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亞飛
我總喜歡隨身帶著一個小本子,遇到難以解決的學生管理問題時就及時記錄下來,然后思考、推敲,找到最合適的解決辦法。同事們笑稱它為“小本子里的教育智慧”。
教育從規則做起
一天上完早讀和兩節課后回到辦公室,有學生跑來告訴我班內發生了沖突。我匆匆忙忙趕回教室,了解到下課后有個學生從子怡旁邊經過時碰掉了她的文具盒,但是沒有幫她撿起來,于是兩人吵了起來。一個說:“走路不小心,沒素質。”另一個說:“憑空冤枉好人。”兩人誰都不肯讓步。了解事情原委后,我讓班長幫她撿起來,順便查看了盒內文具有沒有損壞。上課鈴適時地響了起來,我在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上記錄:1.下課后學生應注意教室內輕聲慢步,防止碰掉書本、水杯等物品。2.同學之間應該互相謙讓,禮貌待人。
子怡的事情我并沒有當場指出誰對誰錯,而是在班會上提出問題“大家下課后怎樣做才能在教室內確保安全,還不干擾其他人”。學生七嘴八舌。我以此為契機制定教室內學生活動規范,并順勢提出第二個問題“同學之間如何友好相處”。從這方面來說,學生產生的問題和矛盾是最好的教育資源,也正是這些問題和矛盾促進了我的思考。
錯題也是好資源
在一節數學課上,任課教師讓文杰和欣然兩人在黑板上演算題目,結果兩人都做錯了。鮮紅的“×”讓文杰的淚水順著臉頰不斷滑落,欣然在旁邊默默站著。在我看來,黑板上的答案雖不正確,但寫得很工整。我想,初學者在學習新的知識時就像嬰兒學步,教育者需要富有耐心、愛心和技巧。他們現在學到了因式分解,和之前的直觀數字不同,這屬于符號類型,學生需要從一類問題出發去解決無窮的同類問題。我了解到班內有幾個學生接受知識比較快,于是在小本上記錄:可以讓接受程度好的學生每天給大家講解兩道題。
從學生的視角講問題,其他學生更容易接受,也不會因為緊張而降低興奮程度。通過將近兩周5名同學的講解,班里更多學生理解了因式分解。班會上,我以此為契機,與學生分享了“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個協作的團隊可以走得更遠。大家碰到難題時,都可以利用集體力量進行攻堅,發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
線上也有育人智慧
新冠肺炎疫情延緩了新學期開學的腳步,我們也根據學校安排積極開展網絡授課活動。一天我的電話響了起來,是悅寧媽媽打來的。她說,悅寧忘了參加線上的課代表會議,并因為媽媽沒有及時提醒她而大發脾氣。電話轉到了悅寧的手上,我首先表揚悅寧作為課代表在前一段的抽查中能夠順利過關,說明她假期學習很踏實,然后提出意見:“在校我們要尊重老師,那么在家怎么和家長相處呢?”電話那邊沉默了一會兒,我聽到悅寧小聲說:“老師,我知道哪里錯了。”
并不是所有的成功都是波瀾壯闊,更多的還是默默無聲的堅持不懈。在與學生相處中學習做教師,是為師者的幸運。
(本欄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