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威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中職學校傳統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中職學校作為“新工科”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要加強“新工科”建設,以創新電子技術應用專業課程改革為突破口,培養適應和引領“新經濟”發展需求的高素質電子技術應用專業人才,建立新的課程體系,滿足面向市場培養技能人才和學生畢業后進入高等學校繼續研究學習的雙重需要。
一、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現狀
筆者所在學校是國家級重點中專、省級中等職業教育品牌示范學校,開設電子技術應用專業已近20年。近年來,專業招生人數逐漸減少,專業發展陷入困境。這不僅是我校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也是開設該專業的眾多職業學校面臨的難題。筆者通過對開設該專業的本市職業學校進行調查與分析,發現此類學校存在以下問題。
(一)培養目標定位窄
當前電子技術應用領域日益自動化、智能化,電子產品生產高度自動化、集成化、銷售與維修專營化,大多數學校仍將該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從事音視頻設備、冰箱空調等家用電子產品裝配和維修工作的人才,學生畢業后就業面窄,就業質量不高。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
各縣所屬的中職學校或職教中心,學生以對口升學為主,各專業只開設了升學考試要求的4門專業課程,其他均為文化基礎課。專業課不僅開設門數少,且在教學時重理論、輕實操,學生實踐技能弱。市內的中職學校則普遍開設了PLC、電力拖動等課程,但仍未開設自動化和智能化方面的課程。
(三)專業課教師素質有待提升
中職學校在編專業課教師主要來源于高校畢業生,就業時從學校到學校,有企業實際工作經驗的教師很少,專業技能實踐操作能力普遍不強。兼職教師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實際動手能力較強,但數量較少,且高水平的兼職教師也難以聘到。
(四)實驗實訓條件有待改善
電子技術應用專業實踐性較強,專業技能學習高度依賴實驗實訓設備。由于此類專業近年來招生難,在校生數量普遍較少,學校難以大量投資建設新的實驗實訓室,實訓設備陳舊,不能及時更新,且新型設備價格較高,工位數較少,不能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
二、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發展定位
(一)物聯網給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和移動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產業的革命性發展,被列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在我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背景下,智能化、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尤其是涉及智能家居、智慧農業、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領域的應用日益發展,推動電子技術專業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長,為處于困境的中職傳統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的發展與改革提供了良好機遇。
(二)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新定位
物聯網產業的發展需要相應的人才支撐。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應適應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的需要,在課程設置上做出創新,將電子技術應用專業定位為培養以物聯網產品維修和設備維護為主的技能人才。
(三)培養目標與職業范圍
學校將具體培養目標確定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備一定的電子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網絡搭建和傳感器應用基礎知識與技能,能夠依據設計和施工規范進行信息化項目施工、電子設備安裝、調試、維護和應用管理工作能力的復合型高素質技術人才。
三、課程體系構建的原則
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決定了所培養學生實際具有的素養與技能,是培養目標在實施層面的具體體現,也是實現培養目標的保證。
(一)升學有基礎,就業有保障
當前,中職學生畢業后主要有升入高等學校和直接就業兩種選擇,由此出現了以升學為主和以直接就業為主的兩種不同課程模式。以升學為主的學校,只開設對口升學考試科目,專業課程教學重理論、輕實踐;以就業為主的學校,文化基礎課開設課時數較少,重視學生專業技能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性不強。所以,在設計課程體系時應綜合考慮,既要開設足量的文化基礎課,又要重視學生實踐技能培養,做到兩者兼顧。
(二)寬基礎多方向
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是一門交叉學科,涉及電子技術、計算機、通信技術、傳感技術等多個方面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該專業具有學生在學好專業基礎課的前提下,經過短期培訓就能夠勝任多個電子技術相關崗位的特點。這要求職業學校在進行課程設置時特別重視學生專業基礎的學習,為學生從事不同專業打下堅實基礎;設置多個專業發展方向課程,有助于學生根據個人興趣自主選擇,培養專業特長。
(三)校企合作共建
專業課程的開設應征求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中企業代表的意見,根據企業工作崗位要求開設專業方向課程,建立課程標準和考核辦法,共同選擇或編制教材。專業課程教學由學校教師和企業教師共同承擔,對新技術、新設備的使用先由企業對學校教師進行培訓,然后再進行課堂教學。
(四)專業課程模塊化
課程體系不是幾門課程的簡單組合,課程之間具有一定的邏輯關聯性,也具有相對獨立性,相互支撐或補充,共同實現教育教學目標。一個項目或者任務的實施,往往需要連續多節課甚至幾天的時間,部分專業課程采用模塊化分段教學更符合職業技能人才培養規律。
四、課程設置改革實踐
學校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廳相關要求開設公共文化基礎課程,保證教學時數。專業課程采取模塊化設置,增開計算機網絡、傳感器、維修電工、物聯網等課程,課程教學以項目教學和案例教學為主,并與企業合作開辦該專業方向。我們主要將專業課程分為5個模塊:專業基礎模塊、電器維修模塊、智能控制模塊、智能物聯模塊、電工技術模塊。其中,專業基礎模塊、電器維修模塊為專業基礎知識技能,所有學生必須學習。其他3個模塊代表三個專業方向,內容相對獨立,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與能力選擇部分(至少1個)或全部專業模塊學習。經過近兩年的教學實踐,學校在課程設置改革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2021YB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