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鑫勝
小學科學作為小學階段的重難點課程,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小學科學是小學綜合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時,通過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的培養,也能夠很好地為學生的后期學習奠定基礎。作為小學科學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結合科學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模式的革新,引導學生培養科學能力,豐富科學知識,為其綜合素質的發展奠定基礎。
一、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與教學的關聯
(一)核心素養概述
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泰勒教授提出了核心素養這一概念,并指明了核心素養的培養對科學教學的重要性。也是從那時候起,核心素養開始逐漸受到教育學家的關注。但是我國國內在科學核心素養培養方面的發展起步較晚,使得國內當下對核心素養的研究只停留在表面。核心素養主要是修養和教養的總體表現,因此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核心素養,才能夠真正地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主流需求。教育的真正目的是為國家選拔積極向上思維先進的高素質高水平人才。所以,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學校更應注重的一項教育內容。傳統教育模式下的應試教育只會將學生培養成“做題機械”,而不能提升學生的素質水平,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
在近些年來的教育事業改革和優化過程中,教育部門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給予了高度重視,也在不斷地找尋和探索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方法,出臺加強學校對核心素養培養重視程度的政策。2022版新課標一發布,我們就發現其中增加了很多關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內容。核心素養的培養更側重于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引導學生通過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以推動社會發展。同時,在開展實際的核心素養教學活動時,也要充分考慮課堂發展的實際情況,在保證課堂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更加優質的人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科學精神的培養、責任意識的培養等,都屬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重點內容。而對小學科學教師來說,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和教學質量的重點在于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才能夠找出真正符合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和滿足其需求的培養方式,進而提高學生科學思維和技能方面的綜合能力。
(二)核心素養與教學的關聯
對小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單靠學校努力是不夠的,需要社會和家庭的共同作用。學校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課堂教育,因此就要充分發揮課堂教育的功能,同時也要積極引導社會和家庭共同配合。依靠外界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才能夠更好地培養出具備關鍵能力和優良品質的綜合性人才。小學科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也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其愛國意識和責任意識,保障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在小學科學課堂構建中,教師也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針對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科學有效的策略構建,要嚴格遵循科學性原則和民族性原則。所涉及的教學方案內容,一定要與時代發展需求相符合,在保障其知識豐富的同時,也要充分體現出新時代的教育思想觀念。同時,教師在進行課堂策略構建時,要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切實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保障課堂構建策略高效落實。小學科學教師還要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地滲透民族文化相關內容,引導和幫助學生培養愛國意識和責任意識,加強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小學科學課堂構建,要切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時代要求,全面提升學生在精神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的培養。
二、核心素養視域下創新教學目標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研究的推進,教育部門越來越注重小學生科學創新能力的培養。基于當下的教育背景,筆者分析相關文章后,認為小學科學教學創新目標應以以下幾個方面為主。第一,應充分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引導其自主地探索,科學探索身邊的未知事物。這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更可為學生后期學習科學學科奠定扎實基礎。第二,要保證學生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儲備量,這樣才能夠確保讓其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下一步的探究。第三,通過課程或課外時間培養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分析能力和溝通能力。同時,還要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以有利于為學生后續開展科學研究方面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第四,相關的科學創新課程要保持一定的嚴謹性。教師應將積極的創新態度傳授給學生,鼓勵學生在實際研究中自主地找尋事物的發展規律。最后,要讓學生明白其社會責任感,明白學習科學的主要目的是服務社會,服務國家,進而推動學生綜合發展。
三、科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盡管隨著新課改腳步的不斷推進,各地區小學在科學學科的創新實踐教學方面已有了很大進步,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仍存在許多未能避免的問題。
(一)教學理念過于陳舊
新課改的推進進一步強調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然而調查發現,小學科學教師在開展科學教學課堂活動時仍占據著主要位置,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教學內容,大大地限制了自身自主性和積極性的發揮,十分不利于科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小學科學教師也要積極順應新課改的要求,全面落實教學任務,引導學生自主地思考和探索,幫助其在思考中提高科學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創新實踐能力,加速其科學核心素養的形成。
(二)教學方式過于單一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教師往往只注重理論知識教育,同時為了加快教學進度,常常忽略學生的反饋情況,一味地增加講課速度。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雖然能夠有效地幫助教師控制課堂節奏,但卻大大限制了學生的自主發展。并且,會降低學生在課堂中的活躍度,讓學生感到枯燥和無聊,失去對科學的學習興趣。此外,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學生對科學重難點知識的學習主要是運用反復練習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不僅不利于學生充分掌握教學內容,反而會讓其產生一定的厭煩心理。所以,作為新時代的小學科學教師,要及時創新教學方式,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盡可能地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優化教學質量。要以學生為主,激發其自主性積極性,引導他們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能力,推動其科學核心素養的形成。
四、核心素養視域下的教學創新方法
(一)應用生活化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科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科學不僅起源于生活,并且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學科學教師在開展科學課堂實踐教學過程中,也要充分考慮小學生年齡小心智不健全的特點,盡可能地通過一些直觀的感受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知識。科學作為小學學習中的難點學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復雜性。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可以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思考科學問題。這樣不僅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在科學方面的思維能力,也能加速其理解,提高課堂質量。除此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將所學科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全面推進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形成。比如在講授運動與位置這一課程時,就可以通過提問火車運動的圖片中哪些物體在運動,引導學生探究運動和靜態物體的不同點。同時對這類生活性比較強的問題的探究,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自主地探索知識與生活的相關性,不僅能夠推動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發展,更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構建情境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科學這門學科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和嚴謹性。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僅不利于學生對科學知識點的理解,反而會造成其對知識點錯誤理解或者片面理解,甚至由于難以理解失去信心而產生厭學心理。小學科學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情境教學能夠有效地將課本上抽象的知識點以更形象的方式表達出來,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所學內容,還能夠加深對所學知識點的記憶。比如在進行“動物的一生”課堂教學時,就可以為學生構建有關動物的情境,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動物從出生、成長到死亡的全過程。可以借助多媒體將這一全過程直觀地為學生呈現,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教學內容,新穎有趣的教學方式也能夠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還能夠從側面提高學生愛護動物的責任意識。所以教師在進行一節課程講授前,要充分應用身邊的相關資源制備豐富有趣的PPT。內容豐富有趣的多媒體內容也是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活躍課堂氛圍的一大利器。只有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才能保證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同時,這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有效提高課堂質量,也能夠引導學生培養觀察能力,促進其科學核心素養的形成。
(三)借助小組合作活動,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基于核心素養教育思想的啟發,人們越來越注重對學生知識探索能力的培養。小學科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也要提高對學生自主探索能力塑造的重視程度。可以借助分組教學的形式,引導學生與學生之間開展合作交流探索問題答案,從而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課堂質量。教師在進行分組時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不同特點,對其進行合理分配,使之盡可能地做到互幫互助。在布置學習任務的過程中也要引導學生加強與組員之間的交流討論。這種方式的教學,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增強其團體意識,進而培養學生的科學學習能力。
(四)提供實踐機會,使學生學以致用
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師也要充分重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只有將實踐和理論結合,學生的綜合能力才能夠得到發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實踐操作的機會,鼓勵學生將自己身邊的物品有效地利用起來,自主地準備教學工具進行實驗。通過動手操作,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印象以及提高自我理解的能力。
總而言之,小學科學學科作為小學教育中的重難點學科,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及其后期發展有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小學科學教師要充分順應時代要求,創新教學模式,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結合小學生的特點,為學生創立良好的學習空間。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培養其團隊合作意識,多為學生創設一些實踐機會,引導學生探索科學知識,提升科學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