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玉鳳
小學階段是學生數學思維形成的關鍵時期。數學思維的養成有利于學生感受數學的獨特魅力,為數學學習奠定基礎。而數學建模思想主要是運用數學知識對事物發展規律等進行概括與總結,應用到教學中,對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具有積極作用。
合理設置問題,促進學生形成數學建模意識
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合理設置問題,確保所提問題可以引發學生思考。提問時,教師要注意對表達語言與方式進行創新,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分工合作,設計數學模型,促進學生數學建模意識的形成。以蘇教版小學數學為例,在教學六年級下冊“圓柱的表面積”時,教師可以利用復習導入課堂,通過對什么是圓柱的表面積,圓柱表面積主要包括哪些因素等知識的復習讓學生快速進入狀態。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引發學生思考:想要測量一瓶罐頭的表面積,首先我們需要具備哪些條件?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激發學生探究欲。
設置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學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習時,學生難免會出現因課堂枯燥而厭學的情況。因此,教師要結合小學生學習特點,利用多媒體及其他教學道具設置教學情境,通過有趣的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數學建模思想滲透到學生的學習之中。
以“概率問題”為例,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事先準備1個紅球與1個白球,并將其放在暗箱中,隨機選10名學生任意摸出一球,在摸之前,讓其他學生猜測該生摸到的球的顏色,并對結果進行記錄。10名學生都摸完后,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思考:摸到紅球與白球的可能性是否相同?以此次實驗結果為依據,摸出哪種顏色球的概率更大?如果增加實驗次數,該結果還會成立嗎?在學生回答完以上問題之后,教師還可以通過舉例或者習題來驗證學生是否真的理解了該問題的解題思路,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自由討論,運用數學模型解決數學問題。
與實際生活結合,進一步滲透建模思想
小學生面對復雜且抽象的數學問題時,很難對其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因此,教師教學時要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使數學問題具體化,促進學生提高數學思維能力。以“圓的認識”為例,教師在講解時,首先,可以讓學生觀察教室中有哪些物體是圓形的。其次,讓學生思考: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是圓形的并用圓規畫出來。最后,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剛剛畫的圓,并思考:怎么判斷圓心的具體位置?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是多少?這樣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數學建模的機會,還可以讓學生親身探索圓的主要特征,加深學生理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建模思想,不僅有利于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因此,數學教師要以數學建模思想為前提,為學生創造學習契機,促進學生數學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
(本欄責編 桑 濤)