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哆麗 張烯
一、引言
幼兒不良的習慣行為是幼兒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自身利益受損時表現出不利于他人或物的行為,楊帆在幼兒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及教育策略[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6(5):68-70中指出攻擊性行為可具體分為五類,即:偶然的攻擊行為、作為手段的攻擊行為、表現性攻擊行為、危害性的攻擊行為和防止性的攻擊行為。幼兒攻擊性行為是幼兒期常見的行為,每個幼兒都可能存在,好的行為為幼兒的終生發展奠定了基礎,影響著幼兒的一生。因此,不管是教育工作者還是家長都應該重視幼兒的行為,分析原因,從多個角度出發,糾正攻擊性行為,形成良好的親社會行為。
二、案例背景
情景一:晨間活動
情景二:游戲活動
三、問題分析
(一)家庭環境
家庭環境教育也時刻影響著幼兒。經過了這件事兒后,教師進行了家庭的走訪,了解了有關家庭的情況,小毅的父母常年不在家,小毅由自己的爺爺奶奶撫養。爺爺奶奶什么都會聽小毅的。小毅想要什么,爺爺奶奶馬上都會給他買。在家里,小毅最喜歡的就是看一些武打的動畫片。他覺得英雄拯救世界都是用拳頭的,這樣感覺很歷害的樣子。于是,每次他跟哥哥姐姐吵架的時候,他都喜歡用拳頭去打哥哥姐姐,而爺爺奶奶每次也只是把他們拉開,沒有批評小毅。小毅去搶哥哥姐姐的玩具的時候,爺爺奶奶也沒有及時的阻止,而是責罵哥哥姐姐,說小毅還小,就讓著他吧。出去到公園玩的時候,與其他小朋友槍滑梯,小毅也把其他的小朋友給打了。但爺爺,奶奶也只是給對方道歉,并沒有責罵小毅。小毅不知道那樣的行為是不對的,就加重了攻擊性行為的產生。爺爺奶奶過于溺愛,不好的習慣就這樣產生了。
(二)幼兒園環境
幼兒園環境對幼兒行為的影響也是十分的大的。在幼兒園里,教師就是幼兒的榜樣示范者。每個教師都應該給予每一個幼兒同等的關愛。都應該平等的關心對待他們,愛護他們,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不應該對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進行歧視或懲罰。有的教師職業素質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對具有攻擊性的小毅帶有一定的偏見,有的甚至還進行了體罰。這種行為不但使攻擊性行為沒有得到改善還加劇了小毅的自卑心理,其他幼兒都認為他是壞孩子,不跟他玩,人際交流出現問題,進而進一步加劇幼兒攻擊性。
(三)游戲活動
幼兒的活動多數通過游戲進行,但現在很多幼兒園的區角活動都不能同時容納很多的幼兒,活動空間比較的小,玩具數量相對于幼兒數量來說比較的少。很容易導致幼兒有大聲叫嚷、罵人、打人、搶走別人東西的攻擊性行為。
(四)社會環境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也是突飛猛進。這些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一些潛在的危害。小孩子們很小的時候都會使用手機。并且很多孩子從小就對手機愛不釋手。他們喜歡用手機打游戲、看電視。但是現在的電視里面放的大多數動畫片、電視、電影都是一些槍斗片、武打片鏡頭較多。比如奧特曼打怪獸、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這些經典的動畫片里都經常會有暴力的動作。在幼兒期,孩子們都喜歡模仿,并且沒有分辨能力。常常會對自己感興趣的動作進行模仿。社會也應該對幼兒影視作品進行一定的保護。對動畫片等影視劇情進行審核,過度暴力的設置幼兒保護模式,可設置禁止幼兒模仿提示語,幫助幼兒正確辨別正確行為。
四、解決策略
(一)幼兒方面
因先天因素家庭環境及教育的不同,每個幼兒表現出不同的氣質,有的孩子比較內向,不喜歡與人交流。有的孩子比較外向好動,容易沖動。因此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我們都應該首先要了解幼兒的個性特征,展開適合他們的教育。像案例中小毅就屬于膽汁質的幼兒。他很多時候都想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但是可能使用的方法不恰當,在進行人際交流的時候出現了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及家長都應該為他樹立正確的榜樣,教會小毅使用正確的交往方法。
(二)教師方面
在幼兒園里,教師是權威的體現,是幼兒的榜樣示范者。教師應該尊重幼兒的人格尊嚴,關心愛護每一個幼兒,不能對個別的幼兒進行變相的體罰,要尋找到適合每個幼兒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特別是對于像小毅這樣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應該循循善誘地進行指導。在教學活動中也可以多講一些關于和諧相處的故事,預防攻擊性行為的發生。讓幼兒知道良好的社會行為可以促進人際交流。游戲活動中也可以多開展一些發生沖突時友好解決并成為好朋友的角色扮演游戲,幫助幼兒處理好同伴關系,培養親社會行為。
(三)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極大的。孩子除了在學校里接受的教育,家庭就是孩子學習的第二個地方。因此,父母家長的行為時刻影響著幼兒。家人的陪伴也至關重要,處理好家庭關系也為幼兒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特別是像小毅這樣父母常年在外,由爺爺奶奶照顧并且嚴重溺愛的孩子。由于爺爺奶奶對他所提的要求有答必應,導致小毅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小王子。每次小毅犯錯的時候,爺爺奶奶都沒有及時的阻止,導致他不能正確的認識錯誤,不能正確的認識什么是有危害的攻擊性行為。家長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要簡單地采取打罵、訓斥的教育方式,而是應該通過跟孩子講道理,并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幫助他們積極的改正自己的錯誤。在孩子看電視的時候,也應該為他們選擇適合他們的題材,對于鏡頭中有暴力傾向的行為,家長應進行指導,提醒幼兒不能盲目模仿,正確判斷是非。
五、思考與建議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幼兒接受的東西越來越多,幼兒的攻擊性行為的年齡段也開始越來越提前,很多小學都出現了暴力打人事件。因此,良好的行為習慣應從小養成。小學之前的幼兒園階段對幼兒的行為管教就顯得格外重要。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我們都應該時刻關注幼兒攻擊性行為,及時的制止不利親社會行為的發生。家園共育也是促進幼兒發展的一個良好途徑,家長應積極配合教師工作,一方面有利于教師進行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也幫助家長更好的了解教育幼兒的方式方法,更好的教育孩子。幼兒的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涉幼兒本身、家庭環境、教育等諸多因素,作為教育工作者及家長,我們要首先規范自己的行為,并善于發現幼兒優缺點,對于幼兒不好的行為,我們應該及時的進行教育。道德行為規范教育也應滲入到日常生活中,從小事做起,從小做起,遠離不好的攻擊性行為,形成良好的親社會行為,幫助幼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