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碧萱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人類文明密不可分,其推動了現代人類文明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使中國從民族獨立走向國家富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實踐力證人類文明多元共生的可能性,不僅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科學指導,更是化解當代世界的發展難題有效途徑。
關鍵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人類文明;文明多樣性
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路線是中華民族自身走起來的嶄新發展路線,它為當今世界歷史開啟了新的一頁。我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順應時代風潮,引導時代前進,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征。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就
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等,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人民幸福、社會安寧、國家統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實踐,既沒有教條式地遵循馬克思、恩格斯所預想的藍圖,也沒有機械地照搬蘇聯模式,而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發展路徑的創新性開拓,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發展中國的科學之路。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所謂“人類文明”,是指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所產生的物質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任何具有長久生命力的理論和實踐,都離不開人類文明的發展大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是與人類文明密不可分。它既從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中走來,也在特定的人類文明背景中堅持和發展,對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必將有突出的貢獻。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文明發展新樣態的開創
從人類文明發展的大發展史來看,中國發展路線的探索,它實際上代表著一個全新社會發展樣態的形成,是古代的中華民族文明成為"文明國度"在當代的延續與變種,同樣也代表著非西方傳統的社會從傳統文明形式到現代社會實現整體躍進的另一個可能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是對中國自身的文明傳統及文明傳承繼續深度反思的結果。社會主義進入中國之后,中國文明的新生才有了真正的動力和因素,革命淬煉之后的中國社會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引下更是把這種動力和因素發揚光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是黨和人民的歷史選擇,也是世界多樣文明相互交融的產物。馬克思主義是西方文明的產物,中國共產黨將其運用于中國實踐,并以中華民族的優秀文明為底色,以歷史必然性和中華民族特點的科學判斷為基礎,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偉大飛躍。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動了人類文明多樣性探索
當代中國與世界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大潮之中不斷融合,并不局限于物質資源的貿易交流,而是在文化等方面進行全面的深度交流。在此背景下,中華新文明應運而生。這種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產生的新的文明形態,并不是因循守舊,閉門自聽,而是致力于走向全球化,在開放地擁抱世界的過程中逐步產生的,而且這個過程不斷發展并有趨勢將長期持續下去。中國走出的獨一無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讓世界許多經濟發展低迷、社會動蕩不安的民族、國家看到了新的希望。
眾所周知,多樣的文明必然會產生碰撞和交流,只有這樣文明才能不斷向前發展,在這一過程中,不僅需要克服地理上隔閡與阻礙,而且需要打破思維的邊界和束縛。但我們必須意識到,文明的交流是不可逆的、是不可阻擋的,人種、語言、歷史、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差異不應成為不同文明交流之間的阻礙,更不能作為相互對抗的理由。這就體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越性,其拋卻了以絕對普遍主義為根據的人類文明發展道路這種單一性的思維,而是結合中國自身發展歷程,以事實力證了人類文明的多元性,為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尊重以及平等對話的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并以此為基,去建構了一種全面而有深度的新型交往活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世界之林中樹立起一個新的榜樣、標桿,許多發展中國家以此為借鑒縮短他們發展探索的時間,更快的實現經濟騰飛與人民幸福。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人類文明的推動經驗
人類文明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特征,是人類進步的動力,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概念,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境界。
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根植于中國實際。這一道路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4]它既遵循了科學社會主義原則,又根據當代中國國情進行了新的理論探索和實踐創造,從而開辟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篇章,為社會主義樹立了新典范。
另一方面, 從文明論的視角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它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相互交融,相互塑造的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持續的改革與創新中不斷增強科學性、系統性和完整性,在應對金融風險、污染防治及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風險挑戰過程中體現出明顯的制度優勢,不僅為我國實現共同富裕和民族復興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而且對促進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以及有效化解當代世界的發展難題提供了借鑒。
參考文獻:
1.陳學明:《論中國道路對人類文明的歷史性貢獻》,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
2.官進勝 :《中國改革開放的世界貢獻研究》, 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
3.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