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堉錠
關鍵詞:教研組、教師自生長、每月一館
【教研組】
教研組是“教學研究組”的簡稱,其主要任務是總結交流教學經驗,進行質量評估分析,開展教學研究工作,組織教師專研教學理論。 本文中的“教研組”主要是指幼兒園的教研組。由面向相同年齡段幼兒的教師組成,是幼兒園組織開展教學科研活動的學術性群體。
【教師自生長】
強調教師是主體,且與外部世界進行交互,主動建構知識,實現專業自覺、自主,促進個體(或團體)發展。本文將“教師自生長”定為教師主體通過教研活動與外部環境進行交互,在內化、轉化、外化的過程中,基于自身已有經驗主動建構知識,使專業能力得以發展的過程。
【每月一館】
“每月一館”,即“每月參觀一個博物館”,是上海市靜安區實驗幼兒園基于社會性教育辦園特色,對園本課程中社會實踐部分的探索與嘗試。其目的在于培養幼兒對博物館的興趣,激發對未知世界強烈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嘗試認真觀察與思考,體驗與感受;初步建立規則意識,積累參觀經驗,建構親社會行為。最終形成具有特色的我園社會性課程的重要資源和實施途徑。
一、背景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 2035》,這是加快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舉措。要想適應未來教育現代化發展需要,必先讀懂弄通“未來教育”的涵義。其并非是若干年之后的教育,而應是貫徹人一生的個性教育,應是時代發展進程中的教育體系的應然樣態。教育現代化不僅面向現代技術,信息技術,更面向即符合國家要求又符合個人發展要求的個性化教育。
上海市委主要領導在2019年上海托幼工作現場推進會上提出了“幼有善育”的更高標準。本文就青年干部引領教師隊伍發展為切入口,基于幼兒園園本課程“每月一館”線上實施的教研案例,談幾點思考。
二、目標
以“教研組”為陣地,促進教師自主發現問題、研討問題、循證調整,以推動在線課程建設,促進專業成長。
“以點帶面”,既是組織形式上個體助力集體,部分帶動整體,又是我對教師“自生長”的支持與思考,從“我”的成長到“我們”的成長。
三、實踐與思考
案例一:云“思考”,確立活動實施方案
幼兒園中班教研組職初教師人數占80%,為夯實課程實施基礎,我參與了中班級組的“云教研”,共同循證了“每月一館”活動中“關鍵提問”的證據。
起初,組內教師結合主題“我們的身體”的核心經驗,基于西安健康博物館與主題的聯系點(保護身體、健康生活)設計了關鍵提問:宅家是否午睡?宅家如何鍛煉身體?然而活動上線時,遇到了“重難點涵蓋不足”“幼兒回答單一”等問題。教研時,我提出健康生活也并非單一習慣養成,而是體驗身體成長的快樂過程。再次教研,基于主題《周圍的人》。大家認為引導幼兒認識“周圍的人”并非簡單了解職業名稱與相應活動,更應著重于理解職業與生活的關系,在實踐交往中體驗“尊重”。但是怎么問才能讓每一個孩子都聽得懂?才能激起幼兒圍繞問題充分討論?對此,我們設疑策略,達成共識。宜設計開放性問題;源于學習主題的拓展延伸等。
此時一個現象引起我的關注,“云教研”形式讓個體沉默無限放大,尤其是青年教師。看似解決了“教研的問題”卻蘊含著一個更大的“教研問題”。我暫時“退出”了中班級組的教研活動,很快看到了驚喜的變化。
在4月的線上活動中,她們以“總分總”的教研路徑對問題進行反復研討。其中,“分”教研著力以小組形式突破關鍵內容,再“總”著力于梳理經驗,優化策略。
我的思考:賀蓉園長與我們分享《幼兒園園長課程領導力提升》時說,“青年干部轉換角色后,往往會帶著自己的經驗做事,但重要的是幫助教師陳情他的想法,做出他的選擇。很多老師不需要被指導,而是被引導,引導做出選擇。”回想那時,正是選擇了“退出”才能為教師(尤其青年教師)自生長提供發展支持。而“退出”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停止與放棄”,而是放下那句“我認為”,教師發展的主動權本來就取決于自己。今后,我更應該關注的是“引導的智慧”,未來教育是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亦是教師的個性化發展。
案例二:“云”選擇,優化活動實施平臺
“云平臺”是線上互動的橋梁。以大班“每月一館”活動為例。活動初期,基于幼兒年齡特點與對家庭教養情況的了解,選擇了使用廣泛、操作簡便的QQ群和微信群。然而,初次線上活動就出現“應接不暇”的局面——“視頻靜音”功能難倒眾人,QQ平臺噪音此起彼伏等,如何更好地進行平臺的“云”選擇?我們嘗試“情景性”教研,以“教師”身份操作熟悉功能,以“幼兒”身份參與體驗。
隨著“每月一館”的深入開展,我們意識到信息技術已然滲透教育縫隙,然只有立足于服務幼兒的技術,才能從最大程度上為課程實施增效。基于此,我們開發秀米SVG功能,最大程度滿足幼兒在活動中的自主學習與探索。在大班中國航天博物館線上活動中,幼兒可通過點擊顯示隱藏圖片,驗證問題答案;通過點擊“瓶身”注入“星星”,即時反饋對太空生活的興趣程度排序,推進活動深入。
我的思考:后疫情時代,教師在信息技術領域的“查漏補缺”,不斷激勵他們走出“舒適區”,實現“自我革新”。然而如果沉迷于技術運用與制作往往適得其反。張人利校長坦言,“老師和學生賦予信息技術靈動的教育生命,無論未來新技術如何變化,教育始終是人的教育。”教師面向未來教育,需要具備使用技術的能力,更要有活用技術的能力。青年干部要對未來教育現代化需求與自身發展、教師隊伍發展進一步解讀與鏈接的思考。如何從“任務驅動”到“價值認同”?
案例三:“云”陪伴,確保活動實施成效
基于對“線上活動”的評價與再實施,新的問題不斷出現。如何解決“每月一館”在線互動中“無法兼顧到幼兒的每一次發言與表現”這一問題呢?對此,我們增設了自由組隊的教研環節,就在線陪伴中的師幼互動進行輪流設疑答疑,激發教師智慧。
怎樣的“每月一館”活動是有效的?起初,我們始終立足于目標導向。3月的活動“集萃”,各教研組呈現的活動反饋都來源于“任務卡”。那么,幼兒參與“每月一館”線上活動,教師更關注過程還是目標?研討后,大家認為“每月一館”線上活動需基于“幼兒+家長+教師”的實施載體,教師在活動中更多從“走流程”到“慧”參與,實現了課程意識的轉變與提升。
我的思考:以“反思與評價”為導向,激發教師自生長的深度反思,領其對課程實施中的收獲與不足進行反思與專業覺察。同時,面向未來教育,我們還要努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尤其是青年干部,要提升事件預判能力,首先需要充分了解未來教育領域的發展趨勢,同時熟悉本職崗位存在的問題。學習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一個實踐問題,要帶著問題學,在不斷答疑中了解本質,又在持續質疑中遞進學習;更要聯系實際學,為“做實”奠定基礎。
四、進一步思考
對課程——“每月一館”活動從線下轉戰到線上,拓展了今后課程推進的思路。線上活動觀察與思考能給未來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哪些啟發,怎樣實現幼兒對課程的在線評價等問題,都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與探索。
對“我們”——其一,構建以校為本、基于教學、注重創新、精準評價的教師信息素養發展新機制。其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使教師成為幼兒園管理真正的“主角”,實現個性化成長和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