自己的故事,所以我們也將通過這個節目的影響力,推出線下高質量的中國原創音樂劇”。
因此,《愛樂之都》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個綜藝節目,更是上海創建亞洲演藝之都過程中一個大的鋪墊。“通過這個節目搭建的平臺,讓更多的觀眾,尤其是平時不怎么關心音樂劇的觀眾,領略到音樂劇的魅力,愛上音樂劇進而走進劇場,甚至拉動一座城市的文旅產業。”施嘉寧說,這就是《愛樂之都》項目背后的初心和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