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鶴紅
摘要:我國目前還存在相當數量的邊遠山區學校,學生們存在渴望關愛、團隊意識薄弱、缺乏自信等特點。2014年3月,我國教育部提出研究制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把立德樹人更加具體化。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雙減”政策,豐富學校課后托管類型。因此學校開設音樂社團,通過開學第一課嚴肅化、基礎知識專業化、教學方式多樣化、曲目選擇熟悉化、學習過程合作化的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信心,引導學生嘗試表達。
關鍵詞:? 雙減? ? 山區學校? ? 音樂社團? ? 育人功能
一、邊遠山區小學學生音樂學習現狀
我國目前還存在相當數量的邊遠山區學校,學生們對音樂學習的渴望度很高,但又缺乏音樂學習的正規途徑,學校是他們近距離接觸音樂學習的少有途徑之一。
(一)邊遠山區小學學生心理特點
1.渴望關愛
邊遠山區有著地理位置偏遠、經濟發展滯后、文化內涵貧瘠等特點,小學的學生數量整體較少,留守兒童居多。
受缺乏來自父母的關愛,與爺爺奶奶們的溝通不順暢等影響,學生們逐漸變的沉默寡言,甚至對父母的關愛表示質疑。
2.團隊合作意識較弱
邊遠山區學校學生數量較少。橫向來看,一年級一個班的情況很常見,很多班級內的教學合作式活動以及包括跳繩活動、合唱比賽等適合同年級的活動開展起來比較困難。縱向來看,跨年級學生交流的現象比較常見,而又因為他們心理發展階段的不一致,會出現溝通不暢等問題。
因此,學生們的合作意識較為薄弱。
3.缺乏自信
受父母不在身邊、居住地距離市區路途較遠、長輩行動不便等因素影響,學生們在小學階段外出的機會少之又少。在《火車開了》的音樂課上,有近四分之三的學生渴望有一次坐火車的經歷。
學生的見識較少,也缺乏來自父母的關愛,在中高年級階段表現出較為明顯的缺乏自信等特征。
(二)邊遠山區小學學生音樂學習現狀
1.學生對音樂學習有著高度的渴望
音樂既能“悅耳”,更能“悅心”,現在網絡的全面覆蓋,學生們通過抖音、視頻app等方式豐富了對音樂的體驗與感知。他們對音樂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渴望音樂學習。
2.學校是學生音樂專業學習的少有途徑之一
邊遠山區學生音樂學習一方面通過網絡方式自主實現,但最主要還是依托學校音樂教育來完成。
我國高度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教育資源分布均衡。雖然是邊遠山區學校,配備有專業音樂教師和教學用具。因此,學校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少有的高質量途徑之一。
3.每周兩節音樂課為常態
藝術學習能夠帶給學生美德體驗,從而獲得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現階段,學生每周上兩節音樂課為常態,硬件設施齊全,能夠在音樂教室上音樂課也成為可能,音樂課程逐漸正規化和專業化。
但受音樂教材曲目滯后等因素影響,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隨著年級遞升而下降。學校社團可以學生的自主選擇為前提,以實踐性互動為內容,根據學生的年齡發展特點選擇合適的曲目演唱或演奏,鞏固學生興趣愛好,發展學生特長。
二、簡述學校口風琴社團
在雙減背景下,我校開設的音樂類社團意義更加非凡。
(一)口風琴社團的構成
口風琴社團組建兩年,由三四年級的寄宿學生組成,約為18人,每周兩節課。該社團沒有學生接觸或者學習過口風琴,為零基礎教學。
(二)口風琴社團的教學
1.開學第一課嚴肅化
對于社團學習大多數學生抱著“玩”的心態,并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習意識。因此在社團第一課教師要強調課堂常規,著重介紹樂器以及清潔愛護的方式,讓學生樹立“人人都是樂器守護者”的主人翁意識。
2.基礎知識專業化
穩定拍訓練是音樂入門的基石,識譜是更上一層的階梯,前期基礎扎實學生才有可能保持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對于社團中音樂專業知識的教學不能放松,教師必須認真精準講授,學生必須認真練習。
3.教學方式多樣化
學習的過程總是枯燥的,教師可以設置多樣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豐富體驗中獲得對音樂的認知與技能。
如:學習輪指時,小組內每個學生扮演一個手指,通過合作的方式完成跳格子游戲,學生加深對輪指的認識同時掌握了作品中輪指的運用。
4.曲目選擇熟悉化
對于邊遠山區學校,社團開設的首要目的是拉近學生與音樂的距離,柯達伊教學中提到,學生對熟悉的音樂有著莫名的親切感。因此,社團教學的內容不在深度而在廣度,選擇學生熟悉的音樂和喜歡聽的音樂在社團中學習,會大大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5.學習過程合作化
學生在社團中可以增強自我責任感和合作意識,因為他們各司其職又共同合作。課堂管理部分,印發譜子、整理譜架、記錄考勤、派發樂器等這些任務由學生合作完成。學習內容部分,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小組互相聆聽、小組唱譜等方式合作解決問題。教師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空間,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在合作化的學習過程中完成課堂有序進行。
通過在校開設口風琴社團,學生的行為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會更加愛惜自己的個人物品。
三、邊遠山區小學開設音樂社團對學生的育人功能
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全民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
(一)學生增強了合作意識
音樂社團是一門實踐性的課程,需要學生的大量積極主動參與。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分組聆聽探討,潛移默化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課后學生們各司其職,整理樂譜、收拾譜架,一個通力合作的音樂社團組織初具雛形。
(二)學生開始嘗試表達
“我要把這首曲子回家吹給我的爺爺,”“我喜歡這首曲子,”“沒關系,我來教你…”學生們逐漸敞開心扉。社團學習中,每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生在學習合作中需要溝通表達。
(三)學生提升了自信
音樂社團發揮和放大了每位學生的優點,學生在完成任務后自信心明顯提升。學生完成一首作品就會獲得成就感,完成班級管理就會獲得成就感,以“小老師”身份指導小伙伴吹奏就會獲得成就感,積少成多,學生提升了自信心。有一位學生很激動地說:“老師,我雖然其他學科學的不怎么樣,但我的音樂學習還是很棒的。”教師只需要補充一句:“老師相信你只要努力每一門功課都會有收獲。”
參考文獻:
[1]小學生音樂社團組織與管理的實證研究,陳思璐,北方音樂,2019年07期
[2]中小學音樂社團活動研究綜述,鄧玉,音樂時空,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