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洪海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現教育創新的需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與形成創新能力是統一的兩方面,它們是相輔相成的,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能促成創新能力的形成,具備了一定的創新能力又能促成創新能力的形成,具備了一定的創新能力,又能促成學習方法的掌握。因此,在教學中重視學習方法的教學,不但能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獲取和創新知識,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要教會學生“耳聽八方”,“心思四海”
學生綜合素質的高低,學習成績的優劣,首先取決于學生學習方法中的 “聽” 和“ 思”。學會傾聽是學生必備的能力之一,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的獲得,可以說是聽出來的,學生學會了“聽課”,就會把教師在課堂上所講內容接受下來,融會貫通,進而激發創新意識的培養。學生在聽課的同時還要學會“思課”,才能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認真的分析、思考,最終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聽”和“思”既要把教師講課的內容、脈絡,又要順藤摸瓜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逆行思維,看是否有其它解決問題的辦法,途徑。這樣,指導學生在課堂上“聽課” 和“思課”,就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潛能、探索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要教會學生 “問而不厭”,“讀而不贅”
課本是學生獲取系統知識的重要工具,學好數學的核心問題是掌握課文中的數學概念和規律。學生死記硬背定理、概念、公式,不重視閱讀課本,把精力花費在參考書上,缺乏對課本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靈活運用,這樣是不能真正學好數學的。因此,教師要教會學生“問”和“讀”,做到“于無疑處生疑”,采用“問題性講解”,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只有正確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精要,理解題意,多質疑,多釋疑,才能從發問、提問中得以答問,才能從新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用新的方法解決問題,有效地獲取新知。
會讀是學好數學的重要方法,絕不能忽視。在教學中教師要教會學生閱讀課文。上課前,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預習”,主要讓學生通過閱讀了解學習的內容,了解學習目標,包含哪些知識及這些知識如何總結出來的,同時找出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以便學生在課堂上聽教師講解時有的放矢,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課堂上讀,主要是通過教師講解之后,引導學生再進一步地理解、消化所學的內容,對重點內容及關鍵概念、定理、公式及結論段用標號標記。課后讀,主要是讓學生在學習之后,結合聽課筆記,在閱讀的基礎上歸納總結,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加深理解。通過不同層次的閱讀培養,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和解題能力,促進學生對知識進行再發現與探究的學習觀念,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要教會學生會精選、精練
數學學習包括課堂練習、課后練習、習題、規律探索、單元練習,綜合練習等,是學生掌握知識、鞏固知識的重要途徑。練習要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學生進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適量練習使學生在練習中提高成績。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思維,把握科學的解題方法,掌握解題規律和技巧,提高解題效率。在教學中,把比較分散的知識練習題從題海中重新組合成新知識,按照創新教育的要求指導學生進行系統而牢固的復習鞏固并提供應用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中會選擇練習題,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數學知識的獲取不宜搞“題海戰術”,這樣不僅讓學生學習感到厭煩,而且也不利于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特別是教學練習課和復習課,更要注重練習的精選、精練,選擇的練習要達到“選一通三”的效果,讓學生能夠通過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
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要教會學生會比較會分析
數學知識在數學學科領域和其他學科領域,既有許多相近之處,又有許多不同的地方,如果不加以區分比較就會張冠李戴、弄巧成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教會學生會分析和比較,通過分析,比較,找出其異同和聯系,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可以同課本中相近內容比較。
五、培養學生的創新想象能力,要教會學生會“記”會“憶”
學習數學,數學概念、規律、公式、數學符號等都需要記憶,否則就不可能學好數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教學中教師要教會學生記筆記,會回憶知識點。在記的內容上,要記重點、記難點、記疑點、記補充知識、記規律性知識。在記的方法上,在教師指導下記、自己邊聽邊記、抓要害記、小結時簡要記、系統整理時提綱記、重復性知識記疑難問題突出記。讓學生體會理解透徹才記得牢,語言簡練才記得快,反復強化才記得準,充分感知才記得深。只有這樣,經過長期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才能得到培養。
六、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要教會學生會“看” 會“做”
學好數學要重視學生觀察和實踐,人類的進步的 每一步都是在實踐中完善的,創新更不能沒有觀察與實踐。許多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艱苦歷練無疑證明了這一點。從我國傳統教育能夠看到,缺乏實踐教育,而西方國家則很注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因此,學生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實踐。在數學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觀察,親自操作、實踐,感知事物的本質特征,體驗獲取有關數學知識的思想方法。例如,教師在教學不規則多邊形的面積計算時,可以讓學生動手將不規則紙片學具分割成相應的圖形,然后通過翻折、平移或旋轉拼成規則的圖形,引導學生觀察拼成的圖形與原圖形之間的關系,再由這個規則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求出不規則圖形的面積。通過拼擺活動,既滲透旋轉、平移思想,又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了新問題,激發創新思想。
總之,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今天和日趨競爭激烈的社會當下,我們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學方法。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新型教學模式。全面發輝學生的個性潛能,加強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使教育教學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和現代化社會發展的需要,讓學生將來在激烈的競爭中擁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