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蘭
在主題活動中要想孩子之所想,及孩子之所急,知道孩子們想了解什么,滿足孩子的們的求知欲,試圖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幫助幼兒獲得一些粗淺的知識,學會運用多種形式、通過多種途徑進行觀察,發展幼兒自主學習和動手操作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善于思維,勇于探索的精神。
一、案例
1.我們生活的城市是一座濱海城市,這里駐著南海艦隊,在軍港碼頭可以看到很多停泊的軍艦,一次美麗的邂逅開啟了小朋友的軍艦探索之旅。開展“軍艦”主題時發現小朋友對潛艇的沉浮特別感興趣,有個別小朋友還帶來了潛艇玩具,孩子們對潛艇的結構充滿興趣,經常一起探索潛艇的結構有什么功能,有一次,有小朋友提出“潛艇的排氣口有什么作用時”小朋友紛紛給出了很多答案,有人說是用來散熱的,有人說是幫助潛艇換氣的。就在討論達到高潮時,有小朋友說是排氣的,排出空氣潛艇才能下潛,那這到底是為什么呢,于是孩子們決定開啟一次關于“潛艇下潛”的探秘行動!將會圍繞以下幾個層面的目標展開:科學(S):了解重力與浮力的關系。技術(T):探索計劃在瓶子的哪個位置安裝排氣口并在記錄表的猜想部分標出來。工程(E):動手操作,能成功用木挫在礦泉水瓶上鉆洞。藝術(A):親子合作,完成自制潛艇。數學(M):知道排氣口的位置會影響潛水艇的下潛,認識上面、下面、側面方位。
二、活動過程
此活動分以下七個環節完成:
1.驅動問題環節:探秘行動是漫長的,先從領取任務開始展開探索活動吧,幼兒對《海底小縱隊》這部動畫片很熟悉,因此把里面的情節運用到活動中幼兒會更感興趣,幼兒領取任務“巴克隊長的潛艇無法下潛了,怎樣才能使巴克隊長的潛艇成功下潛呢?幼兒根據驅動問題展開談話,聯系生活中的已有經驗自主思考,和同伴談一談“怎樣才能下潛”。幼兒的談話過程激烈又有趣。鴻鴻說:“它需要把肚子里裝滿水才能下潛。”聰聰補充道:“用力往下壓就可以下潛了”。
2.初步探索潛水艇下潛的基本原理,為了更直觀地了解潛艇下潛的原理,回家后和爸爸媽媽查找資料并以親子實驗的方式完成對“潛水艇下潛”的探索。幼兒將實驗過程與結果帶回幼兒園與同伴分享并大膽說出“潛艇是如何下潛的?”還向大家分享自己的調查和記錄過程。根據調查結果,教師引導幼兒梳理潛水艇下潛的基本原理。
3.進一步探索潛水艇下潛的核心問題:在了解了潛水艇原理后,幼兒開始探索關于排水口的問題并提以下兩個核心問題:
(1)排水口的位置會不會影響潛水艇下潛?
(2)排水口的大小和潛水艇下潛速度的關系是什么?
4.提出設計方案:圍繞提出的兩大問題,幼兒根據實際需要設計了以下方案:
方案一:《找一找,什么樣的瓶子更適合作潛水艇》
利用家長資源,收集瓶子來操作。
方案二:《想一想,什么樣的工具更方便戳孔》
制作潛水艇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呢,幼兒自主尋找發現,或者嘗試自制工具。
方案三:《玩一玩,排水口在哪個位置潛艇能下潛》
5.操作探索環節:幼兒實踐做潛水艇,并嘗試用記錄本完整記錄制作過程設計出方案就開始行動了,幼兒開始收集適合的瓶子、尋找合適的工具,猜想排氣孔的位置,分組操作,經過實驗發現排氣口在瓶子的上方時,潛水艇會不斷下潛,幼兒認真地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6.分享交流環節:幼兒迫不及待地在班級分享自己的觀察記錄、制作過程以及進行潛水艇下潛實驗的感想,用自己的話完整地說出學習過程,并使用自評表進行自評。教師帶領幼兒再次完整梳理本次的項目開展過程并使用他評表進行評價。
7.趣味延伸環節:操作過后孩子們對潛水艇下潛的實驗仍意猶未盡,于是幼兒回到家中與爸爸媽媽自主開展潛水艇下潛實驗。
三、活動分析
對以上提出的七個環節進行分析。
在驅動問題階段幼兒根據教師布置的“潛水艇如何下潛”任務,通過積極思考、自主談話,共同梳理出關于“潛水艇”的基本認知,知道“要把潛水艇的肚子里裝滿水才能下潛”并初步解決“怎么裝滿水”這個關鍵問題。活動中鍛煉了梳理問題能力和表達能力,培養了觀察發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核心素養。
在初步探索階段,幼兒主動聯系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并請爸爸媽媽的協助查找相關資料,自主選擇喜歡的方式進行實驗探索。后續的談話活動中,幫助孩子加深記憶,更加全面地了解“潛水艇的下潛”,梳理出當潛水艇水的水艙里灌滿水潛水艇就會下潛,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鍛煉了執行力和表達能力,培養了觀察發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核心素養。
在進一步探索核心問題環節,幼兒根據自主嘗試中發現的問題,提出真實問題。
在操作探索活動階段,幼兒以小組/家庭為單位,開始了實踐活動。
最后,在分享交流環節,教師引導孩子自評,幫助孩子了解學習過程。鍛煉了探究能力,培養了學習能力、觀察表達能力、探究能力、專注力、想象力、創造力、合作交流能力等核心素養、以及培養了孩子們嚴謹的學習態度及科學探究精神。
四、解決問題
STEAM理念下的自主探究活動將會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挖掘幼兒潛能,促進其個性發展。
幼兒對每個問題或某件事產生興趣,就會在探究過程中發現問題,進行不斷深入的探究,接著得到滿意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發現幼兒的興趣所在,進而不斷地創造條件滿足其興趣的發展,繼續下去就會把興趣發展成專長。
2.培養幼兒的求知問題、實踐問題。
幼兒對某件事產生興趣后,會自主地鉆研、探究,進而發現規律,他們具有強烈地求知精神,不斷地操作--驗證--得出結論,求知欲和意志力都得到了提高。
3.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
STEAM融合課程體現了幼兒合作能力的培養,幼兒圍繞一個共同的目標進行分組,不斷地討論、探索,得出一個結論,這個過程需要幼兒學會分工合作,實現了由平行游戲到合作游戲的過度。
五、總結
總結以上內容,幼兒進行自主探索活動以成為當代的需要,課程改革的需要和幼兒自身發展的需要,我們將不斷創造適合幼兒自主探索的環境,讓幼兒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主探索活動。
淺析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的有效指導策略
惠安縣第四實驗幼兒園? 陳小薇
音樂欣賞活動是幼兒園實施音樂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是提高幼兒藝術素養和審美認知、審美情感的重要途徑。《綱要》指出:“幼兒藝術活動的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教師的作用主要在于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在這種理念引領下的幼兒藝術教育課程正在進行著深刻的發展,因此,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應通過有效的指導策略,引導幼兒懷著由衷的熱愛欣賞音樂的情緒情感,主動追求從音樂中獲取自我滿足與自我發展;有效激發兒童對音樂的興趣,開闊他們的音樂視野,培養兒童對音樂的感知力、注意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并在欣賞中獲得初步的審美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陶冶美好的思想情操。
一、有效選材,契合幼兒發展水平
在選擇音樂欣賞的樂曲時,教師應在深入了解幼兒當前的發展水平與已有的音樂欣賞經驗的基礎上,分析樂曲本身的特點,如在音色、段式、節拍、強弱對比、樂句反復等方面的特點,選擇樂曲是否適宜于幼兒欣賞。并有目的的收集音樂素材,擴展幼兒音樂欣賞的經驗,使之對音樂能有更全面、豐富的理解。
1.明確類別的甄選
從內容情節出發,可以選擇一些標題、性質鮮明的樂曲,如《喜洋洋》《四小天鵝舞曲》;從幼兒喜歡的角度出發,可以選擇音樂形象突出、角色鮮明的樂曲,如《小烏鴉愛媽媽》《春雨》或自然界的聲音;從幼兒生活角度出發,可以選擇一些貼近幼兒生活的歌曲,如《打電話》《我的好媽媽》等。
2.合理的優化剪輯
許多優美的作品較為成人化,較為復雜,幼兒不容易理解,在教學中,為了完成教學目的,教師還需要對音樂作品進行剪輯,使之重新組合成較工整、較簡單的結構,易于幼兒理解和接受。如:為了讓幼兒鞏固樂曲段式A—B—A,教師可以對音樂進行剪輯,使之成為較工整的A—B—A三段式,從而有益于幼兒理解和感知。
二、有效互動,營造適宜情境氛圍
幼兒的學習應該是主動的建構式學習,而不是被動的機械學習。教育的基本原則是使幼兒身心獲得主動、全面、和諧的發展,只有創設一種與音樂作品協調的情境與氛圍,才有可能激發幼兒對音樂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很快進入音樂,充分感受音樂。因此,教師在音樂欣賞活動中既要考慮到游戲性、活動性,更應該注重活動的有效性,這需要老師在活動的指導策略上下功夫,多方創造條件,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充分提供幼兒想象、主動創造的空間。在音樂欣賞過程中,為激發幼兒欣賞的興趣,教師可以鼓勵幼兒積極參與環境創設,把布置游戲場地與制作道具的機會提供給幼兒,讓幼兒參與到設計者的行列中來,成為主動的學習者。例如在欣賞樂曲《野蜂飛舞》時,可以創設森林、花叢、草地等游戲場景,教師可以讓幼兒先布置環境,然后再進行游戲,自己布置的環境和制作的道具,能激發幼兒濃郁的興趣。這一過程可以讓幼兒有更多的機會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如果他們的想法被同伴采納,將有助于進一步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與創造力。
三、有效融合,注重多種形式應用
幼兒對音樂的感知與理解需要借助具體的形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幼兒年齡特點和興趣需要,有效融合多種教學形式,引導幼兒感受和欣賞音樂作品中借助聲音所表達的情感和內容。
1.以圖畫、多媒體等手段引導幼兒理解音樂
樂曲圖譜作為一種使音樂形象化的重要手段,可以在幼兒完整地欣賞或回顧樂曲時使用。此時,使用圖譜的好處是能使幼兒獲得較完整的印象,從而使幼兒的感知更具體、生動。例如大班音樂欣賞活動《單簧管波爾卡》,可根據樂曲特點制作兩種圖譜:用花朵表現反復旋律;用樹枝表現輕柔旋律。幼兒在感受樂曲時,就有了非常形象的認識,也為他們發揮想象提供了依據。此外,教師還可借助視頻動畫或選用現成的圖片隨音樂播放,讓孩子在邊看邊聽中感受音樂的美。
2.以游戲化的方式引導幼兒感受音樂
教育家馮德全說過:“任何學習內容都可以游戲化,因為兒童本身就處在心理發展的游戲世界”。游戲是符合幼兒心理特點、認知水平與能力的重要活動形式,能有效地滿足幼兒的需要。因此,在音樂欣賞課中,創設“高結構低控制”的教學環節,在過程中巧妙地融入趣味性,以情境游戲、互動分享的游戲形式和游戲手段為幼兒創設一個自主、自由的表現空間,更能激發幼兒參與音樂活動學習的熱情。如在中班欣賞活動《小螞蟻》活動中,創設了螞蟻的游戲,小朋友扮作小螞蟻出洞去尋找食物,孩子們在音樂中想象創造出小螞蟻的各種活動。老師提問引導:“小螞蟻們,你們在干什么啊?”幼兒開心回答:“我在搬家,在找東西吃,……”他們在聆聽音樂時,通過對比、排列,匹配出與音樂相吻合的小螞蟻的各種活動,趣味的游戲激發幼兒積極地、主動地、快樂地在玩中感受音樂、理解音樂、享受音樂、表達音樂。
3.以動作、語言、美術等方式引導幼兒與音樂對話
音樂欣賞不只是聽覺的藝術,更是舞蹈、語言、綜合動作的有機整體。用動作、舞蹈或語言來表達是孩子在欣賞音樂作品時最自然的情感流露方式。一是用語言表達對音樂的理解。當幼兒的語言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他們往往能用完整的句子或短語、詞匯等來形容所聽到的音樂帶給自己的感受。如幼兒會用輕柔、舒緩、柔美、安靜等進行表述。二是用動作表達對音樂的理解。引導幼兒邊聽音樂邊表演自己創編的角色動作,例如欣賞《口哨與小狗》這一樂曲時,可以讓幼兒自由發揮,表演男孩逛街的動作。孩子們往往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編出各種動作。三是用道具加深對音樂的理解。依據活動的需要,適當以道具進行音樂欣賞教學活動,可以更形象地增進幼兒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如在欣賞《玩具兵進行曲》時,可以讓幼兒配上玩具兵的帽子、槍、紅旗等道具進行表現,以更充分地感受樂曲的特點與結構。
關注兒童的親身經歷,為體驗而教,為體驗而學,正成為新的教育發展趨勢。教師在組織音樂欣賞活動時,除了不斷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激發幼兒的興趣外,更重要的是要把幼兒的聽覺收集整理,調動幼兒視覺、運動覺,重視各種藝術形式的參與,發揮綜合教育的功能,做到既激發幼兒欣賞音樂的情趣和積極性,又幫助幼兒較好地理解音樂作品,從而感受到音樂的內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